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杀一县百姓,几次谋划攻打母国,战国公子孟尝君,到底是正直忠臣还是奸险小人?
一个喜欢历史喜欢文学,有梦想有故事的公众号,欢迎点击上方”长夜守灯人“关注
今天来聊聊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
孟尝君,名田文,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田因齐之孙,齐宣王田辟疆之侄。
说起孟尝君,可能很多朋友马上会想到三千门客,想到礼贤下士。还会想到成语狡兔三窟、鸡鸣狗盗,鸡鸣狗盗当然不是骂孟尝君的,而是说他手下什么样的人才都有,并且在关键时刻可以派上用场。
影视作品中的孟尝君
在历史上,孟尝君也是颇具美名。汉朝贾谊在名篇《过秦论》里说:“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三国时期的曹植说:“若夫田文、无忌之畴,乃上古之俊公子也,皆飞仁扬义,腾跃道艺,游心无方,抗志云际,凌轹诸侯,驱驰当世,挥袂则九野生风,慷慨则气成虹霓。”
这些是古人对孟尝君和战国四公子的赞美,但是当我们翻开史书,却会发现这位齐国公子的另外一面,这一面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甚至有些可怕。
司马迁的《史记》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孟尝君经过赵国,平原君以礼相待。赵国老百姓也久闻孟尝君贤名,都想看看这传说中的公子长什么样,就前来围观,看完老百姓笑话说:“开始以为孟尝君应该是个身材魁梧的人,今天一看才知道,是个矮小的男人。”孟尝君听完很生气,和门客一起杀了几百人,灭了一个县才离去。薛公就是孟尝君,因为他封地在薛邑,所以又称薛公。
我在读历史的时候,一般都是看正史,但并不会因为正史的记录就轻易相信,至少我会翻多本史书。《史记》的这一段记录,我就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这故事有点没头没尾。既没有具体时间,也没有具体地点,还没有下文,仿佛孟尝君就是空降在赵国一个不知名的小县城,轻松杀了几百人后又扬长而去,这是不符合逻辑的,杀这么多人,总该有个时间地点吧,这个被灭的县难道连名字都没有?平原君以礼相待,孟尝君却屠杀赵国百姓,赵国人还不追究,这同样不符合逻辑。
这个故事的剧情也不符合孟尝君的人物性格,因为这位大名鼎鼎的战国公子,实在不至于胸襟狭隘到听人说自己矮小就大开杀戒,要不然这样的杀人魔王早就被史官锁在历史的耻辱柱了。《战国策》、《资治通鉴》等文献都没有这个故事,所以这里我大胆猜测是《史记》出现了偏差。司马迁当然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是历史的搬运工,只可惜这个孟尝君杀人的故事从哪里来的,我们也不得而知。
先把这疑点重重的孟尝君杀人事件放一边,后面说的几件事,史书的记载基本是一致的。
影视作品中的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仰慕孟尝君的大名,就想用自己弟弟泾阳君为人质,换取孟尝君入秦,齐湣王同意。于是公元前299年,孟尝君田文来到秦国,并担任秦国宰相。但很快就有人给昭襄王进言,说这孟尝君是齐国宗室贵族,凡事必以齐国为重,这样秦国就危险了。于是昭襄王改立楼缓为相,“囚孟尝君,欲杀之”。从后文来看,这里的“囚”应该是软禁的意思,而不是真的下大牢,但却随时有生命危险。所幸孟尝君的门客人才济济,在“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下,孟尝君逃出秦国。
回到齐国后的孟尝君又得到了齐湣王的重用,担任宰相主持国政。因为怨恨秦国,孟尝君马上对老东家展开报复行动。公元前298年,孟尝君率领齐、魏、韩三军,合纵攻秦。秦国求和,割让盐氏给齐国,把武遂还给韩国,把封陵还给魏国,三国退兵。
孟尝君报复秦国,于情于理都算讲得过去。既可以说秦国人对他无理在先,也可以说这场仗符合齐国的利益。在其位,谋其政,现在孟尝君是齐国贵族,又是齐国宰相,自然要为齐国谋划。
孟尝君在齐国的好日子也没有太久。几年后,齐国贵族田甲劫持了齐湣王。事件平息后,齐湣王怀疑是孟尝君在背后捣鬼。孟尝君为避祸水而出逃。有一位曾经受过孟尝君恩惠的贤人听说这事,跑到齐湣王面前,说孟尝君必不会参与谋反,并愿意以生命作担保,说完在殿前刎颈自杀。齐湣王很受震惊,下令再查此案,证明了孟尝君的清白。齐湣王想召回孟尝君,但孟尝君推脱有病,请求回封地薛邑养老,齐湣王同意。不过再过些时间,孟尝君又复出了,只是没有担任宰相。
秦将吕礼逃到齐国,在亲弗(这个人的生平资料没有找到,应该也是齐国大臣)的举荐下,当了齐国宰相。吕礼和另一位齐国大臣苏代不合,苏代就跑去找孟尝君。苏代说服孟尝君的理由是这样的,现在吕礼主张齐、秦联盟,一旦联盟达成,那么亲弗和吕礼就会受到重用,本来就跟秦人有矛盾的孟尝君就会被齐王轻视。齐国不去依傍秦国,那么别的诸侯国就会向齐国靠拢,这样一来亲弗和吕礼就在齐国没有立足之地,齐国的政局就只能由孟尝君来治理。孟尝君觉得很有道理,就按苏代的意思去做,为了把事情做绝,他还给秦国宰相穰侯魏冉(宣太后芈八子同母异父的弟弟)写信,让秦国出兵攻打齐国,以彻底粉碎齐秦联盟。于是魏冉请秦昭襄王齐伐,吕礼只得离开齐国。
这个故事在《战国策》和《史记》都有记载。在这里我们可以推测,孟尝君考虑问题的时候,个人得失是放在国家利益之前的。他考虑的不是齐国与秦国联盟对齐国的后果,而是考虑对自己的影响。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请人来攻打自己的母国。
公元前286年,齐国灭掉了享国八百二十九年的宋国。愈加膨胀的齐湣王开始对愈加专权的孟尝君不满。孟尝君很知趣,反应也很快,他逃到魏国,再次受到重用,被魏昭王封为宰相。
影视作品中的齐湣王
孟尝君接下来的举动,正是他生平最受争议的事。《史记》说他“西合於秦、赵,与燕共伐破齐”,《资治通鉴》说“与诸侯共伐破齐”。在燕国的主导下,在孟尝君的驱动和配合下,燕、魏、赵、韩、秦组成五国联军,以乐毅为主帅,一举攻破齐国。齐国国都临淄陷落,全国只剩下即墨和莒两座城,几乎灭国。齐湣王出逃,被楚将淖齿杀死。如果按照《战国策》的说法,“淖齿用齐,擢闵王之筋,县于其庙梁,宿夕而死”,淖齿抽了齐湣王的筋,把他悬挂在庙梁上,过了一整夜才慢慢死去。还有说被剥皮抽筋而死的,真是堪称史上死得最惨的君王。
五国攻齐,主导因素是燕国,一方面是苏秦苏代兄弟的完美外交表现及演技,让齐国在政治上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正是前面给孟尝君出主意的苏代,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是个可以拿奥斯卡小金人的顶级间谍);另一方面是乐毅杰出的军事天才,在战场上打败齐军。但是除了燕国的因素,那位熟悉齐国内情,又推波助澜的孟尝君,作用也不可小视。可以说是在孟尝君的帮助下,五国的进军才如此顺利,险些让齐国陷入万劫不复,让祖国无数乡亲父老陷入水深火热。
影视作品中的五国联军攻齐
齐国在田单等人的努力下,复国成功,齐湣王的儿子齐襄王登位。“齐襄王立,而孟尝君中立於诸侯,无所属”,大概是自知无法再为齐国所容,孟尝君在封地薛邑保持中立,不归属于任何一国。齐襄王刚登基的时候,因为忌惮孟尝君的势力,便与薛修好,这等于变相承认了孟尝君的独立。
孟尝君死后,几个儿子争夺爵位,齐国和魏国趁机出兵,薛邑被灭,孟尝君绝后,“齐魏共灭薛。孟尝绝嗣无後也。”不知道这算不算一报还一报。
网络图片
春秋战国是一个思想很开放的时代,人才的流通也很开放。从根源讲,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人都是周的子民,所以生在一国却为他国卖命,甚至对付自己母国,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大事。比如为秦国效力,把魏国打得哭爹喊娘的张仪和范雎都是魏国人。为什么我要单独说孟尝君呢?
那是因为张仪也好,范雎也好,这些人大多来自社会底层,他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秦人给他们富贵和地位,他们只有死心相报。但孟尝君不一样,他是齐国公族,世受国恩,有自己的封地,世卿世禄,他声名远播,在很多国家都可以得到重用。换句话说,他有的选,却偏偏选择了和母国为敌。
《荀子·臣道》一文中,非常尖锐地把孟尝君归在了“篡臣”一类,荀子定义篡臣的标准是:“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对上不忠君,对下沽名钓誉,不体恤公平道义,结党营私,这就是篡臣。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好像孟尝君每一条都中了……
山东聊城孟尝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