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肇堂家书(八)
因为家,是地面,只有离开地面,才能飞翔!
致我的母亲——我的老师,九宴雨似,致妙和乔:
终于看见那月食的一轮红月上,靛色的银河了。
为何如此向往银河呢?眼前的猎户座,半人马,那些能够清楚分辨的恒星;在那之后伸展开的,千千万万遥远的恒星,和横亘在地球和繁盛的银河中心之间的墨色星云,使我能够洞察世间和空间上的结构。
十万年的时间和十万年的空间,使我意识到我的渺小。但是正因为自己的渺小,所以不敢作为地上匍匐着的虫豸。我不会因为依赖而留在家乡,因为家,是地面,只有离开地面,才能飞翔。
记得六年前的雪山顶上吗?那时的我,想着三十公里的距离,望着无限延伸,看不到终点的连绵山脉,几乎就要放弃了。但是你让我走了下去。没有幼稚的鼓励和安慰,只是让我走了下去。
所以到达终点的那一刻,望着绮丽的城市灯火和星光,我再也不会退却了。不论在我面前的是雪山上的三十公里,还是地球两端的两万公里,抑或是星辰之间的数万光年。
幼稚、中二病、自负,有的情况下也不无道理。终日念叨着“一代更比一代差”的一事无成的老人;自己没有事业却以打击自己儿女的理想给自己带来优越感的中年男女;在学校中对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嘲笑辱骂而沾沾自喜的小孩,的确都是害虫和懦夫。
但是那些无所事事,不求进取,却自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优秀,给自己营造了虚伪的强大的人;和那些成天吹嘘远大目标却因懒惰而不愿意实施的人;在遭到别人羞辱,被形容为“幼稚,中二,自负”的时候也无权感到不公。
只有先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直视自己和目标之间的距离,然而在认清了自己和理想的差距之后,仍然决定一步步地实践,无论要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一点一点地学习,进步,直到达成自己的目标。只有实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强大。
六年前那雪山上的三十公里教会了我这个道理,一年前,当我面对离开家两万公里的这次远征时,我没有犹豫。我意识到了自己力量和知识的渺小和有限,所以我要学习和进步,所以我要一步一步走下去。
不论路程有多远,要付出多少努力,我也一定要旅行到自己视野的尽头。
我知道有更大的世界,所以我要走的更远,我知道有我未理解的知识,所以我要学习更多,我知道有我未见识过的景色,所以我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去见识那远方的美景。
无论是雪山的尽头,地球的另一端,还是银河的中心,我所追求的,是一段无尽的旅程。我会一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并且一直走下去。
我知道我需要什么去走得更远,如何去走得更远。
也许有一天,走到了所有人的前面,作为先驱者看到了所有人都没有看到的景色;也许有一天用尽了时间而结束了征途,而那时,望着所有走过的路程,一定会无比的喜悦和自豪吧。
“不许退休,开自己的事务所。”“想去哪里,抛下困扰你的人和事,就去欧洲吧。”“做自己理想中的事。”这是作为朋友或家人的我给你们的寄语。
我希望你们也可以走得更远,看到更多,体会更多。妙和乔,你们都是有天赋的孩子(神奇的孩子饭里有虫吃),希望你们都能找到自己的路,并在自己选择的方向上,看到无穷的美景。
最后,母亲,我作为你的学生,这里是第一节课的问题:
我着迷于几何的美感,最初始的美。所以抱着这样的理念,想要了解有着同样追求的建筑的现代主义,霍华德·洛克他们所追求的,具体是什么呢?是如何发展出来的呢?扎哈的建筑中又如何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呢?这种建筑理念和绘画有所联系吗?
儿子
2014年10月12日
儿子:
大体明白你的想法了,我觉得这样很可行。但是要记住持之以恒,永远不要忘记最初的自己。
那么我先来试着回答你的问题。要讲现代主义的发展,先得讲讲建筑的发展,建筑是人类遮风避雨的场所。
最初的穴居或者树屋都是因为严酷的自然环境激发的人类智慧的产物,随着时代的推移,人类生存能力的增强,当人类还在为下顿饭挣扎的时候,是没有心情装饰房子的,这时候的房子是早期的功能主义,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就可以了。
建筑也是以极简的方式建造的,体现了建造者朴素的几何美,比如你看到的半坡遗址。
随着人口的增加,阶级分化带来城市的出现,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居住空间成为了最大的奢侈品,统治阶级开始制定关于建筑的标准和制式,在建筑的造型上区分等级。
这时美观才被提到了规则之中。西方建筑经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了现代主义。
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建筑是从满足最初的生存需要上升到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过程。
科技和创造力的爆发需要一个累积的过程,工业革命之前,没有灯,没有电话,没有机械,没有更多高科技花样可以翻新,人们只能把大量的精力倾注在建筑这一当时最繁杂的技艺上,于是建筑在这一过程渐渐变得繁复起来。
既然要一直用混凝土和石材,一千年里,工匠们和建筑师把建筑变成了展示技术的画布,他们把各种能够想象到的花饰都用在建筑上,就出现了花草卷叶的柱子和波浪翻滚的檐口。
直到建筑看上去像是镂刻的脆弱的雕塑,人们完全不知道那样复杂的花纹内部有着什么样的空间。
现代主义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材料,新的加工方式,钢材在建筑上的应用使得建筑突破了原来的搭积木式的砌筑方式,建筑师兴奋地投入了各种实验。
高层,悬挑,只要是任何一种可以挑战重力的方式,建筑师们都投入极大的热情。
当然,首先要颠覆的就是大众一千年来固化的习惯性审美,柱式、拱顶、三段式的建筑立面。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现代主义产生的基础,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现代主义四大师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赖特设计和建造了一大批极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建筑,芝加哥和纽约都是现代主义的试验场。
1926年21岁的安·兰德到达美国的时候,正是现代主义如火如荼的时期。霍华德们所追求的正是颠覆传统审美的功能主义,主张建筑应该功能和形式相统一。
建筑的造型应该忠实地反映它的内部功能,而内部功能则应和人的需要紧密相关,没有多余、虚伪、无用的窗套、线脚,没有高耸的哥特式拱顶和三角形的檐板。一切从人出发,以几何形状结束。
在那个时代,这种方正、楞角的建筑极大地冲击人们对于建筑的审美认知。
您想想,穿了几百年层层叠叠衣服的人当然会认为毫无装饰的衣服是睡衣,是不体面的,是对于文明的羞辱。这就是霍华德·洛克们当时面临的情况。
兰德最初坚持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电影中的场景,但因为赖特的收费过高而作罢。
这个赖特就是前文提到的四大师之一。所以我猜兰德的书中的建筑师就是以当时的建筑师为原型的。
现代主义的影响直到现在还在延续。也许信息社会的到来会出现颠覆性的创新。
而扎哈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物,她毕业于伦敦AA建筑学院,有意思的是AA是一所没有得到认证的学校。
简单说就是它其实不是正规学校,只是一个连课程都不太明确的设计培训机构,即使是在产生出多位建筑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今天,它仍然没有拿到认证。
扎哈的设计方式是非常规的,她采用计算机和数据模拟的方式,比如设定函数方程,让方程生长成一个形状,叫做数字化设计或者线形设计。
扎哈其实是在用数学做设计,用以前从未使用过的先进技术挑战现代主义以来的方盒子,但是由于材料并未产生大的变革,扎哈也只能是用曲线的外表向现代主义宣战。
我认为这是好的开始,一切不同于旧的事物的东西在我眼中都是好的开始。
我认为,材料的革命性的变革也许会带来颠覆性的设计,到底是谁,会站出来,在变革的潮头扮演开拓者的角色,现在还不明朗。
希望我的回答使你暂时满足,也希望你还有更多的问题,对于我也是推进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