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评朱萍老师的《饮料课堂》
上期链接
评朱萍老师的《饮料课堂》
文/陆生作
原创作品,版权保留,转载注明出处
谢谢韩哲老师邀我评课。
我不认识朱萍老师。我只知道上课的老师姓名叫朱萍,其他一概不知。
我在网上看了视频《饮料课堂》,简单谈自己的感受,以实话实说为原则。如有不当,请批评。
《饮料课堂》视频网址:
//v.youku.com/v_show/id_XMzQ4OTEzODAw.html
先说我觉得好的地方。
●一堂“走台阶”的课
一堂课,就是一篇作文。朱萍老师的课,在结构设计上很完整:
1.联想概念的引入,感受金子美铃的《海浪》、麦克唐纳的《北风的背后》,选材上很经典。
2.学生范文的展示《饮料课堂》。
3.交流。师生问答、同桌间交流。
4.写一写。
5.评一评。
6.结束语。
当然,课堂开始,肯定有“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这样的礼貌。只是视频中没有呈现。总之,这是一堂很完整的课。一堂走台阶的课,一步步往前走,很清晰。
●一堂匆忙紧凑的课
整堂课,师生之间交流很融洽、放松、自然。师生之间很熟悉,这样的状态很好。因为有很多课堂环节要走,所以朱萍老师几乎没有停下脚步。课堂气氛一直很活跃,匆忙,紧凑。学生的思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其中。朱萍老师也有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老师只是穿针引线。包括在铃声响起后,朱老师还让另一位写《风筝课堂》的学生读了读,两篇《风筝课堂》有了对比,一是科学课,一是体育课,思维的碰撞,很好的。
●一堂“说自己的”课
朱萍老师强调了几次“说自己的”,这一点很重要。在课堂上,要谨防学生的表演,当某个学生的回答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其他学生会“照抄”,这样,学生就失去了自己,说的不是自己的话,而是有可能会得到老师表扬的话。在朱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在做自己,很好。
●一堂目标明确的课
整堂课,我觉得是一堂仿写课,学习“联想”的仿写课。全程围绕“联想”展开,从联想的概念到应用,自始至终都在朱萍老师设计的轨道上。而且用到的范文,就是学生写的,而不是大人写的,跟听课学生在一个频道上,容易接受与理解。
说句题外话:范文中有一句“汗水从脸上滑落”,有这么夸张吗?我表示怀疑。当然,作文可以这么写,只是我觉得有点夸张,个人感受。比如一次一位男生在作文中写,看到一只蝴蝶被同学踩死了,哭了,我觉得很夸张。可该生父母说,这是真的。——这正是作文中“个性”的地方,只属于作者,别人是没必要批评的。
接着说说我觉得不足或多余的地方。
◆这是一堂表演的课。
在课堂的最后,是课堂的结尾,朱老师放了PPT,说了一番感人的话。我觉得这是多余的,只是课堂“结构”上的完整而已,对学生的作文训练,并无多大意义。这大概是公开课的一种惯例吧?我猜测,在平时的课堂上,应该少有老师会添这么一个尾巴吧?
有时候,太完整的课堂,反倒会破坏它的美。这只是我个人感受。
◆这是一堂没有讲透的课。
什么是联想?朱老师用金子美铃的诗歌,真的是个很好的例子。
在与学生对话中,朱老师也讲到了联想的几种方式,相同的、相反的等。
但是,作为一堂课在概念上的重点,而且学生又是高段的,我觉得可以明确一下联想的定义:联想是想象的一种基本手段,即根据客观事物之间或接近、类似,或对立、矛盾等作种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从而熔铸典型、构建情节。此其一。
其二。联想是手段,是思维上的方式,有点顺藤摸瓜的味道。但是,朱老师同时在强调“表达”,我觉得可以点出来——你想的时候是联想,写下来的时候,是个比喻句。点出“比喻句”,我觉得这更能让学生理解。当然,只说比喻句在某种程度上“缩小”的联想的范围。比如作文技巧中的幻写,不一定是比喻,但依然来源于联想。从学生理解、操作的角度,点出“比喻”是适合的。
再者,在谈到金子美铃的《海浪》的时候,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娃娃、橡皮擦、士兵、糊涂虫,这些都是根据海浪在沙滩上来来回回的现实特点来的。由特点来想象,贴合度高,形象。如果能给学生指出来,无疑是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方向,有的放矢。
说到联想。在千课万人期间,我去拜访的徐如松老师、夏家发老师。徐如松老师点评作家方素珍的课,方素珍用的是“连想”,徐老师在文中用“联(连)想”来表达。——我喜欢“连想”,我平时对学生也这么说,“连”比“联”更有一种关联感,像游戏“连连看”那样的连起来。“联想”是标准表达,“连想”是实用表达。比如,我讲镜头的“剪接”,我当然知道“剪辑”啊!先剪断,再接起来,剪接,是不是更好理解?当然,这只作为方便法门。
其三。范文《饮料课堂》挺好的,一会写课堂,一会写可乐,结构是对应、交叉的。【题外话:这是一种写作的结构,甚至可以拓展开去,比如两个人在对话中讲述一个故事,也是交叉的。】朱萍老师让学生仿写《XX课堂》,我觉得可以明确把这种结构提出来,让学生有章可循。当然,这么做又限制了学生思路。但,作为一种技法的学习,集中练习也无妨。
◆这是一堂作文片段训练课。
我算了时间,学生写作大概十分钟。十分钟对小学生来说,完成一篇考试作文是不大可能的。所以,只能作为片段训练,而这片段训练必侧重技法训练,否则没有太大意义。——这也正是我上面提到的“其三”。
题外话:现在的公开课,似乎有一种趋势。课堂上,当堂写,当堂评,当堂改,我就觉得奇怪,时间够吗?我有朋友,就是因为没有在课堂上让学生改作文,在赛课中被扣分。我就奇怪了,那些公开课,跟学校平时上课一样吗?真的一样吗?写作文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能写出好作文来?
◆这是一堂思维没有完全打开的课。
在朱萍老师的课堂上,我相信大部分学生都写了与吃喝有关的课堂。《彩虹课堂》有了掌声,《风筝课堂》也有了掌声。正是因为少,所以珍贵。从另一个角度说,学生们没有完全打开思路,还是落在范文的大坑里。如果一开始,朱萍老师在强调联想的同时,又指出比喻,“你们觉得这堂课像什么”,我想,学生的思路会更开阔些。
草草评课,见谅。
所说都是我的实话,请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