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的1946--我的中学时代
激情的1946--我的中学时代
唐经武
抗战胜利后1946年8月青木关中大附中、沙坪坝中大附中分校及贵阳十四中等三校合并回南京。
46年夏念完高中后,我们青木关中大附中高三的同学,就要离开培育我们的青木关老校址了,大家的去处有四:(1)随学校复员回南京继续念高三;(2)留在四川转学到重庆附近的其它中学念高三(这大多是四川籍的同学);(3)回家乡转学念高三; (4)由于种种原因停学就业。同样教我们的老师,也有好几种选择。临别之际,大家都依依不舍,互道珍重。不少同学的日记本上还记着老师和同学的“临别赠言”。六十多年后再见到“赠言”,更增加了对他们的怀念和感恩,现列举几则如下:
(1) 校长魏绍舜的赠言:某某棣:为国家努力向上。魏绍舜。
(2) 英语老师周大心赠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为万世开太平。某某学样嘱书。周大心 三五年四月于渝郊青木关袁家沟。
(3) 生物老师戴治纲赠言:某某学样留念:自强不息。戴志纲书于青木关中大附中胜利返乡前
(4) 同学戴元本赠言:雾落长亭丁令去,细雨巴山燕子飞。梦里江南花又落,锦帆报道故人归。弟元本题赠于袁家沟中大附中一九四六 三 二五
(5) 皇甫垠同学赠言: 某某兄,上帝帮助能自助的人,只要你站起来,就有人在你前面领路。皇甫垠敬赠 34年11月2日中大附中。
看了以后,很是激动。真是字字句句充满真情,时时处处激励人生。
1946年夏,我随全家由重庆乘船回到南京,当时父亲在民生实业公司任职,得便优惠乘坐民生公司的轮船由渝赴宁。记得在朝天门码头登船前,我的一个小皮箱不慎被盗走,其中主要有许多学习和升学指导的精品书籍,后悔莫及。抗战八年,我呆在四川,可以说四川是我的第二故乡,这次胜利复员回家乡,心情很是愉快和激动。在船上犹忆及李白的两首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见景生情,心胸豁然开朗。遥见家乡。感慨万千。路过三峡美景,忆及大姑父诗一首,稍作改动即:“三峡我是重来客,景象依稀忆旧年。群峦啸悬巫山险,怒涛冲破一舟前。山环水曲疑迷路,浪激风高竟薄天。赏罢奇峰烟雾里,锦帆报道故人归。”
到南京后暂住大姑父陈松年家,父亲率领我去家乡扬州上祖坟,并在扬州盘桓一周时间,我曾畅游了以五亭桥为特点的瘦西湖。拜谒了“以三尊大佛”为首的天宁寺。去母校扬州实验小学并拜访了老校长金应元。到故宅马市口观瞻儿时的住处。去“富春茶社”品尝扬州的名小吃。观看“老运河码头”和一段旧城墙。等等。故乡游让我这个游子勾起了许多童年的回忆。
复员回南京的中大附中,校址设在原中央大学农学院旧址的三牌楼察哈尔路。校名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简称中大附中)。当时进出学校走的是位于南京中山北路“三牌路”站西侧路名为“校门口”的大门。校内原有一些旧校舍,两座红砖楼房,一座礼堂兼饭厅,一座阶梯教室兼音乐教室,几栋四合院式中式平房。我46年秋到校报到时,这些旧校舍正在整修中,当时外地同学只好临时挤住在几幢“美军铁皮帐篷”搭建的所谓“活动房屋”内,为时几个月,以后才陆续迁入“四合院”平房改建的宿舍内。
当时由中央大学任命的彭百川教授为校长,在校学生总计有700多人。我们高三年级学生约80名左右。学生来源有四:(1)原青木关、沙坪坝、贵阳随校复员来南京的同学,(2)中央大学教职员工子弟由外校转来的插班生(3)南京的国民政府机关人员子弟由外校转来的插班生,(4)新聘任中大附中教员子弟由外校转来的插班生。高三年级分成甲、乙、丙三班。男生分甲、乙两班,由青校、沙校及外校插班生混编组成,女生一律编在丙班。
中大附中一直以强大的师资阵容著称。中大附中回南京建校的最大变化是师资阵容都非常整齐。当时的教务主任陈杰夫原是扬州中学的教务主任,教数学的明秋原是某大学的资深讲师。物理老师侯某也是老扬州中学的资深老教师。教英语的厉志云是英语大词典的编者之一,教口语的外语老师曾是当过伪满皇后婉容家庭教师的英国人栾森等等。
46年夏,父亲受聘于上海国立复旦大学,任统计系教授,我们家随即由南京迁往上海,我则留在南京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