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哀民生之多艰难
一早起来,发现楼下对面应该开门迎客的这一家小型“生鲜超市”没有开门。
虽然不是自家的事,但我和家人的心情,因此像今天的天气一样,顿时阴晦下来。这也算小区附近的烟火啊。
“生鲜超市”与右边相邻的“川味牛杂”两家小店,都是这一场疫情的产物。它们的前身,是两家于去年开业的饮食店。由于将近三个月的疫情,它们都没有撑下来。城市解封之后,”迭代升级“,先开了“川味牛杂”,随后开了这家“生鲜超市”。
“生鲜超市”开业前几天,门口天天有音响促销迎客,吆喝声中,还有很好听的女声独唱。开始进店的人不多,过了几天,总算吸引了一些附近居民。
我们家本来有了疫情期间形成的团购和网购平台,附近又有沃尔玛。但终究想着也要给眼皮底下做生意的近邻抬个桩,至少也进去买了三五次菜。
以为这个店的生意会做下去,没想到不到一个月,今天就关门了。是暂时性歇业,还是做不下去?我们希望是前者。
听家里买菜人说,正常营业时,只见一个年轻妈妈在照看生意,身边还带着一个小孩。想必也是为了一口饭吃,并不是有钱人赚大钱的架式。如果真的做不下去了,她们又会去哪儿谋生呢?
不知算不算“先见之明”,刚开业时,这个“生鲜超市”的招牌,其底版其实就是这个店子前身留下的。拆掉原来招牌时,那红色木条扯掉几根的空档,新的招牌布面都没有遮住它。心想,做小生意的,也许能省就省吧。招牌毕竟是个破相,心里默默想,但愿开业大吉吧。不想,今天它关门了。
不过,小店开不下去,说明大的超市人气上来了,市民们的胆量大了起来,自然小店的客源就大大压缩。但还是希望这些小店也能生存下来。它的背后,说不准也是一家人口生活、上学、看病的指望啊。
平时,我是不怎么在意小市井变迁的,都是因为疫情期间,在窗口呆的时间太长了,临窗街面门店的兴衰才引起注意。其实,民生之艰幸,自家又如何不是一样滴。
昨晚,一名校研究生就业,本来疫前就敲定的事,到现在毕业了,还没有签定协议,学生本人和家长担心,接收单位会不会节外生枝。好在推荐的导师及时回了个话,应该算是个定心丸,不知孩子的妈妈昨晚能否睡个安稳觉。
昨天中午,今年第一次外出到一兄弟家小聚,他家读高职的孩子没回家吃饭,原来是在家上网课的同时,自己在外跑美团和饿了么两家外卖,还兼代驾,一个月三五千应该不成问题吧。
看到这样努力的后生,颇生感慨,年轻人要养活自己,要有份事做,说难不难。不看你是什么文凭,就看你想不想自立,能不能吃苦。想到家中另一个大学毕生生,至今没有找到自己钟意的工作,不知他能不能从这个孩子身上受到启发,真希望他早日走出就业困境。
另一位,在疫情后期参加社区防控,在湖北武汉防控降为三级之时,不得不转行,听说在天猫做配送。做这一行的几乎都是年轻人,他以“高龄”资格再次重返这个行业,这段时间靠一个人养活几个人,真不容易。只是不知道,如果孩子们恢复上学之后,这份工作之余,他能否有精力兼顾家庭?
在搞房屋中介的另一位,去年下半年就准备停下这份工作,因为他的膝盖受不了整天楼上楼下跑。没想到一场疫情下来,若停下这份工作,又能做什么呢?不得已,只能免为其难。前天在小区碰到他,人明显瘦了。问他腿能行吗?他告诉我,还行。我想,他只能说行吧。
听一位在一线工作的家人说,他所在单位,过去吸纳就业特别多,但受疫情影响,正在又一次研究进行新一轮人员精减。也不知被精减下来的人,是家里的”顶梁柱“呢,还是无足轻重的,但愿都有口饭吃吧。
昨天,是全世界新冠确诊人数最多的一天。其中巴西单日突破5万例,创全球最高纪录。美国单日突破3万例,创美国最高纪录。国外或者说西方的疫情严重,如果说开始阶段,中国人会从中比较出一点庆幸的话,现在六月快过完了,世界疫情还日趋严重,却看不到拐点,这对中国也绝不是什么值得欣慰的事。
任何一国都无法独善其身。何况我国北京疫情出现反弹,理性的国人不会盲目乐观。作为武汉,绝不可掉以轻心。希望世界疫情早日得到有效扼制,希望北京疫情翻不起大浪,希望亲人们都能好好活下去。
自4月8日起停止了疫期日记。今天心情比较抑郁,写下这两天的见闻,算是一种舒缓。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