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不,是人格决定命运
更多心理学干货&线上线下课程
生活中发现会有一种很特殊的人群。
这类人在人群中是祥林嫂式的倒苦水的人,大家都会觉得她身世苦成小白菜,老公渣的不是人,被公婆欺负的没天理,每次她的倾诉都会让大家泪眼婆娑,义愤填膺,人人都想成为拯救她的那个英雄。
可是渐渐的你会发现,再见面时,所有的人给予的建议与实际性的帮助好像对她都没起到任何作用,她倾诉的焦点竟然和之前一样,如出一辙。
后来,大家都明白了,她只是想倾诉,并不是想得到大家的帮助,更关键的是,她也根本没想让自己境况好起来。她对痛苦的状态是“病态的依恋”,而对于那些能帮助她的人,或者能给她生活带来乐趣的方法,她在心理上却抱着排斥远离的态度。
细看周围,这种人真不少,她们会有很多对他人对自己的攻击,但是却没有改变的动机,一边叫苦连天,一边继续恶性循环。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很不可思议,因为我们都知道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的,怎么会有人宁愿自己过得不好呢?
其实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挫败型人格障碍,即自虐型人格障碍或受虐型人格障碍。
她们的特征就是甘愿受苦、不断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不愿意过得愉快,也不允许别人帮助,并且会过分自我牺牲。
关于这种自虐行为,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解释。比如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弗洛姆所说的对“融合”的渴望。卡伦荷妮则认为这是屈从型人格试图获得爱的一种方式。
心理学家们做过研究,发现自虐型人格的人都经历过创伤或虐待性事件,尤其是他们的养育者通常都比较挑剔,还常常用言行让他们感到内疚。
自虐型人格一般会在生活中呈现三种表现,来进行自我攻击。
01
第一种比较直接,我不好,我就应该受到惩罚,我要讨好这个世界,我忍辱负重,我牺牲自我成全大家,绝对不允许流露任何自我的需求。
“只有我对别人好到极点,只有我吃了足够的苦头,牺牲得足够惨烈,我才会获得他人的同情和赞赏,最后事情才会好起来。”
这种信念会让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始终扮演一个“讨好者”或者“牺牲者”的角色。
尽管她会抱怨其他人不够尊重她,不够关心她,但是你让她拒绝别人她也是不愿意的。
02
第二种就是间接式的,这种人会在生活中表面上看起来是有攻击性的,容易挑衅攻击评判他人,实际上也求别人的攻击与伤害。
恶劣的婆媳关系,水火不容的同事关系,战火连天的夫妻关系,实际上都隐藏着一种我不够好,我不配拥有美好的一股能量作祟。
03
隐秘性自虐,也就是这种自我攻击与自虐是无知无觉的,最擅长的就是把自己总是整到一种无能为力的地步,并且在外表看起来特别想好,还会做出很多积极的努力,例如忙碌的学习,不断的相亲,口口声声要爱与有阳光的生活,因为其隐秘性,自己不能发现,连身边的人都无知无觉。
所有的表象下面,都有有潜意识在暗流涌动。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活的很low,那是因为在内心你根本不想自己好。
你活在了自虐的最高境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