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文】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翻译】
孔子说:“可以使民众由着我们的道路去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解读】
愚民思想
本语音由人工智能朗读,可能会出现多音字发音错误,朗读结果仅供参考
孔子的这句话,包含着浓厚的愚民思想,被后世许多统治者奉为治国信条,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流毒至今未消。孔子虽是圣人,有着高深的修养和深湛的智慧,但是,作为一名贵族,他一切理论的着眼点,皆在于帮助统治者更好地治理国家,因此,说出这样的话也就顺理成章了。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学者,都觉得愚民政策不是善政,不喜欢儒家的人对此口诛笔伐;正直的儒家知识分子,抱着为尊者讳的信条沉默不语;还有一些人千方百计为孔子辩护。其实,辩护完全没有必要,孔子的这句话就是愚民思想,承认这一点,无损于孔子的伟大,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做,有利于我们检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冷静面对这份遗产,剔除其中糟粕,更好地走向未来。
仔细阅读《论语》就不难发现,孔子的很多言论,都是在维护统治者利益。既然立场如此,说出不利于民众的话也就不难理解了。况且,以孔子传人自居的孟子也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话里也包含着愚民意味。
愚民思想所来由自,源远流长。比如西周时期,国家制定的法律都藏在官府,不向天下公布,民众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合法还是违法。这就是所谓的“法不可知,则为不可测”。统治者认为这样做,可以收到威慑百姓的效果。直到春秋前期,郑国大政治家子产觉得这样做弊多利少,才把法律公之于众。春秋战国时期,愚民思想似乎成为一种思潮,许多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愚民主张。当然,孔子也不例外。
对统治者来说,愚民和弱民都便于行政管理,也便于使用民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利于统治者建功立业。譬如一个决策,自然会有利有弊,如果让所有的人都参与讨论,很可能会议而不决。不让民众知道要办的事,领着他们闷头干,能减少争论,快速建功。也就是说,这种思想有利于发挥执政者的领导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这是愚民政策对国家有利的一面,也许是孔子说这句话的本意所在。但是,与愚民政策带来的危害相比,这种好处可以说不值一提。愚民思想扼杀民间智慧,阻碍社会进步。把大量的民众培养成傻瓜,束缚他们的头脑和力量,实际上是大幅降低全社会的智力水平。故意造成这种官强民弱的社会格局,是一种弱势平衡,从内部看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一旦与外部竞争,其缺点就会明显暴露。宋代弱民,被元所灭;元代愚民,被明所灭;明代愚民,被清所灭;清代愚民,在近代史上受尽列强的欺侮和凌辱。
统治者推行愚民思想,动机并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更多的是为了君主本人或统治集团的私利。这种做法带来两个后果,第一,在愚民措施推行后,统治者会肆无忌惮地盘剥百姓,奴役民众。一次次的渔侵,老百姓都会因愚昧而忍耐,这样就助长了统治者的贪欲。他们认为无论如何压榨和盘剥,老百姓都不会反抗,甚至把民众逼到死亡线上还不知收敛,结果物极必反,民众忍无可忍时,会爆发出极为骇人的反抗力量,毁灭一个王朝。东汉、唐朝、明朝都是被这样的毁灭性力量所摧毁的。
其次,愚民政策实施后,统治者就会觉得自己要比老百姓高明得多。久而久之,就会自高自大。这时,狂妄的统治者就会听不进任何反面意见,决策水平越来越低,以致错误连连,就像一头疯狂的蠢驴,拉着国家这辆大车,冲向悬崖或泥潭,导致国家的覆灭。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思想弊大于利,是一种陈腐落后的思想,完全应该予以抛弃。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时代,应该彻底否定。开启民智,还权于民,还利于民,才能使我们的国家真正崛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