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6
六、辽金
1、辽
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建立后晋,938年把幽、云等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耶律德光升幽州为南京作为陪都,治蓟城;同时在蓟城设立南京道幽都府。1012年,契丹改南京为燕京,改幽都府为析津府。1025年,析出潞县南部及武清县北部地域置阴县,县署设在霍村(今县村),与潞县并隶析津府。南京析津府管理直辖州(管辖析津县、宛平县、昌平县、潞县、良乡县、安次县、永清县、武清县、香河县、玉河县、阴县)、顺州(怀柔)、檀州(密云)、涿州、易州、蓟州、景州。
959年四月,后周世宗决心一举收复燕云,先后攻下益津、瓦桥、淤口三关。辽战争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辽穆宗思想上的不重视,认为这些土地本来就是“汉地”,损失了也不足为惜。当周世宗下令进攻燕京时,穆宗在大臣萧思温的再三鼓动下到南京亲自督战,而在此时,周世宗却突发急病,只得回师,双方罢兵。中原政权第一次攻燕之役至此结束,结果辽尽取拒马河以南之地。
宋建国后试图重新占领燕云16州,979年宋太宗御驾亲征,宋军直抵燕京城南,辽的汉族官员及平民纷纷降宋。但辽景宗及皇后萧绰(燕燕)派名将耶律休哥率五院军精骑3万人出山后间道驰援,七月七日与耶律斜轸所率六院军分左右两翼夹攻宋军于燕京城北高梁河,宋军大败,宋太宗乘驴车逃走。 986年,宋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宋军分东、中、西三路北上,进展迅速。东路在曹彬率领下十三日攻下涿州,由于孤军深入,供给线过长,加之耶律休哥派小股精锐不断骚扰,宋军不得已退驻雄州。在宋太宗的督促下又第二次进军涿州,但耶律休哥层层设伏,宋军虽又攻下涿州,但实力大损,不得已二次退出。辽军全面反击,宋军大败。接着西线也溃败,名将杨业战死。辽取得了第三次燕京保卫战的胜利。
1004年,辽大军又南下侵入宋境内直至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在城下遇到宋真宗亲率大军的顽强抵抗,双方势均力敌,在同年的十二月签定了史称“澶渊之盟”的和约。从此双方以白沟(今涿州南)为界,宋利用滹沱与白沟等河,筑堤贮水,扩大水田。之后百余年,宋辽基本和平相处,在经济、文化方面保持密切联系。
燕京城共有八门:东为安东、迎春,南为开阳、丹凤,西为显西、清晋,北为通天、拱辰,皇城在西南隅。 西城高处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楼,广场在其南,东为水平馆。城内二十六坊,是居民聚居的地方。城里的店铺和市集,集中在六街和北市。城里有30万人。辽帝倡导佛教,大觉寺、戒台寺、天宁寺塔、牛街清真寺,都是辽代留下的文物胜迹。
南京在辽代虽为五京之一,但是辽皇帝只在冬季纳钵时才到,南京并不具备真正的都城意义。又由于契丹贵族大多须随皇帝迁移,因此南面朝官和幽燕地区州县官吏基本由汉人担任。在辽南京居住的大多为汉族世家显贵,这可从在北京发现的辽墓几乎全为汉人墓葬得到证实。韩、刘、马、赵等家庭都是南京有名的世家豪族,他们为契丹统治者献计献策,辽的许多制度仍沿袭唐朝旧制。韩氏有两大家族,即韩知古-韩德让家族和韩延徽家族。韩知古是蓟州玉田人,为辽太祖阿保机所俘,成为辽初重臣,为辽的建元立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子韩匡嗣曾官拜南京留守。而匡嗣子德让深受景宗皇后萧绰的宠幸,官至宰相,被赐名为耶律隆运。 韩延徽积极为阿保机出谋划策,在安置降辽汉人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家族墓地在今八宝山附近韩家山,已发现有其孙韩佚及夫人合葬墓和六世孙韩资道墓。 刘氏家族在唐代一直在幽州为官,到辽代,刘景官至南京副留守。刘景子慎行,曾为北府宰相,监修国史。刘慎行有6子,达到了刘氏鼎盛时期。其中刘三嘏娶圣宗第九女同昌公主,刘四端娶圣宗第十一女仁寿公主。刘六符在兴宗朝出使北宋,迫使宋每年增加岁币20万,官拜宰相。 马氏家族的马直温本人生平并不显赫,但他的姻亲却都很有权势,夫人张绾为辽代名相张俭的孙女,而马直温的五个女儿又都嫁给皇族耶律氏及刘氏、李氏、张氏等汉家大族,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这也是辽南京汉族世家显贵的一个普遍特点。 赵德钧、赵延寿(德钧养子)父子曾显赫一时。赵德钧为五代时的幽州割据势力,任北平王。赵德钧长期镇守幽州,在抗击契丹侵扰中有一定贡献。后讨伐石敬瑭失败,父子二人投降了辽太宗。赵延寿曾为南京留守,并协助辽南下攻打中原。但是他却企图当中原的皇帝,被辽世宗剥夺了兵权,赵氏家族逐渐衰落。
1122年,在金军的进攻下,辽天祚帝逃离南京,其叔父耶律淳留守南京,在李处温、萧干等人的推戴及怨军的支持下,自称天锡皇帝,改元建福,史称北辽。四月,宋为履行盟约,派宦官童贯率兵十万进攻南京,再次企图收复燕云16州。但由于宋徽宗在后方的牵制及宋将的无能,宋军先后为北辽将领耶律大石、萧干所败。六月,耶律淳病死。七月,宋派刘延庆再次率兵攻打南京。辽常胜军首领郭药师带领部下投降了宋朝,宋徽宗又鼓起了收复燕云的信心,迫不及待地改燕京名为燕山府,并促令刘延庆从速进军。刘延庆采纳郭药师的建议,乘萧干主力在前线,以轻骑突袭南京。但是在关键时刻,宋军非但未安抚城中百姓,反而下达了一条错误命令:杀尽城中的契丹、奚人。引起了强烈的反抗,而萧干也火速回援,宋军苦战三昼夜,仅郭药师及少数士兵逃脱,大部将士战死城内。至此,宋两次攻燕之役均告失败。同年十二月,金军攻入居庸关,北辽左企弓、虞仲文等打开南京城门降金。1123年三月,依照“海上之盟”的规定,金将南京及附近6州交给宋,但却将人民、财产等席卷而去,宋只得到几座空城。从此,辽南京成为宋的燕山府,但历时却不到两年。
2、金
1125年十一月,金兵分东西两路攻宋,东路军完颜宗望在白河大败郭药师的常胜军,郭药师扣押了宋知燕山府蔡靖及转运使吕颐浩等向宗望投降,这样,燕山府为金所有。然后金兵长驱南下,于靖康元年(1126年)攻破汴梁,徽、钦二帝及宗室、官僚三千余人成为阶下囚,金军又掠走宋朝廷的礼器、法物、书籍、舆服、工艺匠人,徽、钦二帝被囚禁在燕京法源寺。
金于1125年攻占燕山府后,又把它改名为南京,并把原设在平州的南京中书枢密院移到这里。设在南京的枢密院、行尚书省,都委任当地汉人担任,世家大族刘彦宗、韩企先等先后担任宰相。金在占领华北地区的最初十年,仍以东北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为首都,而未迁都于燕京,历经太祖、太宗、熙宗三代。 海陵王完颜亮弑熙宗,登上皇帝宝座,1151年四月下诏迁都燕京,定名中都,并派张浩、苏保衡等营建都城,同时将上京的宫殿、贵族府第 一律毁弃。
金代在潞县置通州,领潞、三河二县,改析津府为大兴府;阴县上属大兴府、通州直属中都路。 中都大兴府所管辖的区域较辽南京析津府大为缩小,只辖有大兴、宛平、阴、安次、永清、宝坻、香河、昌平、武清、良乡十县。城区东、西部分别由大兴县、宛平县管辖。中都大兴府隶属于中都路,中都路除领有大兴府外,还辖有其它13州、39县。 中都大兴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大兴府尹,管理大兴府的政务并兼任中都路兵马总管府事,品级为正三品。另设同知及少尹各一人,协助府尹。其下另设处理各种事务的推官、知事、都孔目官等低级官吏若干人。金朝廷在中都地区,另设立有与大兴府平行的若干专门机构,如司法机构中都路按察司、警察机构中都警巡院、经济管理机构中都都转运司等。
金中都城是仿照北宋都城东京的规制,就辽燕京城改建而成的。中都城分大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大城除北城墙未动外,其余三面城墙比辽南京城有所增广。大城十三门:东为施仁、宣曙、阳春,南为景风、丰宜、端礼,西为丽泽(今西三环路丽泽桥)、颢华、彰义,北为会城(今军事博物馆南面)、通玄、崇智、光泰。大城套着皇城。 皇城正门宣阳门内,东为文楼,西为武楼,中为宽阔的御道,两旁有沟,沟边植柳。北端为宫城正门应天门。 应天门四隅角楼,琉璃瓦顶,金铺朱户。门内前为大安殿,是金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后为仁政殿,是金帝听政之所。 城外有天地日月四坛。都城自丰宜门经宣阳门至应天门,有一条宽广的御道贯通。
金在中都大兴离宫苑围,规模最大的是在辽代瑶屿离官基址上兴建的大宁宫(今北海公园一带)。掘土凿池,叠筑琼华岛,环湖为琼林苑,苑中建造宫殿楼台。金还在中都西北郊建造行官别馆,在今颐和园址建完颜亮的行宫。在香山和玉泉山也都建有离宫。今钓鱼台国宾馆址曾建筑金帝的离宫别苑;燕京八景最初就是在金代见称于世的。
金中都每年要运入上百万石的粮食,为加强陆运,建造卢沟石桥,1192年桥落成,命名为广利桥。 完颜亮决定仿照历代王朝的制度,在都城附近营建皇陵。金陵以中都西南大房山中的云峰山为中心,共分为三个部分:帝陵、妃陵及诸王兆域。帝陵共有17陵,除太祖、太宗、完颜亮之父外,还有10位祖辈的陵墓及迁都汴京前的各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