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啥补啥”说起......

编者按“吃啥补啥”或者说“以形补形”的核心思想就是用动物的五脏六腑来促进人体相应器官的康复,增强其功能,或者治愈疾病。其说流传很广,信者众多。但是,其争议亦非常多,最常见的反驳为“以形补形”纯属简单的类比和推论,都非常牵强附会。食物毕竟是食物,不能替代药物,不要迷信任何一种食物对于疾病的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潘毅老师认为“补”应解读为“相关”,为什么这么说呢?药物的形状与功效的关系,因“以形补形”,“以脏补脏”两句话一直备受争议。首先得说明,这两句话,并不是中医术语,而是民间对中医家采用药物形态与人体结构类似性原则的用药方式而赋于的一种非专业性形容。这里的“补”并非中医的补益义,而应解读为“相关”,即药物形态结构与人体类似的形态结构间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或可指导临床用药思维。从“以脏补脏”说起

“以脏补脏”大体是指动物内脏或器官对人体同名内脏、器官的功能具有相应的调治作用。其用又大致可分为三,或为狭义的补,或为广义的调治,或作为药引。比如民间常用朱砂炖猪心以治疗癫痫、心悸、失眠等病症(这里的猪心除具助益作用外,更多的应该是起着“药引”作用。现在由于朱砂的应用需要专业指导,因此在民间的应用渐少,但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还是有),胃寒者猪肚煲白胡椒,肝血虚者吃猪肝以补肝明目,肺燥者猪肺煲西洋菜,腰酸背痛者猪腰炖杜仲,小儿骨骼发育不良者予动物之骨,阳痿以动物之外生殖器以治等一直行之有效。现代研究证实肝含有的维生素A可治夜盲,所含“铁”可治贫血;骨头所含的钙、镁可促进骨骼生长;动物的胆汁及所含的胆酸钠、去氢胆酸等有明显利胆作用,可治胆囊炎、胆石症。可为中医脏器药物之用提供部分现代药理佐证。再说了,此理之用,西医一样玩得得心应手,他们不也经常从相关动物脏器或组织提取成分以治对应脏器或组织功能失调吗?最时髦的羊胎素之用不就如此吗?而提纯骨中的成骨蛋白用于治疗骨质损伤,食用骨粉用于各种钙质强化食品;以脑磷脂治疗神经衰弱;以动物胃黏膜为原料提取的胃蛋白酶用作消化药,胃膜素则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从胰而得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从甲状腺分离出的甲状腺素治疗甲状腺机能减退等更是不胜枚举。只是西医进入中国之前,“以脏补脏”的民谚已有,这类争议自然就落到了中医身上。生物化学药中有一类脏器生化药物,就是从动物的组织、器官、腺体、体液、分泌物等提取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其作用特点是针对性强、副作用小、容易为人体吸收。人和动物的对应脏腑、组织、器官都有大体相近的结构、微观物质组成和功能。而病变脏器之所需最容易在对应脏器那里找到,这就可能形成了脏器药物进入人体后对那个部位的亲和力和趋向性问题,其针对性强、容易为人体吸收的特点或由此而来。这不就是中医“同气相求”的现代表达吗?同一种潜在思路,只是西医更关注的是药物微观物质与病变部位的同源,中医看到的是外观结构、功能与病变部位的同源。说说“以形补形”

“以形补形”不过是“以脏补脏”思路的外延。当然,由于动物为“血肉有情之品”,与人体的亲近性较植物或它类物更大。故前论对动物药的指导意义或大于它类药。但天地万物,各自长成自己独特的样子难道是白长的吗?西方的观念是“结构决定功能”,东方的观念是“象类则比”,在这一点上倒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基于“同气相求”原理,非动物药的形态与人体结构的类似性于用药思维指导上,亦应可参。但须注意的是,凡有所推,均应以临床之效为准绳以校验。这种校验,古人一直在做,今人的临床也有意无意地在检验着。回看以形见效之古识。《本草备要》所言的“凡药之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之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从也”是为括要。又云“药之为物,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而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肾之类。”连翘何以被称为“疮家圣药”?皆因“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连翘似心又性寒,故清心,心火清则诸疮平。治睾丸之疾用荔枝核就不消说了,几为必用之药。《本草问答》谓:“竹茹象周身之筋脉,则能和筋脉,松节象人身之骨节,则能和骨节;白通草象人身之膜油,故能通达膜油,上可通乳下可通小便。皆是茎身主和,可升可降,各从其类之义。至于苇茎,中空而直上,且其味淡,故属气分,功专于升,《金匮》用以吐肺中之脓,正取直上透达之义。荷茎中空而气味淡,从水底而上出于水,故能升达清阳之气。葱白中空而气味烈,则升兼发散。此皆茎也,气味皆轻清,故皆主升。他如木通茎亦通透,然系藤蔓,形与一茎直上者不同,且味苦泄,故主下降而通利小便。苏木者,木之身也,色红味咸,象人身周身之血,故主于行血。秦皮者,木之皮也,象人身之皮,味苦兼降湿热,故仲景用治皮肤发黄之证。棕皮丝毛如织,象人脉络,味涩能收降,故用治吐血、衄血,以降脉络之血、血结。乳香树身之脂,象人身之脓血,故治人身疮脓等病。杜仲柔敛,象人筋膜色紫黑,味纯厚,故入肝肾,以强人身之筋骨。”又云:“升麻味甘能升脾胃之气,其所以能升之理,则因根中有孔道,引水气上达于苗,故性主升。然无四散之性,以其为根专主升,不似柴胡系苗叶,故有散性也。”《本草纲木》曰:“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之所谓木通也……具此神通,则八万四千毛窍,并九窍血脉关节,有所闭塞,莫不令之开通。”以上之论,是形中又见细形,以示同中之异,这种形中寻理法,有没有道理,自可因各人学识而见仁见智。形之象在中药诸象之中其实是最不独立的,多与部位象、质地象互依,难以截然分开,只不过前两者类象特征更明显,而形之象往往是类象之中显个性。论质还是论形往往是视角问题。譬如动物五脏相比,外形不同,内里的质性自也不同,若五者相较,一般会先注意到形之不同,更进一步会发现质性不同;但若五脏与皮、肉、筋、骨相比,则质之异更著;若与植物、矿石类比,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形之象最好与它象互依来确定其参考意义。》》编者按可见,“以形补形”有一定的道理。但医学科学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很多以前仅能靠直观判断的事情,现在都能以更清晰、更准确的方法去作出科学鉴定,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去看事物的两面。当今,在我们周围,没有其“形”而又能补的食物数不胜数由此可见,“以形补形”并不是硬道理,对“以形补形”要一分为二地看,按自己的体质及中医的建议进补,对症食疗,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作者简介︱潘毅,1956年11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校教龄23年,主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来源:潘毅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