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形意拳“一通无不通”

形、意、神为形意拳的三大基础,它们之间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形”为基础,“意”作灵魂,而“神”则为神。

形,形象、姿势也。“形”作为形意拳最基础的拳架功夫,在形意拳的初级、中级,乃至高级阶段都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要做到“形”顺。形意拳的姿势和顺,动作协调,关节灵活,便于气血通透,劲力顺大。“形”的训练是有一定规矩及要求的。如“钻拳”,要求钻出之拳小拇指必须拧至向上,这样肘才能裹住肋。形意拳的“六合”讲究手肘肩与足膝胯相合,这里的“合”不仅仅指身体一侧的手肘肩与足膝胯相合,而是同样要求肢体左右两侧的手肘肩与足膝胯成拗步相合,要做到“合”必须“裹”得住,“贴”得紧。两肘裹,两胯裹,两股内侧贴紧,腰胯是关键,腰胯间的“灵活”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劲力的发放。因为腰胯内为“丹田”所在,由“丹田”发出的劲力通过腰胯的“抖放”直达四梢。如打“右崩拳”,右胯只有裹拧至左胯前,两股内侧紧贴在一起,同时抖丹田之力,右拳才能快速顺击出去(所有的拗步都必须这样做)。谱云“顺则有力”。

其次“形”要合规矩。形意拳对于肢体要求“一身备五弓”。手臂曲如“弓”,便于控制(上挑下压、左右拨拉);腿部曲如“弓”,膝有弹力,并且能将脚之劲力快速上传;身曲如“弓”,便于聚气蓄力。谱云:“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出手如钢锉,回手如钩竿”,这是对上肢的“形”的具体要求。两肘出入与肋相摩,利于手臂之功借身力而得发;两手出入不离心,便于对自身的保护和进攻;两手臂通过拧、攒、裹、撕、摩、扒、拉而劲力大增。至于形意拳的“七疾”、“八要”之规定都是对“形”的具体要求。只有把“形”做到位才能为下一步的“意”打下坚实的基础。

意,心意,是指大脑所具有的一定意识指向。形意拳的每招每式都具有较强的攻防意识。这里的“意”就是“进攻”,具体说就是“打”,有了这种“打意”,精神会高度集中,全身大小经络、气血、肌肉都会被“意”所控制,一“紧”俱“紧”、一“松”俱“松”,身体的“整”劲得到大大增强。

“意”是一种“能量”。凡见过硬气功表演的人就会发现,表演者在表演时凝神聚气大吼一声,掌到石裂,这是“意、气、力”的高度统一的结果。故在形意拳的训练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意”的高度警惕性,即“意”紧。

“意”与“形”要合一。“意”作为“形”的灵魂,有指导、率领“形”的作用。在练功过程中,“形”的快慢、紧松、收放,都受“意”的控制。人的行为有时是不受意识所控制的(即下意识)。比如未受过武术训练的人,当遇到外界的攻击时会下意识地躲避,而没有“进攻”的意识,有时也只是机械的、生硬的、局部无意识的拦挡。而练过形意拳的却不同,形意拳的训练过程就是把肢体的“无意识”变成“有意识”。如“炮拳”,在前手臂拦架的同时,后拳快速出击,“攻”“防”一致。并且形意拳的“动”是肢体“整体”的“动”(一动百动),功力很大。

“神”是一个人的气质自然外在的表现,是无数次“形”“意”的训练达到“质”的飞跃。揽天地阴阳之气聚于身,气度宏伟。举手投足达到了“形如流水,势若潮涌,意充宇宙”的自然状态。动作上要做到纯以“神”行,练功者必须要有意识地“放大”“意”境,身似庞物,威武不可屈。这个时候练功者对“形”“意”的要求要做到“松”些,轻轻松松,坦坦荡荡,悠然自得地去练功,进入“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高超境界。

形意拳的修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机械地将“形”、“意”、“神”三者分开练习。形意拳有“一通无有不通”之理。如“劈拳”,若将劈拳之“形”练至“纯熟”,那么身体的协调性也就出来了。再把“劈打”之“意”灌入,手臂的起落就是“上挑、下打”。随着功力的加深,手臂随随便便的“一动”便进入“起也打,落也打,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的“神行”境界。形意拳多以单练为主,很容易将一“形”一“势”修炼至善至美。通过科学的方法,坚忍不拔的意志,有分寸的掌握形意拳的“形”、“意”、“神”各个训练阶段的主次,学会融通,循序渐进,直至登堂入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