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以翔被累倒的背后,是越来越混乱的综艺生态,以及酷爱猎奇的我们
在每一个悲剧的背后,我们都需要追问一句为什么。有很多的自媒体已经写了,追问了浙江卫视为什么当时没有立即展开抢救;为什么配备的救护车没有停在现场,而是被堵在了外面;为什么要在半夜录制节目;为什么在明星体力不支的情况下依然继续录制......
当我们追问的时候,浙江卫视们大抵不会给我们一个真实的答案,马克思早就看穿了这一切,有20%的利润就会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而让浙江卫视们愿意不断的这么铤而走险的,正是利益本身。
卫视综艺竞争激烈,越玩越过分
每次一打开视频app,就能看到首页推的最多的就是综艺类节目,各种类别的样样俱全,搞笑的、竞技的、挑战的、音乐的、影视的、儿童的,只有咱想不到,没有人家不做的综艺。
前几年,从《奔跑吧兄弟》、《歌手》、《爸爸去哪儿》那会开始,就发现综艺这条路是真来钱,找一些明星,唱唱、跑跑、跳跳,来个12期,明星也挣钱,电视台也挣钱,广告商也愿意一两亿的往进砸钱,观众不再爱看以前苦大仇深的苦情综艺了,开始追求轻松愉快的综艺,愿意看走下神坛的明星们逗自己开心的样子。
那两年的综艺活儿好干,钱好赚,搞得大家一窝蜂的做综艺,后果就是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你弄《我是歌手》,我就弄《中国好声音》;你弄《爸爸去哪儿》,我就弄《爸爸回来了》;你弄《星跳水立方》,我就弄《中国星跳跃》......没完没了的。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成龙的成家班和洪金宝的洪家班比拼动作难度的年代,那时候香港电影的动作指导几乎都是被两个大哥的团队,今天你出个动作跳个楼,明天我就跳大桥,看谁的动作难度系数更大,看谁进医院的人多。那个年代就是靠这种方式争取市场份额的。
没想到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们的综艺还是靠着这种方式占领市场,只不过这次还是被浙江卫视玩砸了。发展到这,做综艺的人完全没有在想观众到底喜欢看的事什么,而只是在乎自己做的综艺够不够把明星折腾的够惨,他们固执的认为,只要把明星折腾的够惨,观众就爱看,市场就热捧,自己就能赚大钱。
观众真的爱看这种折腾明星的综艺吗?
观众对于猎奇的需求真的强悍
我一直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是不太能够接受过于猎奇的内容的,直到前两年快手火起来之后。快手当初火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靠着土味或者猎奇的东西,生吃八爪鱼、喝泡着各种虫子的药酒、人狠狠的摔进满是污泥的泥潭等等,我觉得人人看着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感,但实际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喜欢看这种东西的。
当这些东西反映到电视屏幕上时,观众尤其偏爱看明星倒霉类的综艺节目。社会等级的不同让普通观众会有疲惫、乏味和强烈的不平等感,凭什么明星随便唱唱跳跳就能挣到我一辈子都挣不到的钱,我要看他们做我们的工作,受我们受过的类,看他们倒霉,这样我能得到短暂的快乐和公平。
我们看跑男的泥潭、指压板,看《爸爸去哪儿》让嘉宾住特别破旧的民宿,看明星完不成任务没有钱,不给饭吃,甚至睡着觉半夜给叫起来。每一次看他们倒霉,我们总是一边刷着“心疼***”,一边哈哈大笑。
我们的笑,我们的不断点击观看让这些综艺制造者们备受激励,他们更加疯狂的压榨自己和明星,争取把明星折腾的更惨,或许能换来我们更多的笑和更高的点击。或许在这里面最痛苦的就是受折磨的明星的粉丝们了,那么多观众里面,只有他们是一边看一边揪心,团结起来想给节目施点压,让节目组重视起来,而看着蹭蹭的点击率,只要没出事,节目组根本不会搭理。
我挺害怕我们的记忆真的挺短暂的,这次高以翔“累倒”换来的对类似综艺的整理,会因为我们短暂的记忆,而过段时间又因为我们不断的猎奇而死灰复燃。毕竟我们更关注自己,节目组更关注收视,市场更关注利益。
明星也是没办法,钱给闹的
之前也说过,这两年寒冬,明星赚钱也不是那么容易了,像大张伟说的,明星都开始不干自己本行的事儿了,唱歌的不好好唱歌了,演戏的也不咋演戏了,都趁着自己有着明星的光环跑来做综艺了,自己本行业的钱真的是难赚,做唱片的没几个赚钱,演戏的十部有八部是赔钱的,只有做综艺,稍微轻松点,还有钱拿,不过现在看来,综艺也越来越难了。
玩乐队的个个都挺清高,但没办法,不赚钱呀,这不彭磊不也是逆着自己的心参加了《乐队的夏天》,上了通《奇葩说》嘛,不这样干,就没钱,没钱就更玩不起乐队了。
大牌的明星在和制片方谈综艺的时候,还有比较大的话语权,自己想要什么待遇呀,拿多少钱啊,每天工作几小时啊,都会在合同里写的明明白白,制片方也愿意接受,毕竟自己是指着人家大牌赚流量呢。一般名气的明星就没这么好运气了,签了很多其实是不太平等的合同,为了挣钱,真不容易,要不说这个圈人人都想往上爬呢,爬到上面了,自己就能扬眉吐气了。
希望高以翔的这次事件能警醒我们每个人,不管是做综艺的,还是明星,或者是我们自己,生命和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你挣的每一分钱,都最好把它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花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