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玉屑》“选字下字”说述评──以意新语工为讨论核心

【作者机构】 中国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
【来    源】 《文学与文化》 2010年第1期 P62-69页
【分 类 号】 I207.22
【分类导航】 文学->中国文学->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关 键 词】 诗眼 活字 响字 意新语工 《诗人玉屑》
【摘    要】 诗以一字见工拙,旬煅月炼,工妙乃出。黄庭坚提倡"安排一字有神",诸家之说,亦重视选字下字之功夫,推敲琢磨,成为宋人之集体意识。盖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唯具陌生化、独创性,方是作者。《诗人玉屑》述选字下字,追求意新语工,即致力于此。除外,提示选字用词之指南者,又有诗眼、响字、活字、警策、稳惬字与颖异字诸端。宋人诗话尤热衷讨论前三者。本文梳理《诗人玉屑》征引之文献,归纳选字下字之议题有三:推敲与工拙;响字、活字与一字师;日煅月炼与自然成文。同时,厘出下字炼字之灵方有五,论证唐诗喜用名词,宋诗好用动词;而宋人审美反馈于诗话,遂多持动词之遣用论衡唐诗。宋人之文艺审美存在双重模态,创作或评论往往依违于规矩、自由,徘徊于成法、活法之中。《诗人玉屑》述选字、下字,论意新、语工,亦信有此妙。
收起阅读全文

《诗人玉屑》“选字下字”说述评
——以意新语工为讨论核心

张高评

内容提要:诗以一字见工拙,旬煅月炼,工妙乃出。黄庭坚提倡“安排一字有神”,诸家之说,亦重视选字下字之功夫,推敲琢磨,成为宋人之集体意识。盖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唯具陌生化、独创性,方是作者。《诗人玉屑》述选字下字,追求意新语工,即致力于此。除外,提示选字用词之指南者,又有诗眼、响字、活字、警策、稳惬字与颖异字诸端。宋人诗话尤热衷讨论前三者。本文梳理《诗人玉屑》征引之文献,归纳选字下字之议题有三:推敲与工拙;响字、活字与一字师;日煅月炼与自然成文。同时,厘出下字炼字之灵方有五,论证唐诗喜用名词,宋诗好用动词;而宋人审美反馈于诗话,遂多持动词之遣用论衡唐诗。宋人之文艺审美存在双重模态,创作或评论往往依违于规矩、自由,徘徊于成法、活法之中。《诗人玉屑》述选字、下字,论意新、语工,亦信有此妙。

关键词:诗眼 活字 响字 意新语工 《诗人玉屑》

一 前 言

累字以成句,积句以成章,联章以成篇,故字句之锻炼与斟酌,虽属小问题,却是大关键。黄庭坚、陈师道等江西诗人都极重视锻句炼字,有所谓诗眼、响字、推敲、一字师、七言诗、五字楷模之类,可见其关注。至于用事,讲究“无一字无来处”;押韵,则工巧有余;属对,又美妙精切。皮日休称“百炼为字,千炼成句”;葛立方《韵语阳秋》谓“作诗在于炼字”;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人以一字为工”,可见下字炼字之重要。语其要归,皆不出《六一诗话》所谓“意新语工”之追求而已。

南宋魏庆之(1196?—1272?)[1],纂辑《诗人玉屑》二十一卷,征引一百八十余种诗学文献,“博观约取,科别其条”,堪称集宋代诗法诗艺之大成,诗格诗法尤所关注。方回《桐江集》卷七《诗人玉屑考》谓:“其诗体、句法之类,与李淑(《诗苑》)、郭思(《瑶池集》)无异。”大抵指其注重诗格诗法而言。《诗人玉屑》卷六,列有“下字”一目,摘录宋代诗话相关论述,只二十则。其实,涉及“下字”之资料,散见于他卷者尚多有之。今梳理全书资料,汲取其中有关文献,考察《诗人玉屑》所列诗话笔记对于选字下字之论述,得五十余则。宋人之字法观,以及诗歌修辞美学,由此可见一斑。元祐间苏轼、黄庭坚提倡诗法诗艺,苏轼揭示“自然成文”,致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黄庭坚《石苍舒醉墨堂》标榜“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赠高子勉四首》所谓“拾遗句中有眼,彭泽意在无弦”,皆体现徘徊两端。自是之后,江西诗法影响文学创作与评论,诗歌与诗话相表里,互为体用。《诗人玉屑》纂集宋人论诗法诗艺之文献,从可见诗学传播与接受之一斑。

《诗人玉屑》网罗北宋以来诗话、笔记、文集、语录中之诗学文献以成书,虽曰辑述而不评论,然筛选取舍之际,详略予夺之间,自有别识心裁。挑选诗学文献,编纂成一部诗话,从过程到成书,无一不属文学批评,牵涉到由选者、读者、作者,以及学风所构成之文学批评机制。诗话总集,如《唐宋分门名贤诗话》、《诗话总龟》、《诗林广记》等要皆如此。[1]此一研究范畴,值得开发。笔者执行国科会三年计划,已发表《〈诗人玉屑〉论沿袭与点化》、《〈诗人玉屑〉“诗家造语”说述评》、《〈诗人玉屑〉“意在言外”说述评》、《〈诗人玉屑〉“不犯正位”说述评》四文;今再接再厉,提出本文。前此泛论字句锻炼之不厌,本文则专重字词之斟酌与推敲。

《诗人玉屑》纂集诸家诗话,喜谈诗格诗法,既集宋代诗学之大成,又为修辞论述之渊薮,从其繁称博引,可窥北宋以来诗风之旂向。就选字下字而言,征引《石林诗话》六则,《分甘余话》四则,《潜溪诗眼》三则,《陵阳室中语》、《唐子西语录》、《陈辅之诗话》、《诚斋诗话》各二则,其余又辑述《苕溪渔隐丛话》、《童蒙训》、《后山诗话》、《蔡宽夫诗话》、《韵语阳秋》、《艺苑雌黄》、《侯鲭录》、《东皋杂录》、《缃素杂记》、《三山老人语录》、《雪浪斋日记》等十八种诗学文献,大抵多为江西诗法张目,颇能体现两宋诗学之主体风格。本文选择《诗人玉屑》为研究文本,以“意新语工”为讨论核心,再触类旁征周紫芝《竹坡诗话》、曾季狸《艇斋诗话》、洪迈《容斋随笔》、范晞文《对床夜语》、罗大经《鹤林玉露》、陆游《老学庵笔记》,以凸显一代诗学之大凡,论证《诗人玉屑》何以称为“诗家之良医师”之所以然。兹分炼字、选字之借鉴,下字、用字之灵方二大方面,论述如下。

二 《诗人玉屑》与炼字选字之借鉴

《诗人玉屑》征引一百八十余种诸家诗话,“科别其条”,类聚群分以成书,近似“述而不作”。唯纂辑编选之际,泛览综观之余,去取详略、轻重多寡之间,岂无权衡别裁?宁无孤怀宏识?明李东阳《麓堂诗话》曾言:“选诗诚难,必识足以兼诸家者,乃能选诸家;识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选一代。”明锺惺《与蔡敬夫》亦云:“此(《诗归》)虽选古人诗,实自著一书。” 选本大抵皆然。[2]由是观之,魏庆之编选《诗人玉屑》,其中自有别识心裁,实无异“自著一书”。

自五代冯道雕印《九经》,赵宋开国踵事增华,实施右文政策。于是图书传播之媒介,除传统之写本(抄本)外,又多出雕版印刷之图书。印本挟其“易成、难毁、节费、便藏”诸利多与优势,席卷知识传播市场。商品经济,供需相求,影响所及,“天下未有一路不刻书”,于是宋代蔚为雕版印刷之黄金时代。[1]印本与写本争辉,丰富而多元之知识传媒,蔚为“变革之推手”,如中古欧洲谷登堡活字印刷术之于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然。[2]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称:“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3]宋代士人面对琳琅满目之图书信息,因应之道非一,而“学古通变”四字足以概括。《陈辅之诗话》所云,可见一斑:

《陈辅之诗话》云:“荆公尝言:‘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言语,已被乐天道尽。’”然李赞皇(德裕《文章论》)云:“譬之清风明月,四时常有,而光景常新。”又似不乏也。([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十四,第90页)

宋人生唐后,确有盛极难继之困境,诚如王安石之感慨,好诗多被杜甫、白居易“道尽”。《陈辅之诗话》则引用李德裕之说,提出风月“虽终古常见”,而“光景常新”之思维,于是革故鼎新,化变启盛,成为宋人面对文学之“穷变”,所生发的“通久”之道。易言之,宋人利用写本印本传媒之“多且易致”,博览图书,以汲取古人之优长,得其规矩准绳,此之谓“学古”,所以传承文学遗产之优长。或翻转变异,强调推陈出新;或精益求精,努力技法洗炼;皆殊途同归,指向“意新语工”之追求,以及“于古人不到处”之留心。此宋人开拓自家特色之努力,宋诗大家名家面对唐诗辉煌之应变与作为,大抵如此。[4]诗话既总结创作经验,分享阅读心得,故于上述宋人之诗思与文心,多所体现。本文所论炼字、选字之借鉴,下字、用字之灵方,不过其中最小焉者之面相而已。清黄宗羲曾称:“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故本文先从读书博学有助于作诗论诗谈起:

有问荆公,老杜诗何故妙绝古今?公曰:老杜固尝言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人玉屑》卷十四“草堂·妙绝古今”,引《东皋杂录》,第307页)

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话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如……之类,皆直道其胸中事。后为群牧判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乃知文字虽工拙有定限,然必视其幼壮;虽公,方其未至,亦不能力强而遽至也。(《诗人玉屑》卷十七“半山老人·少作”,引《石林诗话》,第373页)

凡学为文,宜略识字,此自然之理。宋人为诗,大多发用苏轼《稼说送张琥》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之说;问杜诗何以妙绝古今?荆公引述杜甫自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作代表。《石林诗话》称荆公少作“以意气自许”,作诗“皆直道其胸中事”。其后,从人借阅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由此可见,读书博学,有助于作诗。杜甫、王安石、苏轼、叶梦得皆如是说。黄庭坚所谓陶冶万物,点铁成金,所谓“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可作代表。于是,形成宋人阅读与接受之集体意识。[5]熟读以储材,悟入乃成家。欲求“意新语工”,出入纵横,必先博观厚积,方能约取薄发。

(一)推敲与工拙

诗以一字见工拙,旬煅月炼,推敲琢磨,而后工妙精巧。黄庭坚提倡“安排一字有神”,范温主张“好句要须好字”;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宣称“作诗要健字撑住,要活字斡旋”;《□溪诗话》称“五言如四十个贤人,着一个屠酤不得”。诸家之说,多重视下字之功夫。《诗人玉屑》为宋代诗学推重诗艺之如实反馈,对于选字下字之推敲,多所关注。兹列举诗话引述贾岛推敲、杜甫下字论说之,以见宋代诗学追求“语工”之一斑:

余按《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自此名著。(《诗人玉屑》卷十五“孟东野贾浪仙·僧敲月下门”,引《缃素杂记》,第329页)[1]

贾岛诗:“僧敲月下门”,用“敲”字较“推”字佳妙:其一,鸟既宿,月已出,则寺僧已休歇,寺门已关闭,不用“敲”字,门如何得入?其二,“敲”字音响声亮,“推”字较喑哑;“敲”字,见夜归而光明正大;“推”字,显得任意鬼祟,终不如“敲”字。何况,“敲”字诉诸声响,绘影而兼绘声。以“敲”字取代“推”字,不只“语工”,而且“意新”,故妙。贾岛作诗,用心于刻削,得力于苦吟,往往揣摩艰苦,不轻易下笔,锤炼之功不遗余力,故诗多尖新无凡语。此黄庭坚及江西诗人追求“语工”之典范。又如诗话引《石林诗话》,述杜甫用字之工妙:

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变化开阖,出奇无穷,殆不可以形迹捕诘。如(《上兜率寺》)“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则其远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吞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滕王亭子》:“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若不用“犹”与“自”两字,则余八字,凡亭子皆可用,不必滕王也。此皆工妙至道,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独雍容闲肆(适),出于自然,略不见其用力处。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狭陋,尽成死法。不知意与境会,出言中节,凡字皆可用也。(《诗人玉屑》卷十四“草堂·工妙至道人不可及”,引《石林诗话》,第306页)

杜甫诗为宋代诗学之典范,上所征引,善于选用虚字,如“有”、“自”;“犹”、“自”之伦,不可移易,故曰工妙至道。范晞文《对床夜语》讨论虚活字、虚死字,亦征引《滕王亭子》及《上兜率寺》二诗虚字之选用。同时,又征引杜甫其他诗联,特提犹字、忽字、且字、亦字、更字、遂字诸虚词之烹炼抉择,谓“皆用力于一字”,而妙不可言。由此看来,“虚活字极难下,虚死字犹不易”[2]。明李东阳《麓堂诗话》称:“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盛唐人善用虚,其开合呼唤,悠扬委曲,皆在于此。”[3]按之上述所引杜甫《上兜率寺》、《滕王亭子》二诗,斯言信而有征。黄庭坚及江西诸子学杜宗杜处,亦在此等。《石林诗话》提示杜甫下字之道,曰:“意与境会,出言中节。”此一宏观斟酌,可作吾人选字用词之指南。

推陈出新,为文学创作追求之一。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五称:“新岂易言?意未经人说过则新,书未经人用过则新,诗家之能新,正以此耳。”[4]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宋诗却终于能革故鼎新,蔚为一家特色者,诗思、命意、造语、炼字,积极追求“不经人道,古所未有”之陌生化追求,亦一大关键。[1]《诗人玉屑》纂集诸家诗话、笔记以成书,于此亦颇多反映,如:

因谒公,公云:已同路公弼作诗,送令伯叔器。于案间取以相示曰:“雒邑风流余此老,故家文献有诸孙。”可为纪实。内有句云:“船拥清溪尚一樽。”仆曰:船拥清溪,“拥”字有所自不?公曰:何故独问“拥”字?仆曰:盖不曾见人用耳。公曰:李白送陶将军诗:“将军出使拥楼船。”非一船也。(《诗人玉屑》卷六“下字·陵阳论下字”,第140页)

欧阳永叔(《浣溪沙》)词云:“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上出秋千。”此等语皆絶妙,只一“出”字,是后人着意道不到处。(《诗人玉屑》卷六“下字·欧阳公下字”,引《侯鲭录》,第142页)

“船拥清溪尚一樽”,韩驹《陵阳室中语》推崇其下一“拥”字,“盖不曾见人用耳”,前此未有,所以可贵。诗句着一“拥”字,船之独占清溪,溪与船之主客融合,多见于言外,不止命意生新,富于陌生化美感,“不曾见人用”而已。《侯鲭录》称扬欧阳修《浣溪沙》词“绿杨楼上出秋千”,以为绝妙处,“只着一出字,是后人着意道不到处”。语见赵德麟《侯鲭录》卷八,引晁补之《评本朝乐章》。尽管此一妙句另有出典[2],就词之整体观照,亦不害着一“出”字,而世上儿女多少欢娱,境界全出,故曰“语甚妙绝”,其妙固不止“生新”而已。又如:

“霄汉瞻佳士,泥涂任此身。”只一“任”字,即人不到处。自众人必曰“叹”,曰“愧”,独无心“任”之。所谓视如浮云,不易其介者也。继云:“秋天正摇落,回首大江滨。”大知并观,傲睨天地,汪汪万顷,奚足云哉!(《诗人玉屑》卷六“下字·下字人不能到”,第144页)

鲁直谓荆公之诗,暮年方妙。然格高而体下,如云:“似闻青秧底,复作龟兆坼”,乃前人所未道。又云:“扶舆度阳焰,窈窕一川花”,谓包含数个意,虽前人亦未易道。然学三谢,失于巧耳。(《诗人玉屑》卷十七“半山老人·格高体下”,引《后山诗话》,第374~375页)

“泥涂任此身”句,择一“任”字,有顺时任运,随遇而安之意,较诸用“叹”、“愧”自知惯常陈熟,此一生新创意,“即人不到处”,《诗人玉屑》多列举而称美之,以为难能可贵。即如王荆公诗,虽批评其“格高而体下”,却又不吝称赞所举二例,造语下字多“前人所未易道”。盖陌生化,为独创性之文艺美感;唯具陌生化、独创性,方是作者。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既不俗,则生新矣。此意新与语工兼而有之也。

(二)响字、活字与一字师

《诗人玉屑》引述《诗眼》,品题李白、杜甫、柳宗元诗之精工自然,所标榜之压字、拈字、汲字,亦皆动词。诗句中之位次不一,皆所谓工于炼字。又胪列杜诗佳句用“受”字者五,多任务巧入妙。或者,虽不及警策,要自稳惬可喜。“受”字,亦是动词。[1]《唐子西语录》所称颂者,为东坡《病鹤》诗活用一“阁”(搁)字:“此字既出,俨然如见病鹤矣!”《六一诗话》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者,亦是动词。宋人之诗歌鉴赏审美观如是,与唐诗好用名词不同,亦唐宋诗异同之一面向。

除外,《诗人玉屑》提示读者,堪作选字用词之指南者,又有响字、警策、稳惬,与颖异诸端,多兼语工与意新而论之。所谓“响字”,为诗中最关键之字,传神所在,为诗人特意用心、审慎斟酌,最富表现力之字。如:

潘邠老(大临)所谓“响字”,即吕本中所谓“活字”,范温所称“诗眼”,韩驹所谓“稳当字”,盖关照全诗、全句,而尽心于选词炼字,要皆指诗人最用心致力处。[1]江西诗派自黄庭坚以下,作诗极注意造语与下字之锻炼工夫。吕本中不满江西诗派之预设法式,于是提倡活法以振济之。然论诗主体风格,仍不脱黄庭坚“安排一字有神”之教示。吕本中《童蒙训》所述,可略窥江西诗法之一斑。对于下字,《童蒙训》引潘邠老“响字”说,称“七言诗,第五字要响”,“五言诗,第三字要响”,盖响字所在,往往为动词,攸关诗句之承接转折,所举例句,“翻”字,紧密绾和“返照”与“石壁”;“失”字亦观照“归云”与“山村”,故云:“所谓响者,致力处也。”吕本中修正其说:“予窃以为:字字当活,活则字字自响。”如杜甫《水槛遣心》:“细语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五言响字皆在第五字;贾岛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响字在第二字;杜甫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响字在第四字。诚如元杨载《诗法家数》所云:“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之处。”此言得之。《诗人玉屑》卷三《唐人句法》,枚举“眼用响字”十例,列岑参、骆宾王、姚合、李益、许浑、曹松、权德与、陈子昂、杜甫、王建十家诗,考其响字,真不必如潘邠老所云:五言在第三字,七言在第五字。

无论潘邠老之响字,或吕本中之活字,多是推敲琢磨而后所下之字,大抵真如钱锺书所云:“唐人好用名词,宋人诗好用动词。”[2]或有不然,则宋人诗话讨论炼字诗眼,辄举唐人佳句中妙用动词者,审美意识使然,鉴赏随之也。如下列诗话所谓颖异不凡:稳惬、警策,所谓“以一字为工”者,诗眼、响字、活字,大抵多为动词,而非名词,如:

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颕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浩然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上句之工,在一“淡”字,下句之工,在一“滴”字,若非此两字,亦焉得为佳句也哉!如陈舍人从易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余谓陈公所补四字不工,而老杜一“过”字为工也。如《钟山语录》云(皇甫冉《归渡洛水》):“瞑色赴春愁”,下得“赴”字最好,若下“起”字便是小儿语也。(杜甫《西郊》)“无人觉来往”,下得“觉”字大好。足见吟诗要一两字功夫,观此则知余之所论,非凿空而言也。(《诗人玉屑》卷六“下字·一字之工”,引《六一诗话》、《苕溪渔隐丛话》,第141~142页)

《苕溪渔隐丛话》援引孟浩然诗句,工在“淡”、“滴”二字,皆为动词。着一“淡”字,绾合微云与河汉,烘染诉诸视觉色彩,响字传神。“滴”字,亦动词,位居五言第三字,自是活生灵动之响字;诉诸听觉音响。疏雨和梧桐间,着一“滴”字,彼此化成,而境界全出。其清绝工妙如此,无怪乎当时“举座咸阁笔,不复为继”。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诗:“身轻一鸟”脱落字,陈从易所补疾、落、起、下,亦皆从动词方面着意;善本《杜集》作“过”字,最为工巧妥帖,词性自是动态字,宋人诗歌审美使然。杜甫原诗“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一鸟过,见其势急;万人呼,畏其锋锐。”形容华希鲁身轻如燕,武艺高超。陈从易以为着一“过”字,“诸君亦不能到也”,造语之精工,令人折服。《钟山语录》推崇“赴”字、“觉”字,谓“下得最好”、“下得大好”,皆位于五言第三字,又皆为动词、响字。着一字,而妙于传神写照,诗趣盎然,是所谓造语精工。《苕溪渔隐丛话》称“吟诗要一两字功夫”,响字生动、下字工巧之谓也。又如:

李太白(《金陵酒肆留别》)诗:“吴姬压酒唤客尝”,见新酒初熟,江南风物之美,工在“压”字。老杜画马诗(《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戏拈秃笔扫骅骝”,初无意于画,偶然天成,工在“拈”字。柳诗“汲井漱寒齿”,工在“汲”字。工部又有所喜用字,如“修竹不受暑”,“野航恰受两三人”,“吹面受和风”,“轻燕受风斜”,“受”字皆入妙。老坡尤爱“轻燕受风斜”,以谓燕迎风低飞乍前乍却,非“受”字不能形容也。至于“能事不受相促迫”,“莫受二毛侵”,虽不及前句警策,要自稳惬尔。(《诗人玉屑》卷六“下字·妙在一字”,引《诗眼》,第142页)

东坡作《病鹤》诗,尝写“三尺长胫□瘦躯”,阙其一字,使任德翁辈下之,凡数字。东坡徐出其藁,盖“阁”字也。此字既出,俨然如见病鹤矣。东坡诗,叙事言简而意尽。惠州有潭,潭有潜蛟,人未之信也,虎饮水其上,蛟尾而食之,俄而浮骨水上,人方知之。东坡以十字道尽云:“潜鳞有饥蛟,掉尾取渴虎”,言“渴”,则知虎以饮水而召灾;言饥则蛟食其肉矣。(《诗人玉屑》卷六“下字·东坡下字”,引《唐子西语录》,第142~143页)

潘邠老云:七言诗第五字要响。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翻”字,“失”字是响字也。五言诗第三字要响。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浮”字,“落”字,是响字也。所谓响者,致力处也。予窃以为字字当活。活则字字自响。(《诗人玉屑》卷六“下字·响字”,引《童蒙训》,第140页)

推敲琢磨,慢工出细活,所谓旬煅月炼,呕心沥血者,只为一字之工拙,然后争相传诵,交口称赞,流传不朽。其中,下字炼词,令人拜服,堪为典范者,有所谓一字师、七字师、五字楷模之誉,此乃炼字之极致,如: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诗人玉屑》卷六“下字·一字师”,引《陈辅之诗话》,第140~141页)

萧楚才知溧阳县,张乖崖作牧,一日召食,见公几案有一絶云:“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萧改“恨”作“幸”字,公出,视藁曰:“谁改吾诗?”左右以实对。萧曰:“与公全身。公功高位重,奸人侧目之秋。且天下一统,公独恨太平何也!”公曰:“萧,第一字之师也。”(《诗人玉屑》卷六“下字·一字师”,引《陈辅之诗话》,第140~141页)

蔡天启言:荆公每称老杜“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啭”之句,以为用意高妙,五字之楷模。他日,公作诗,得“青山扪虱坐,黄鸟挟书眠”,自谓不减老杜,以为得意。(《诗人玉屑》卷十七“半山老人·用意高妙”,引《石林诗话》,第375页)

“一字师”之称誉,始于晚唐郑谷改诗,见陶岳《五代史补》。宋代诗话津津乐道,辗转称引,足见宋人对煅句炼字之重视。齐己《早梅》诗,有“昨夜数枝开”之句,郑谷因改“数枝”为“一枝”,则信为早梅无疑。北宋亦传有一字师,则萧楚才改张乖崖咏绝句,改“独恨”为“独幸”,既免文字灾咎,可以全身远祸;又庆幸身逢太平,天下一统,善祷善祝,唯萧楚才改一字而否极泰来,绝处逢生,真“第一字师也”!郑谷所改,为数量形容词,萧楚才所改为动词,唐宋不同又如此。《石林诗话》述王荆公称杜诗,所谓“五字楷模”者,亦妙在第五字“起”、“啭”,自是动词,宋人之诗美选取,可见一斑。所以然者,论者以为,宋人较关心意象如何能传神体物,如何能态势生动,颇在乎意象之调整,较不留心意象之选择。因此,宋人醉心之炼字,大多为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之选择与安排;与唐人专重视名词,自有不同。[1]

(三)日煅月炼与自然成文

《诗人玉屑》纂辑宋人诗话,述说创意性造语,征引《蔡宽夫诗话》、《石林诗话》、《龟山语录》、《冷斋夜话》,鉴赏渊明诗、六朝诗、杜甫诗,以及《出师表》、《酒德颂》、《归去来辞》、《陈情表》等等,推崇直寻,标榜自然,欣赏“沛然如肝肺中流出”之作品。[2]用字与造语,盖同一机杼。笔者以为,下字炼字虽出于人巧雕琢,亦当如李太白诗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主张“天工与清新”,即是意新语工之理想追求。要之,宋人诗话虽谈造语用字,多以自然为依归,所谓“天工”者是,如云:

诗人造语用字,有着意道处,往往颇露风骨。如滕元发《月波楼》诗:“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连”是也。只一“直”字,便是着力道处,不惟语稍峥嵘,兼亦近俗。何不云“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自与水相连”为微有蕴藉,然非知之者以语此。([宋]周紫芝《竹坡诗话》“造语用字”)

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然。世乃有日煅月炼之说。此所以用功者虽多,而名家者终少也。晚唐诸人,议论虽浅俚,然亦有暗合者,但不能守之耳。所谓“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者,使所见果到此,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有何不可为!惟徒能言之,此禅家所谓语到而实无见处也。往往有好句当面蹉过,若“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不知何处合费许多辛苦;正恐虽捻尽须,不过能作“药杵声中捣残梦,茶铛影里煮孤灯”句耳,人之相去,固不远哉!(《诗人玉屑》卷八“论用工之过”,引《蔡宽夫诗话》,第178~179页)

《竹坡诗话》主张要语用字,不宜“有着意道处”,否则,“颇露风骨”。举滕元发《月波楼》诗为例,下一“直”字,便着力,近俗;若易以“自”字,则天然去雕饰,而又有蕴藉之妙。沈义父《学府指迷》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所见略同。所引《蔡宽夫诗话》称:“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然!”尽心造语,致力下字之余,用工太过,犹日凿一窍而浑沌死,弄巧成拙,可为鉴戒。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诗,出于直寻率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目击道存,是谓得之。否则,过犹不及,着意道、着力道、日煅月炼,终将如王安石所云:“可怜无补费精神。”

(张高评,中国台湾成功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