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权势到底有多大?反逼着李建成要对他下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乏大将军、大都督、大总管、大元帅,但“天策上将”之职,却是史无前例,由唐高祖李渊首创,有唐一代也只有唐太宗李世民独享。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在长安太极宫北宫门的玄武门,正是这位“天策上将”带着一众好手发动政变。李世民亲手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也跟着倒霉。两个月后,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为帝。

九年前的617年,当大隋江山被天下群雄打得千疮百孔、四分五裂之时,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带着三个儿子起兵反隋。在这场改天换地的大风暴中,李渊顺利地拿下了关中和首都长安,不到一年便登基称帝,建立大唐。

起兵初期,李渊父子同心协力各尽其责。李建成募兵,攻西河、占潼关、取关中、克长安,协助处理政事稳定后方,李元吉留守太原。

有了根据地,朱元璋的策略是“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但李渊不但不是“缓称王”,而是“速称帝”,什么都别管,先把屁股在龙椅上坐稳当了再说。屁股还没坐热乎,回头一看傻了眼,牌桌上不仅不止他一人,人还不少。

打牌需要运气,更需要实力,这时李世民便隆重登场。他先后将河西薛杲、薛仁果父子、李轨,并州刘武周、宋金刚,洛阳王世充,河北窦建德等一众赌客,通通赶下牌桌。

论功行赏,李世民那个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便是他在虎牢之战中大破王世充和窦建德,并将二人俘至长安之后所封。

李世民权势威望一时无两,这既是李渊对其的奖赏和肯定,也反映了李渊和李建成的无赖和恐惧。军功太大、名望太盛的李世民,在李渊看来已经封无可封,除了“天策上将”,天底下怕也只有太子和皇帝两样东西能匹配李世民的功绩了。

“天策上将”是事实上的百官之首,根据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李世民又先后担任三省之二的中书省和尚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和上书令,总揽全国行政。

这还没完,李世民身上还有两个似乎不起眼的职务——陕东道行军大行台和雍州牧。

陕东即为陕地(河南省三门峡)以东,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潼关以东的广大中原地区。雍州为古九州之一,大致在关中及其以西一带。这两个不起眼的职务,实际上就是陕东和陕西,中原和关中都在李世民手上。

秦王是诸王之首,又是百官之首、百将之首,还是陕东陕西全国一盘棋,再加上那个可以自己招募人才,设置官署的天策府,可以说李世民在勋位、爵位和职位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李世民的军功、声望和权势的急剧膨胀,身为太子的李建成,自然不会束手待擒。他积极拉拢齐王李元吉,两人凑到了一起,于是牌局的下半场——二打一的欢乐斗地主正式开始。

虽是二打一,地主自然也有地主的优势。李世民抓起底牌一看,都是大牌,而且远远不止三张,有房玄龄、杜如晦、程知节、尉迟恭、秦琼、张亮、张公瑾等一众好牌。

这些牌面都是八九年时间里,李世民南征北战、东征西塔一点一点攒起来的。人越多军功越大,军功越大跟随的人就越多,一步一步滚雪球,滚成了现在这个局面。

军功名望带来的隆隆权势,最终都需要人才去落地,秦王府的这些大牌好不好用?李建成决定检验一下!于是各种拉拢、收买、诬陷、调离的手段轮番上演,虽有些许效果,但总体结果大多不如意。

有一个问题,李建成身为太子,有名分优势和法理优势,这些人为什么不去追随李建成,而是通通聚集到秦王府?除了李世民的个人能力、魅力和声望外,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原因。

大唐李氏出自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李渊父子之所以能顺利从晋阳打到关中,并迅速稳定局面,一路封官许愿拉拢关陇集团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这些人站满朝堂,是李唐初期的基本盘,李渊的支持者,也是李建成的支持者。

秦王府的一干人大多是李世民在不断的征战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吸收进来的,不乏出身草莽寒门。这些人与高高在上的关陇贵族集团本质上不对付,格格不入。投靠了你建成,在这些大老爷面前也会显得太过寒碜,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前途。

只有跟着李世民,才能飞黄腾达,加官进爵,而且必须改天换地,毕竟朝堂上的位置已经不多了。李建成的这一堆神操作,又变相地促使这些人极力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夺取皇位。

中国社会从贵族社会到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社会,又经历隋朝的不断反复、角力和挣扎。唐初的“玄武门之变”,只是门阀士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一次历史的尝试而已。只不过恰巧此时,李世民站在了舞台中央,成为“天选之子”。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世民代表的是一种更先进的社会政治势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李世民凭借自己的权势和强大的人才班底,来了一场顺时而动。

李世民有军功、有名望、有能力、有人才队伍,所有资源加在一块再顺历史潮流而动,被历史和时代所加持、所赋能,这才是李世民真正的权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