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群文写作”的几种操作类型
1.陆生作:妙招!让小学生快速成文(群文写作实践)
2.陆生作:我是怎么教“群文写作”的——由一片叶子引发的“风暴”(群文写作,由吴瑛老师记录)
“群文写作”的几种操作类型
文/陆生作
写在前面的话
群文阅读,已经被广泛认可,且备受推崇。
群文写作,还是一个新概念。
但究其本质,不论是群文阅读还是群文写作,多年来的语文教学一直在实践。只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时,就需要定义、理论、课例等,要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就像一个人,他得有脑子,得有身体,身体还不能残疾,这实在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需要集体的智慧。
群文阅读,已经成熟;群文写作,还未成熟,但我坚信之!想起几年前推微童话,当时各种声音都有,那又怎样?微童话的好作品就摆在那里,这是最好的证明。
以下内容,浅谈群文写作,都源于我自己的实践,虽无“理路”可言,但操作性还是有一点的。
一、“群文写作”的定义
二、“群文写作”和“群文阅读”的关系
三、“写作触发点”是什么
四、“群文写作”的几种操作类型
(一)对象不同,内容不同
(二)结构相同,内容不同
(三)“积木”法,故事群文
(四)同一“写作触发点”,体裁不同
(五)同一“写作触发点”,不同观点
(六)一人写多篇,或多人写多篇
(七)其他类型
五、找一个“写作触发点”,进行“群文写作”可以写一个学期
六、其他的话
一、“群文写作”的定义
“群文写作”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针对一个写作触发点,一人或多人进行多文本创作的写作教学。
特级教师蒋军晶是如此回答的——“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我借“群文阅读”的定义为“群文写作”下定义:在一定的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一人或多人进行多文本创作的写作教学。
《现汉7》1552页对“议题”的解释是“会议讨论的题目”。在“群文写作”中,“议题”则可理解为“作文课上讨论的题目”,但也不是百分百准确。蒋军晶解析“群文阅读”的“议题”源于“依据”,我甚至觉得“依据”比“议题”更到位。而我所提的“群文写作”是源于一个“触发点”,或称之为“写作触发点”,由这个“写作触发点”而成“线(一篇作文)”,再成“面(群文)”。
所以,我要用“写作触发点”为“群文写作”下一个更精准的定义:在一定的时间内,针对一个写作触发点,一人或多人进行多文本创作的写作教学。
二、“群文写作”和“群文阅读”的关系
我认为,“群文阅读”偏于“收”,它是聚拢型的,但“收”中亦有“放”;而“群文写作”则偏于“放”,是扩散型的,但“放”中亦有“收”。在某个层面上,“群文阅读”和“群文写作”是互为印证的。
比如,议题“石头汤”。课堂上,师生可以同伊索寓言《石头汤》、马西娅·布朗的《石头汤》、琼·穆特的《石头汤》做一场群文阅读。
反之,假如我有三个学生,分别是伊索、马西娅·布朗、琼·穆特。我给他们一个“写作触发点”:石头汤,请他们写作。他们交出了不同的作品:伊索寓言《石头汤》,一个穷人的故事;马西娅·布朗的《石头汤》,三个和尚的故事;琼·穆特的《石头汤》,三个士兵的故事。同是“石头汤”,但故事不一样。这就是“群文写作”,多人“群文写作”。
三、“写作触发点”是什么
它可以是一个人,比如,你、我、他,等等。它可以是一个具象的物品,比如,碗、筷、叶子、猫、鱼、虫,等等。它可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比如,爱、误会、勤劳、后悔,等等。它可以是写作上的一种技法,比如,结构、修辞,等等。它可以是一件事……总之,它是多元的、丰富的,概括起来,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人、事、景、物、情、理,等等。
四、“群文写作”的几种操作类型
(一)对象不同,内容不同★★
比如,“写作触发点”是要写一封信,有一封是写给爸爸的,有一封是写给校长的,有一封是写给好朋友的,有一封信是写给偶像的。这四封信就构成“群文”,因收信人不同,即使写的是同一件事,内容侧重点也不同,而且字里行间的语气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如包青天说:“虎头铡伺候!”而李卫则说:“拉出去咔嚓咔嚓了。”对象不同,身份不同,语言不同……写作讲究恰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的“群文写作”至少可以训练学生在作文中“说符合身份的话”。
(二)结构相同,内容不同★★★
比如,在读了《西游记》之后,总结出一个创作结构:打怪——打怪——打怪——打怪——打怪……这是一个“糖葫芦结构”。
在写作课上,要求学生以这个结构写故事。
1.《女娲补天》,去东山——南山——西山——北山——中山,分别取到相对应颜色的石头,然后炼出五色石,补天。
2.《小蚂蚁送信记》,小蚂蚁躲过大脚——绕过水坑——斗胜大青虫——翻过沙堆,终于送信成功。
3.《我是一枚硬币》,从银行——小A手中——商店——大明手中——掉进下水道,等待着被人发现。
4.其他。
这些作文构成“群文”。故事的主人公不同,情节不同,但结构是一样的。如绘本《方块块》《谁嗯嗯在我头上》《爷爷一定有办法》等故事,创作结构是一样的。小学生模仿起来,很好用,情节线清清楚楚。
(三)“积木”法,故事群文★★★
在民间故事中,一个故事通常有多篇异文,它们合成一个故事群。解剖民间故事,有“母题”或“情节单元”的概念,我把它比喻为“积木”。编一个故事,用不同的积木有机地组合起来。比如下图:以《掘尾龙》故事为例。
选择不同的“积木”,“积木”的数量不同,“积木”组合的顺序不同,故事就不同,构成“群文”,这也是“群文写作”。
(四)同一“写作触发点”,体裁不同★★★★
1.唐人杜牧有七言《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把它作为一个“写作触发点”,尝试不同体裁的写作。
2.如果改了《清明》诗的句读,就变成了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再改,它还能变成剧本:
时间:清明时节
地点:路上
场景:雨纷纷
人物:行人、牧童
对话:
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4.《清明》诗还可以改写成白话文:或用第一人称写一篇,或用第三人称写一篇,甚至用一颗雨滴的视角写一篇。
这1诗、2词、3剧本、4白话文(人称又有变化),它们构成一个群体,就是“群文写作”。
某次,我请学生改写古文《陆绩怀橘》,要求视角不同:有的从陆绩的视角写,有的从橘子的视角写,有的从袁绍的视角写,有的从侍者的角度写,有的从袁绍与陆康见面聊天的角度写……丰富多彩,“群文写作”。
文章的体裁,挺多的。对小学生来说,我觉得诗歌、寓言、小剧本、童话(虚构)、记叙文(写实)、说明文、散文、小说等体裁都是可以尝试的。我以“写作触发点”《一片叶子》为例,简单地谈一谈。
1.诗歌《一片叶子》。(略)
2.寓言《一片叶子》。(略)
3.童话(虚构)《一片叶子》。比如,《叶子旅行记》等。写童话,小学生不仅喜欢,还比较擅长,但我发现,有些小学生只擅长童话,真实生活的记叙文却很弱。怎么从虚构转向现实,需要引导。(略)
4.记叙文(写实)《一片叶子》。比如,母亲节到了,准备送一个礼物给妈妈。送什么呢?找一片叶子做一张特别的卡片吧。特意去拣了一片叶子,精心制作好,放在妈妈枕头底下,妈妈很感动。
5.说明文《一片叶子》。讲讲叶子春夏秋冬的变化,有科学知识的。
6.其他。
(五)同一“写作触发点”,不同观点★★★★★
这个类型,是我极为看重的!有助于小学生理解“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有时候,事实就是观点;有时候,事实就一个,但观点好多个,观点之间甚至截然相反。
我以下面这张图片“虫子和笋”为一个“写作触发点”展开谈一谈。
我以这张图写过微童话《一几一几》:大肥虫饿了,在地里乱钻。它运气好,钻进一棵冬笋里。笋肉鲜嫩,大肥虫啊呜啊呜吃个饱。它有经验,这冬笋能吃一个冬天,就舍不得离开了,吃饱了睡,睡醒了吃,没几天它又长肥不少。这哪行啊?得出去锻炼。大肥虫刚钻出笋壳,哎呦喂,冬笋怎么躺菜篮里了?“一几一几”,大肥虫在厨房里逃跑。
虫遇上笋,或笋遇上虫,有多少微童话好写?《一几一几》是一例。若把它结尾改一改,“虫太肥了,卡在笋里出不去了”,故事是不是又不一样了?
继续用这张图构思微童话。比如:
▲笋烂了,虫是来治病的。或者,是虫生病了,笋是它的一味药。
▲虫是一个送信兵,笋是一个粮食补给站。
▲虫跟着笋旅行。
▲虫是来道歉的,因为小虫咬伤了笋。
▲笋救了虫,虫却赖着不走(农夫与蛇),或者虫报恩。
▲其他
总之,看到图之后,问一个为什么:虫为什么在笋中?虫为什么吃笋?笋为什么给虫吃?……提出你的问题,给出你的答案,亮出你认为的事实、观点,写出你的作文。
一张图,写出一群作文——图不变,文变,是“群文写作”。
(六)一人写多篇,或多人写多篇
这个不是重点,就不展开讲了。一人写多篇,时间长点;多人写多篇,同时作业,时间短点。
(七)其他类型
欢迎补充。
五、找一个“写作触发点”,进行“群文写作”可以写一个学期
比如,《一片叶子》写个十几篇作文。(略)
六、其他的话
总之,“群文写作”能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与想象空间,且在熟悉内容的情况下,去尝试各种体裁,写作时不必为写什么内容而纠结,不失为写作训练的好方法。同时,“群文写作”有助于学生理解“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勇敢讲出自己的观点,这对一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当一个人没有观点,他只能随大流,不能独立,他活的不是他自己。
本文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有观点的人参与进来。众人拾柴,燎它一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