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是立身之本,善是纳福之门
《黄帝四经》云:“德积者昌,殃积者亡,观其所积,乃知祸福之向”。德,是做人的根本,是预兆人生祸福走向的基础。古圣先贤讲究以德治国、以德服人。朝廷用人讲究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个人修养讲究诚意正心,修身养德。
人生在世,什么都可以缺,唯独不能缺“德”。一个人的德行,见证着一个人的修养、气度和格局,也昭示着一个人的命运、前途及口碑。有“德”之人,得道多助,会受到众人的尊敬、爱戴,诸事顺利,福禄双全。失“德”之人,则会千夫所指,众叛亲离,更有甚者,还会恶有恶报,受到因果定律的惩罚。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福以德基,非可祈也,祸以恶积,非可禳也,苟能为善,虽不祭,神亦助之。”意思是,福份以道德为基础,不是靠求神得到的;祸殃是积恶所造成的,也非拜神就可以避免。假如能一心向善,即使不祭祀神灵,神灵也会帮助他。
道教典籍《赤松子中诫经》序言中有则故事:子皋经过宋国,见宋国大夫薛瑷十个子女:六个瘸腿、断臂、癫狂、痴呆,一个死于狱中,三个盲、聋、生疮痘。子皋很震惊,问薛瑷:“你究竟做了什么,会遭受如此严重的灾祸?”
薛瑷惭愧地说:“我是一国宰相,在位时没给国家荐举过一位贤才,因为我妒贤嫉能,不让他们有晋升的机会。见到他人失落、困顿,我会幸灾乐祸、暗自开心;见到他人获得幸福,我会妒火中烧,恨自己不能取代。”
子皋说:“你有如此恶行,难怪会有灭门之灾。上天会降下千灾万病,殃及子孙,受诸恶报。”
薛瑷神色忧惧,心魂茫然,忙问改过解救之法。
子皋说:“人生天地间,唯德是立身之本,唯善是纳福之门。天虽高高在上,监察人间善恶却一览无余,行凶恶者必受灾殃,行善事者必得福报,改过迁善,行善积德,才能转危为安,转败为成。”
薛瑷听从子皋教诲,勤修德行,乐善好施,“见人有所失,为之惨然,见人有所得,内有喜悦,举贤荐能,自退禄位,已前所贮金帛钱谷,散惠孤贫,救济穷困,宽心饶借,与物无竞,斋沐追荐君父,不淫服饰,不贪美味,敬天地,信鬼神,知足俭约,儿子各各自愈。”
若干年后,子皋再次见到薛瑷,兴奋地说:“速哉,速哉,天之报善也,过于响应声、影应形。”
行善积德,是人获得福报的主要来源;德行高低,是人承载福报的最大容积。《周易》云:“君子以厚德载物。”《国语》云:“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无福而服者众,必自伤也。”
一个人有多大的德行,就能享有多大的福报。德位相配的人,福泽绵延,百世其昌。德不配位的人,灾劫连连,子孙遭殃。人的德行,就像航行于大海中的货轮,名誉、财富、权力、地位,就像货轮上装载的货物,体积和容量都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货物超载,货轮就会沉没,货主也将一无所有。
《朱子治家格言》说:“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就是中国人常讲的“折福折寿”,第一个是疾病,第二个是灾祸,第三个是夭折。
关帝在《觉世真经》中谆谆教导世人:“亲近有德,远避凶人。隐恶扬善,利物救民。回心向道,改过自新。满腔仁慈,恶念不存。”
德,是做人的根本。为人处事,先要立德立品,行善积德,才能在人际社会站稳脚跟,厚德载物,德艺双馨。道德可以弥补智慧和能力上的缺陷,但智慧和能力永远弥补不了道德上的缺陷。
《小窗幽记》有句话说:“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意思是,如果上天让我的命运福德浅薄,那我就增厚我的品德来面对它;如果上天让我的命运劳碌奔波,那我就安逸我的身心来弥补它;如果上天让我的命运充满坎坷,那我就拓宽人生的道路来通顺它。
人的命运并非一成不变,所谓“命自我立,福自我求”,“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命运会随着人的德行、善恶,而不断转化、变换。积德行善之人,福气不请自来。恶贯满盈之人,再大的家业也终会散尽。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