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伯云:不能用的成果不是好成果

人物履历

黄伯云,1945年11月生,湖南南县人,材料学家。1969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特种冶金系,1980至1986年在美国爱阿华州立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随后进入美国田纳西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88年回国。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长、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是留学不是学留”

公派留美后,黄伯云收到了美国企业和高校的高薪邀请。出人意外的,1988年黄伯云举家回到中南大学,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美国完成硕士、博士、博士后学成归国的留学人员。“国家在经济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把我们送出去,就是希望我们这些人能够学成归来建设祖国,是留学不是学留。”忆当年,黄伯云丝毫不后悔。

“即便将这条老命搭进去,

也在所不惜”

回国后,黄伯云主持完成了“高性能粉末冶金飞机制动材料”等重大课题,产品综合性能超过国外。接着,他又瞄准了炭/炭航空刹车片这一前沿研究领域。“很多人认为不应该选择这样一个项目,因为难度很大。但这是国家的重大需求,我们不能绕着走啊。科研人员不能光挑芝麻担子,要挑就挑大担子,要干就干国家需要的大事。”黄伯云说,“我干定了这个项目,即便将这条老命搭进去,也在所不惜。”

“不能用的成果不是好成果”

黄伯云当了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在上交的提案和建议中,频率最高的就是推进成果转化。“做科研是为了什么?推进科技进步又是为了什么?在我看来,就是要把成果用起来,不能用的成果不是好成果。”黄伯云说,如果只管研究不管用,这样的成果没有价值。黄伯云坚信:科研不仅仅是写几篇好论文,更不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重要的是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造福人民,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科学家。

“我的成功与否代表着中国”

在美求学期间,黄伯云就常常提醒自己:“我是一名中国人。我的成功与否代表着中国。”正是这种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励着他奋发向上,不甘落后。“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2006年,黄伯云当选为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段文字就是当时的颁奖辞。

“黄院士对人很宽容”

“黄院士对人很宽容,我没见过他说重话。他也没什么架子,喜欢培养年轻人,院里大部分老师都是他的学生。大年三十,他还邀请5名寒假留校学生到家里吃年夜饭。”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教师陈慕容这样描述黄伯云。

“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

材料的制备技术”

黄伯云院士及其团队在先进复合材料、特种粉末冶金材料等领域开展了长期研究,为我国高性能航天发动机、神舟载人飞船、C919大飞机和先进战机等提供了性能优异的关键材料和结构部件,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

“从失败、挫折中看到成功和希望”

当记者问黄伯云院士:“是什么力量使你们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丰硕成果?”时,他的回答很简单:“一个知识分子,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为祖国的振兴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你才会有宽阔的胸怀,从失败、挫折中看到成功和希望,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不断创造新的成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