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就水,那些难忘的抗日英雄

西就水村,位于河北省邢台县西部深山区白岸乡,西与山西左权县接邻,南和邯郸武安搭界,东部与邢台市、沙河市相邻。

这里山高林密,最高峰海拔1300米,方圆20平方公里,奇峰秀丽,山山相连,绿树葱葱,清泉长流,是个天然藏兵的好地方。

小村坐落在在半山腰,慵懒的散布。房子大都是就地取材,房顶盖红石板,墙体亦是红石块垒砌,掩映在绿树丛中,远远望去,很是好看。

70多年前,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八路军、抗大分校的学员,曾经与日寇展开浴血奋战,新华日报(华北版)曾在该村印刷,长埋在山上的 100多名烈士的遗骨记录着当年那残酷的岁月,铭记着八路军那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2012年7月,记者曾经来过这里,寻访当年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前夕,记者再次来到西就水村.

新华日报 华北敌后新闻事业的一面旗帜   

资料显示,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出版,何云被任命为社长兼总编辑,这份报纸成为华北敌后新闻事业的一面旗帜。1939年10月19日,经北方局决定,所有华北战报和新闻,用“华北新华社”的电头向延安新华总社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播发。1941年初,正式成立新华社华北总分社,何云兼任总分社社长。

  

当时,报社与通讯社是合在一起的,由报社编辑科(后由电讯科)肩负起通讯社的任务,从那以后,“华北新华社”或“新华社华北分社”的消息,频频出现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报纸上。华北《新华日报》和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成为敌后根据地的坚强宣传阵地。创刊不到两年,这份报纸发行量就达到3万多份,成为太行山区军民喜爱的读物。

抗战期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最大可能地加强随军记者的力量,要“大大地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要通过文艺作品、报告文学、新闻通讯、摄影、绘画等,把我们真实的战斗生活反映到国际上去,流传到华侨中去,传播到大后方去”。
“《新华日报》华北版正是应抗战而生的一份报纸,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也是党在敌后区域创办的第一张铅印的大型日报,被誉为华北敌后战旗。”

华北《新华日报》社在1942年5月反“扫荡”的斗争中,牺牲、被俘、失踪共计47人。他们的鲜血洒遍了太行山的山洞、隘谷、深沟,这是我党新闻史上最悲惨的一页,也是最光辉灿烂的一页!

新华日报我知道

88岁的村民王贵山,对当时的历史有深刻的印象。

王老回忆说,新华日报印刷厂在村东的一个羊圈里,对外称为教导队,因为保密的原因,整条街予以封锁,工厂不允许村民靠近。里面的一张一指宽的纸条也不能带出。有村民从门缝看到,里面的八路军的手巾上印着“早晨”俩字。

印出的报纸和书籍村民见过,纸张的质量粗糙,粉红色的,码头纸。西就水、西口村的小青年曾经帮助印刷厂背过书,搬迁时,帮助搬到附近的一个西安村。

直到印刷厂搬走后,村民才知道真实的情况。老人说,八路军副司令员彭德怀也到过村里,由于出于保密的原因,当时,没人知道,一些细节也无从得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村民在翻盖房屋时,挖出一整盒活版铅字,见证了新华日报在此的历史。

新华日报印刷厂工人的回忆

对于新华日报的情况,曾经在印刷厂工作的西口村的王京春有着难忘的回忆,西口村与西就水村过去属于一个村庄,解放后分成两个村,都隶属于现在的白岸乡。

王京春已经94岁高龄,听力下降,眼力还可以,闻听记者采访,老人精神了许多,开始娓娓而谈。

而他的女儿说,昨天还在一直输液,今天你们来得巧。

王京春回忆,在1941年初的时候,新华日报搬迁到西就水村,他那时20岁,有幸到新华日报做印刷工作,是因为他是一名党员。当时,村里有同伴听说他跟八路军干工作,曾经也想来,但是,出于保密的原因,没有得到允许。

129师政治部主任黄镇到过报社,总编、教导队队长姓王,名字记不住了。有一个负责人是山西武乡县人,叫温怀云,50多岁,男性。还有一个叫纪来成的,好像是新华日报的保管员,那时,在这里工作的有记者,编辑,也有画像的,人员有10多人。同住在一个大院,还有警卫班,负责站岗放哨,住在另外一个房间。住宿很简陋,床用木板支起。

王京春的主要工作是摇印刷机,干了将近一年。他说,印刷机是手摇的转盘铅印机,负责印刷的有七八个人,一个小时,可以印刷500张报纸,干一个小时换一个人,摇印刷机很累很累。报纸是铅板印刷,印完报纸或者书籍,用毛驴托着送走,托两麻袋哪。一麻袋150斤。

他自己保存着几份当时出版的报纸,可惜,10多年前丢失了。印出的书名记不清了,书的封面印的是太行边区、晋冀鲁豫边区。那时候没有什么工资,但是,八路军每个月会发给一些小米,算作工资。

1942年,日寇对太行山的八路军进行疯狂的“五一大扫荡”,报社再度搬迁,机器设备分开埋在村子附近的田地、山洞。

面对拷打   坚强不屈  

因为驻扎过新华分社(新华日报华北版),这个当时100多人的小村庄,当年成为了日军扫荡的重点区域。

王京春清晰地记得,1942年5月中旬,日军对村里进行了大肆搜捕,由汉奸皇协军带领,村民四处躲藏,大都跑到山上,20多天不敢进村。

日军把包括王京春几个村民抓住,五花大绑捆起来拷打,谁是共产党员,村里住着八路军没有?邓小平、彭德怀来过你们村没有?回答对方的是无言。日伪军恼羞成怒,先是一个皇协军用手枪柄,敲击他的后脑勺,看他紧闭嘴唇。一个日本鬼子不说三四,拿起刺刀,狠狠扎在王景春左脸上,鲜血流淌。但他依然什么也没说。随后,日伪军还在村边架起大火,拷打威逼其他两名村民,同样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王京春1938年入党,如今党龄已经有77年,除了在新华日报印刷厂工作,他还参加过邢台县抗日政府的工作,日本投降后,他跟随解放军运送物资弹药,解放太原时,他为部队扛炮弹,有一次遭遇敌机轰炸,他在麦田里受了伤。
记者调查发现,这个当时100多人的小村庄,1938年发展了5名党员,并以五名党员为骨干,组成了武卫会,武卫队员32人,主要职责是协助部队保卫各机关安全,运送伤员,征收部队所需粮草等。

两块烈士石碑

记者在采访时得知,西就水村不仅驻扎过新华分社,而且附近的山上发生过激烈的战斗,村民一直用生命保护着两块烈士纪念碑。

在西就水村干部的的带领下,我们沿着弯弯的山路,登上了半山坡,寻找烈士纪念碑。

山腰小憩时,恰逢一位叫王玉峰村民正要去干活,问起八路军在这里的战斗情况,他说,自己不怎么了解,倒是听已经去世的父亲讲过,八路军的印刷厂待过,位置很隐蔽。

他告诉记者,村西梯子崖的山下有个小山洞,八路军在那里隐藏武器弹药。 1942年5月,八路军与日寇在此激战,在山顶的赶骡床处,用掷弹筒向日军发射,有七八名八路被日军追赶到山崖顶上,弹尽粮绝,无处退身,都跳下了悬崖,壮烈牺牲。

穿过荆棘和丛林,经过半个小时的登攀,我们在一块玉米地石块垒砌的椿下,看到一块褐色的石碑,碑身不大,一尺左右,是用山间的石块刻制的,中间三个大字:魏更始,年代久远,碑文依稀可辨,民国三十一年七月二十五日建立    湖北黄冈县阳 X 镇下魏家塘  乳名魏谟回
本年五月二十七日被日本法西斯屠杀于南臭水村山上。

南臭水也就是距西就水村不远的南就水村。

在附近1000余米处,我们找到了刘登甫墓碑,他的墓碑形状和魏更始的相差无几,墓碑上方四个字,抗日烈士,中间三个大字刘登甫,河北定县人,现年19岁,1942年5月26日殉国。
民国三十五年十月立的墓碑。

两名烈士牺牲的时间相差一天。但,刘登甫墓碑是1946年建立的。

魏更始确有其人

记者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魏更始的名字,有一篇博文讲到了魏更始:

王百评说,“大革命失败后,为了工作的需要,我弃井离乡,远走高飞,妻子陈惠莲是我村魏家塘的妇女协会主席,敌人到处搜捕她,并把她娘家的叔父抓去砍头处死,她顽强地带着两个儿子隐藏于距家四十里路的深山洞穴里,要饭维持生命。等她要饭回来时,小儿子革提已经冻死,只好葬于荒山郊野。长子挽提长大成人后参加了八路军,改名魏更始,进抗大陆军中学深造,1942年5月下旬在太行山东麓摩天岭与日军血战七昼夜,三次受伤,英勇牺牲。为此我曾写一条幅悬挂于卧室:“母恨未已,子仇又临,明年胜利,夫复何憾!

1944年秋,参加延安整风运动后的王百评,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室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交际处处长、冀中办事处处长、太行军区解放军军官教导团团长和党委书记等职。新中国成立以后,恢复原名魏梦龄,曾在中共中央统战部联络处、政务院交际处、全国政协秘书处、国务院对外贸易部交际处任职,最后任职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

1973年9月12日,因患心肌梗塞,王百评不幸逝世,走完他坎坷的人生历程,终年75岁。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得知,王百评,原名魏梦龄,他是魏更始的父亲。并且搞清了石碑上无法辨认的字迹,确定是湖北黄冈县魏家塘人。

西就水村81岁的退休职工郭德明说,多年前,该村村民曾经按照墓碑的地址名字,与湖北黄冈当地政府联系,但是,回信却说,有关情况不对。至此再无音信。

深山,有100多无名烈士

根据该村村民多年前整理的文字资料得知,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山进行大扫荡,当时,大部队已经有计划的转移,跳到外线作战,西就水村只剩下难以转移的重伤员和少量留守部队,在紧急转移伤员埋藏物资后,多数撤离到山上,来不及转移的三名重伤员藏身茂楼,被日军搜出杀害,转移到里沟的16名伤员,在日军连续多日的搜山中被搜出集体残杀。

在这次反扫荡的激烈战斗中,三名八路军战士和一名女战士,为了保护军用物资,边打边撤,把敌人引到白崖套山上,三名战士英勇战死,女战士不甘被俘受辱,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东梯子崖一女战士在抵抗日军时,战斗到弹尽粮绝,在极度困境中不愿被俘而自尽,另有三名警卫员为掩护首长,把敌人引开,一名牺牲在鸡冠山,一名牺牲在大北沟,另外一名下落不明。这些死难烈士一共27人。

此外,还有从外地转来的重伤员,由于伤势严重不治身亡的烈士81名,71人埋在村东,10名埋在庙沟。

这100多名烈士中,只有老家是山西省昔阳县西北坡村名叫光荣士的烈士遗骨,被家人迁走安葬。

村民讲,当初,这些烈士牺牲后,都有个木牌插在坟头,可是,时间一长,风吹日晒,木牌早已经不见踪影,这给寻找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硝烟远去,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不能忘记。
    青山作证,为国捐躯的抗日烈士,英魂永存。

作者赵良武,时年55岁,邢台广播电视报采访部资深记者,部分作品曾获得国家和省市级新闻奖。 2003年、2011年,他先后出版了新闻和文学作品集《走在人生的大路上》、《纪录记忆梦想》两部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追寻小说梦,经过长时间的精雕细琢,2016年11月,长篇小说《太阳正红》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邢台市作家协会专门召开作品研讨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