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影像] “坏死性外耳道炎”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影像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病例】
男,70岁,糖尿病病史多年。
【影像所见】
图A:左侧外耳道层面横断面CT显示左侧外耳道及周围软组织肿胀,外耳道壁前壁部分骨质破坏缺损(箭头),乳突蜂房内密度增高。
图B:冠状面CT示左侧鼓室外下壁、颞下颌关节的颞骨关节面骨质不规则破坏(箭头),鼓室及颞下颌关节窝内可见软组织密度影。
图C:横断面T1WI示左侧颞骨区、颅中窝底和颞下窝弥漫不规则低信号肿块。
图D:冠状面T1WI示左侧颞下颌关节内及周围、下颌骨升支周围、颞下窝可见弥漫不规则软组织影(箭),颅底、下颌骨的下颌头和升支骨髓脂肪高信号影为低信号影取代(箭头)。
图E:冠状面T2WI显示病变呈混杂信号。
图F:冠状面增强后T1WI显示病变弥漫性强化,范围较大,左侧颞底脑膜增厚强化(箭头)。
【病理诊断】
左侧坏死性外耳道炎
【临床与病理特点】
坏死性外耳道炎(necrotizing external otitis)又称为恶性外耳道炎(malignant external otitis)为严重感染性病变,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糖尿病及免疫抑制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病原体主要为蓝绿色假单胞菌;对免疫缺陷或AIDS(艾滋病)患者,曲霉菌和其他生物可能是致病因子。
病理表现为外耳道皮下组织内严重的炎症伴坏死。
临床表现为外耳道持续性疼痛、分泌物及传导性耳聋,晚期可造成面神经麻痹、X~Ⅻ脑神经麻痹;颅内播散可导致乙状窦血栓形成脑膜炎及颅内积脓。如不治疗,成人患者死亡率达50%;应及时对肉芽组织进行彻底的清理局部和全身抗生素治疗,对能见到的任何面部深部脓肿都需进行手术引流。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CT显示细微的骨皮质破坏,对诊断至关重要;MRI显示外耳道周围软组织病变范围及下颌骨和颅底骨质的骨髓受累较好。
【诊断要点】
1.早期只有软组织感染改变,CT表现为外耳道和耳郭黏膜增厚肿胀;晚期CT表现为外耳道软组织肿胀和邻近深部间隙蜂窝织炎或脓肿以及骨质破坏,骨质破坏一般从外耳道下壁开始,逐渐累及其他壁,边缘不整;蜂窝织炎及脓腔可向任意方向播散,向前下可累及腮腺、颞下颌关节、颞颗下窝,向后累及乳突气房,向内累及鼓室及岩尖,向上累及颅中窝底,向外累及颞肌及颞部皮下软组织,表现为受累区域软组织肿胀,密度不均匀。
2.外耳道及周围软组织影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T1WI显示受累的下颌骨和颅底骨质的骨髓腔脂肪高信号影为低信号影取代;增强后T1WI显示弥漫的软组织影和骨髓腔低信号影不均匀强化,脓肿不强化,颞底脑膜增厚强化。
【鉴别诊断】
本病CT及MRI表现与外耳道癌非常相似,易误诊为外耳道癌。外耳道癌的特征:一般不伴有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已知有外耳道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老年患者;不能确定的需活检明确诊断。
【评述】
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CT显示外耳道软组织肿胀、骨质破坏或脓肿高度提示本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