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圈仁爱济世

上海开埠后第一所西医医院,仁济医馆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1844年受英国基督教伦敦教会派遣,传教士兼医师传教士兼医师威廉-洛克哈脱来沪在大东门外开设医院。洛克哈脱早年习医于伦敦盖氏医院,擅外科兼精眼科,为英国皇家外科学会会员。

仁济医院原名中国医院。坊间称华人医院,又名雒氏诊所(洛克哈脱的中文名字是雒魏林),后迁到小南门外一幢老式住宅。

1845年向上海外侨募得2800多银两在山东路麦家圈,建成一所新医院。一年后移至新址,有病床60张,实行施疹舍医。

1856年招收中国人佐理医务,为上海培养了第一批中国西医师。

1873年仁济医院原址建成新馆舍,曰仁济医馆。取“仁爱济世”之义,俗称山东路医院或麦家圈医院。医馆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门诊部与病房有遮廊天桥相连。底层为门诊部,楼上辟有床位60张。不久买办徐润的夫人捐巨资在隔壁设了女医院,专门免费诊治妇女疾病和开展新法接生。

1880年医院交给工部局管理,期限25年。

1896年开办高级看护学校。

1904年工部局管理期满。英国人淡文卜担任院长,山东路医院改变过去免费治病的惯例,实行不同时间、不同等级、不同收费标准的办法。由此不仅还清了对教会的欠款,还扩充了规模。

1922年从欧洲购进了上海第一架X光机。

1927年医院接受英国侨民德和洋行行主雷士德的馈赠,改名为德和医院。

雷士德遗嘱指定用100万两银子建造这所医院,规定不设置单人住院病房(必须隔离者除外〉,穷苦和急需住院的病人应免费接纳并免交一切费用,门诊病人也免收一切费用,改变过去全部由传教士担任董事的状况。

1931年拥有250张床位和综合门诊的五层现代化医院建成。正式定名为仁济医院,院长由英国人担任。全年门、急诊达20万人次。由于施行大手术视病人情况收费,赤贫者可以免收,受到了上海市民的欢迎。

1946年仁济医院改为中英合办。有16位华董、9位英董组成董事会,推选颜惠庆为董事长,陈邦典为院长。

1951年医院董事会接受外籍董事辞职,并取消了不在中国的外籍董事资格,与英国教会彻底脱钩。

1966年院名一度改为工农兵医院,后改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

1984年恢复原名至今。

2021年1月21日凌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在其公众号上发出停诊通告。

图2为Chinese Hospital中国医院,又称雒氏诊所。

PS:麦家圈墨海书馆而兴的老街

麦家圈有旧上海租界内的第一座教堂,第一家西式医院,以及中国第一家近代印刷厂,它都与一个叫麦都思的英国传教士有关。

麦都思:

号墨海老人。十九世纪著名英国宣教士、汉学家;是英国伦敦宣道会继马礼逊、米怜之后,来华重要的宣教士之一。先后在南洋、上海40余载,从事宣教、著述、出版事工;翻译圣经,设立印刷所,编纂字典,创办报刊,为福音在华的传播及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的贡献。

麦都思著述甚丰,《地理便童略传》《三字经》《中华诸兄庆贺新禧文》《中国:现状与前景》计有中文59种,马来文6种,英文27种。

1843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等在上海创建书馆。

书馆坐落在在江海北关附近的麦家圈,今天福州路和广东路之间的山东中路西侧。书馆设有宿舍,当时麦都思和王韬都住在墨海书馆。

墨海书馆是上海最早的一个现代出版社,为上海最早采用西式汉文铅印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构。铅印设备的印刷机机为铁制,以牛车带动,传动带通过墙缝延伸过来,推动印刷机,因此在机房内看不见牛车。

墨海书馆培养了一批通晓西学的学者如王韬、李善兰,他们和艾约瑟、伟烈亚力等撰写、翻译了许多介绍西方政治、科学、宗教的书籍。出版有《中国内陆一瞥--在丝茶产区的一次旅行期间所见》、《植物学》《代微积拾级》,《代数学》等。

1863年墨海书馆停业。

麦都思向欧洲人深入地介绍中国的历史与文明。他最早向欧洲人讲述中国人的航海罗盘、印刷术、火药,后来宣教士艾约瑟加入造纸术,四大发明说由此形成。

同时,他也向中国人证明西方和中华一样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来打破中国人天朝上国世界中心的陈见。

1890年,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为纪念麦都思,在麦家圈设立了麦伦书院。

1904年,伦敦会为纪念麦都思,在上海虹口兆丰路,今高阳路设立麦伦书院(麦伦中学,今继光中学)。

上海公共租界西区有一条马路也以其名命名Medhurst Road,今泰兴路。

1923年基督教天安堂重建,并在堂内设立峻德小学。

1984年天安堂拆除,原址为今仁济医院扩建部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