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寻月影,紫园展文风 ——记圆梦工坊周末研学活动
双溪寻月影,紫园展文风
——记圆梦工坊周末研学活动
圆梦工坊研学团又开展活动了。
本次活动分成二场,第一场是周六到双溪嘴寻找两月影的美景人文,第二场是周日到东方紫园探究苏州园林的小桥流水亭台轩榭。
周六上午9点抵达明月观景台,老谢同学无意间拍了一张江景照片,上面是一轮红日,下面是横跨榕江的斜拉桥。老谢同学灵机一动,说出了“红日耀双溪”,让同学们讨论讨论,希望能“看图说文”或“看图对对”。没过多久,便有了“飞桥扛二阳”“铁桥担二阳”的下联。孩子们还就“飞桥”与“铁桥”、“扛”与“担”展开了辩论。有人抬出毛主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来支持“飞桥”无二选,有人拿了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来论证“担”的正确,更有人总结出媲美贾岛月下“推敲”的双溪“扛担”来。最终,因“铁桥担二阳”略占上风而被老谢同学采纳。但老谢同学再问哪句上联哪句下联时,则鸦雀无声了。看来,对联,孩子们还是较陌生的,不过,最终,有一位同学怯生生地说了一句“'铁桥担二阳,红日耀双溪’似乎更合适一些”,但又说不出所以然来,理由只是“感觉”而已。
随后,研学团的一位高一女生被辅导老师指定为主持人,负责提出研学问题并引导大家思考。老谢同学故意问了一句“'双溪明月’是否真存在?”女生睁大眼睛而不答。老谢同学说他觉得流传了600年的传说是不存在的,理由是不符合光的折射与反射原理,还举出了苏轼与吴复古专门来此猎奇探风,却缘悭一面,未能目睹“双溪明月”,也没有见到相关现象的文字记载。女生困惑了,说她查阅资料,觉得“双溪明月”是存在的。老谢同学告诉大家,研学探究,要允许不同观点存在,只要有证据,能论证,有道理,就好。百家争鸣,敢于否定,敢于辩论,才是最好的研学。
同学们在北河看看,又转到南河瞧瞧,还讨论了苏东坡的“海不扬波”是一种什么状况。更有学员觉得苏东坡吴复古这般文人专门乘船求证都无法证实“双溪明月”的存在,觉得好玩。便吟出了“白日挂碧空,黄盘落水中;寻觅无双影,学童笑苏公”来配老谢同学刚拍的那张照片,至于是什么诗倒不要紧,关键是用“黄盘”指代明月,被大家反对了。可是,这位同学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唐朝文学家任希古在《和长孙秘监七夕》就写有'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的句子,用'黄’来修饰'月亮’了”。引经据典,最能服人,大家也就认了。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绿茵上的蘑菇、公园里的滑梯、草地上的鼠洞与蚁巢都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就连已经快升九年级的大学员陈杨都扛着圆梦工坊大旗在漫步机上作乐。这些素材更容易成文,说不定研学作文不聊明月而写滑梯与鼠洞,也是有可能的。
第二场研学在周日进行,与周六的探究性研学不同,这是一场“跟着名篇去旅行”的求证性研学。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流传甚广,杭州有西湖,苏州呢?或许就在富庶与美景了,苏州美景首屈一指的是园林。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初中学生便读过,揭东刚好有一处苏州园林式小区叫东方紫园,这便是本次研学目的地了。
孩子们读了叶老的文章,要验证是不是真的“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带有手机的学员几乎就是拍拍拍,想以照片来验证是不是“完美的图画”。其实,以孩子们的技术,估计构图都成问题,拍出“完美的图画”相片出来,估计是奢谈。
更多的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探究小桥流水亭台廊榭,去欣赏溪河岸石竹荷蕉草,去研读假山池沼花鸟虫鱼,而更多的孩子则对铺首与漏窗产生了兴趣。摸一模门环,拍一拍,听听是否有声响;趴一趴漏窗,望一望,看看是否有风景。
看着孩子们一路走一路记,带队的老谢同学也客串当起了摄影师,留下孩子们认真探究与记录的瞬间。
圆梦工坊带孩子们走出书斋,走进自然,让孩子们认识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期待孩子们的美文。
文:谢璞琪
东方紫园采风花絮
双溪明月采风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