确定病症性质,是判断怕风的重要条件

疾病在病情诊断上,除对患病的病因做出正确判断外,对病症性质做出正确判断,是取得疗效的先绝条件。祖国医学中八纲辨证,是临床上经常运用、判断疾病性质的基本方法,从病症性质上可分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个方面,这就通常所说的八纲,八纲是诸多病症性质列举出来的八个纲目;辩证是根据疾病病位内外、病势深浅、虚实属性,以及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对比状态,进行分析辨别的一种方法。
我认为,寒热是八纲辩证当中的核心,如果对寒热性质判断有误,就会贻误病情延缓治疗时间,我在临床中曾遇到几例这样的病例,不妨在这里对其中一位多年患有怕风的女士,对她患病病情,病症性质,以及治疗采用的方法等,做一简单的赘述。
这名女士,四十三岁,几年前就怕风,即使夏季的自然风吹到身上也痛苦难忍,更何况空调吹出来的冷风,因此,家中每天都是门窗紧闭。每逢到了炎热的夏季,班上都要打开空调,享受给人们带来的凉爽,自己怕冷也不能影响别人呀!不管被人怎么相看,只好穿上厚厚的衣服、鞋袜保护自己。长期这样怎么能行那!班上的同事看到她这个样子都劝她说,你这么怕风是不是有病啊?自己也觉得身体上有情况,于是到当地几家医院诊治,中医、西医看个遍,中药、西药也吃了不少,但病情依旧。因治病心切,为治病又专程去了沈阳、北京等地诊治,看了很多的老中医、老专家,他们根据怕风、怕冷的病症,都定性为寒证,抓了不少祛风滋补的中药,但服药后病情毫无进展,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在一个医学网上看到了我写的《惧怕凉风的病因在于脾》的帖子,在六月来从外地到我处求治。

这些年我曾治愈多例怕风的患者,无论是男性或女性,他(她)们怕风的病因均来至于脾脏。脉象是脏腑发生病变在脉上的反应,所以,我听完这位女士诉说病情后,同样为她把脉确定患病的病因。经诊脉,其脉象为脾脉强,而余脉平,脉象表明怕风的病因依然来源于脾。病因虽然清楚了,但还应确定发病的性质,这是决定取得疗效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然而,舌诊是确定病症性质最直接、最客观、最简捷的方法。经舌苔观察,整个舌体无苔、干涩而红。根据舌体的颜色,干湿度,可断定怕风病症的性质属于热证,并不是寒证。为了进一步验证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根据脉诊和舌诊获得的信息,又询问有关的病情。这位女士,她多年来食欲不强,身体总有疲乏感,唇干舌燥,说话有气无力,面色无华,月经不调等等。患病的病因以及病症的性质诊断清楚后,我对这位女士说,通过把脉和舌诊,以及平素的症状可以断定,你患病的病因在脾,病症的性质属于热证,其原因是脾阳失调所致。
祖国医学认为:脾可分为脾阴和脾阳,脾阴、脾阳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维持脾的生理功能。脾阳与其它脏腑之阳不同,一是温暖四肢,一是抗御外邪。由于脾主四肢,故脾阳中和者四肢温暖,而脾阳不足者四肢不温。又由于脾主肌肉,故脾阳外达肌肉,则能抗御风寒之邪。脾阳虚者,往往肌腠(皮肤松懈)不密,风寒易于袭人,风寒即入,又易伤虚弱之脾胃,令中阳更为困顿。这位女士听我讲明道理后说,我在省内外看了很多的名中医,都说我的病症是虚证、寒症,没有一个大夫说是实证、热证。我说,这就是你吃了好多药不见功的原因所在,判断病因对于治疗来说是很重要的,但病症的性质搞不清楚,病因判断再准确也是徒劳的,这就应验一句话,叫做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祖国医学认为,“脾主肌肉,肉为墙。”你长期脾胃不好,造成四肢及全身的肌肉松弛无力,肌组织通透性增强,无力抗御风寒,不仅惧怕冷风,而且自然风也无法忍受,这些都是脾阳失调的结果。我为你做出的诊断正确与否这是一个方面的条件,更主要的要看疗效,疗效才是最后检验的唯一标准。

病情说清后,我开始运用中医的外治法,经络调整法为她治疗,因家在外地,又专程看病,我要求她每天接受两次治疗以增强疗效。治疗上因病因在脾,运用经络调整法首先为她调整脾、胃经络,点按脾、胃上的穴位,加快气血转运,使之脏腑的阴阳得到平衡;然后,又根据“寒者补之,热则泻之”和五行生克的原则,选择了肺经、大肠经,点按肺经、大肠经上的穴位,使之相泻,泻下脾阳之火。经过一天两次的治疗,滋阴降火,大大的提高脾升请胃降浊的运转功能,第二天再来诊时,象换了一个人似的,脱去厚厚衣服和鞋,换上了夏装。这位女士高兴的说,我早晨起来的时候身上就感有热的感觉,就不那么怕风了,手脚也不凉了,没想到不用药的疗效这么好!病症好转说明,病因、病症性质的判断,以及采用的治疗方法是正确的,之后按照这个方法继续为她治疗,病症一天好似一天,多年来怕风的症状,仅经过十天这种简单外治方法治疗,病症就这样痊愈了。
从上面的病例看到对病症性质的判断,是取得疗效非常关键的一环。祖国医学讲的八纲辩证,是把四诊所收集的信息,经过综合分析,概括病变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方面,从而辨清患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以及类别的辨证方法。
我认为,八纲是机体患病性质的八种表象,实际上这八种表象是气血在血管内流动的一种状态。虚、实是八纲中的核心,其余的六个方面是虚、实衍生出来的不同状态。虚是什么?是血管里气血的压力不足,气血流动缓慢的结果;实是什么?是血管里气血的压力充足,运行受阻的结果。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总的纲领,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当我们懂得了八纲,懂得了八纲辨证,懂得了八纲是血管里气血循环的八种状态,对病症的性质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了,如此可见,对病症性质做出准确的判断,对于疾病的治疗是何等重要?

huangshifu     从病案描述来看,你的治疗是有效的,但是说理却让人感觉前后不一致,比李东垣的阴火之说更让人摸不着头脑。自始至终我都无法明白你的明确辨证和机理。
       舌诊是确定病症性质最直接、最客观、最简捷的方法。经舌苔观察,整个舌体无苔、干涩而红。根据舌体的颜色,干湿度,可断定怕风病症的性质属于热证,并不是寒证。——首先你确定他是热证,但是为何她的热证会怕风?风热证?就算是风热也不是长期这样吧。
        她多年来食欲不强,身体总有疲乏感,唇干舌燥,说话有气无力,面色无华,月经不调等等。患病的病因以及病症的性质诊断清楚后,我对这位女士说,通过把脉和舌诊,以及平素的症状可以断定,你患病的病因在脾,病症的性质属于热证,其原因是脾阳失调所致。——脾阳失调导致热证,这个脾阳失调到底是什么情况,脾阳失调如何导致热证?脾阳失调是脾阳虚还是脾阳过盛??如果从正气虚实立论,是脾阳虚应该是寒证(阳虚则寒),如果是热证应该是脾阳过盛吧(阳胜则热),难道你的意思是脾阳虚导致热证?阳虚则热???
       脾可分为脾阴和脾阳,脾阴、脾阳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维持脾的生理功能。脾阳与其它脏腑之阳不同,一是温暖四肢,一是抗御外邪。由于脾主四肢,故脾阳中和者四肢温暖,而脾阳不足者四肢不温。又由于脾主肌肉,故脾阳外达肌肉,则能抗御风寒之邪。脾阳虚者,往往肌腠(皮肤松懈)不密,风寒易于袭人,风寒即入,又易伤虚弱之脾胃,令中阳更为困顿。——根据这段论述,请问这个患者的脾阳失调到底是脾阳虚还是脾阳过胜?脾阳不足则四肢不温,不能抵御风寒对吧,那她的怕风到底是脾阳虚还是脾阳过胜?你讲了一大堆,但是热证、脾阳过剩为什么怕风,你还是没有解释过。
    我开始运用中医的外治法,经络调整法为她治疗,因家在外地,又专程看病,我要求她每天接受两次治疗以增强疗效。治疗上因病因在脾,运用经络调整法首先为她调整脾、胃经络,点按脾、胃上的穴位,加快气血转运,使之脏腑的阴阳得到平衡;然后,又根据“寒者补之,热则泻之”和五行生克的原则,选择了肺经、大肠经,点按肺经、大肠经上的穴位,使之相泻,泻下脾阳之火。——既然治疗是泄脾阳之火,那病机应该是脾阳过胜。我从头看到尾也没发现你如何把脾阳过胜导致怕风这个过程解释清楚。
       我认为,八纲是机体患病性质的八种表象,实际上这八种表象是气血在血管内流动的一种状态。虚、实是八纲中的核心,其余的六个方面是虚、实衍生出来的不同状态。虚是什么?是血管里气血的压力不足,气血流动缓慢的结果;实是什么?是血管里气血的压力充足,运行受阻的结果。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总的纲领,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既然阳胜则热,为何她脾阳过盛却寒而表现出怕风的症状,既然你承认阴盛则寒,她表现出怕风,为何不认为她是脾阴过胜?阳虚则寒(虚寒),为什么不认为她是脾阳虚畏风寒??
       最后总结一句,你的治疗有效,但讲机理却说不通,引经据典一大堆,却说不清为什么。

lqs1944 谢谢提出非常中肯的意见。这篇文章重点讲的是脾阳盛,讲的医理也是脾阳盛,因水平有限,患病的病例和医理可能不符,我再进一步斟酌一下,然后,在修改成稿展现给大家。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我现在比较忙,除接诊外,还有大量文稿要修改,你的意见对我是一种启发,再次谢谢这样负责的提出意见。

------huangshifu 就我个人的一点看法,现代的针灸推拿,注重的是经络,有时候不一定很明确寒热也能收效。举个例子,脾经实证,可以是脾经不太通畅,气堵在那里,可以是经气郁而化热,或者是寒邪滞留在脾经,通过**脾经穴位,或者推拿脾经及其相关经络,调动了脾经的经气运行,**穴位使邪有出路,不管它是阳气过盛,还是寒气堵塞,只要你给它开了一个口子,邪气(或寒或热)就会往外排,就跟刺血拔罐一样,不管它是寒湿还是郁热,都会随着瘀血往外排,因为人体经络有自我恢复和祛邪外出的自动调整功能。这种情况下,其实就是给邪以出路,让人体经络自我恢复正常运作,本身只关注是否扎中要害的经络,剩下的就看人体自己恢复能力了。就像古代的吐法,不管它宿食、痰邪、寒邪、热邪,吐出去就行了。看着像糊涂医治糊涂病,实际上是给人体自我恢复能力提供帮助,最终实现自我恢复正常运作。中药内服可能会更注重寒热,而**、推拿治疗实证有时候不需要考虑寒热,击中目标即可。

lqs1944 临床经历的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我老伴一天晚间胃胀,食物下不去。老伴认为病因在胃,我看完脉说在肾,这是两种病因。出现了两种病因,怎么办,我说从这种病情来看,应该从先天与后天来说,先天影响到后天,先天的肾得到扶持,后天一定发生变化。我说完后,调整了肾经,随着治疗的进行,食物往下走,胃越来越舒服。

-------huangshifu 你说的这种情况也还是没有跳出我说的机理,虽然症状表现在胃,但你从脉诊发现肾经有问题,于是调整肾经,还是没有去考虑肾经的寒热问题,顶多考虑一下虚实,治疗都是疏通为主,所谓的补泻,如果不具备真正的气功水平,针灸推拿拿什么去补呢?一般所谓的补,无非是调整、疏通气机,用其他脏腑经络的气去补充不足的脏腑经络。或者是以手法**,加强虚弱脏腑的运作而已。

基层小小1医生 肾,胃之关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