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心论》之十二:中国中心论(中国是唯一的古人类进化链没有断裂过的地方)


核心提示:青藏高原及其造地运动形成的秦岭、大巴山、大别山等,形成了对中国大西南(含中南一部)的屏护,使中国大西南(含中南一部)特别是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延伸山地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气候单元,为避免古人类在冰川期毁灭营造了一个天然的避难所和持续进化所。


中国中心论

——中国是唯一的古人类进化链从未断裂过的地方

黄饮冰

中国中心论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的文明的起源中心都在中国,而不在其他地方。正因为有人类和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播中心的优势,中国也一直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引领世界。

我在《人类起源于中国说》一文中同时提出了“中国是人类人种和人类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的猜想,这是中国中心论的理论基础。为什么呢?因为古猿在中国完成了从古猿到人猿、从人猿到猿人、从猿人到智人(现代人)的全部进化,世界上的智人都是华夏(尼)智人的后代,这是中国中心论的基石。

我通过《人类起源于中国说》、《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理由和证据(一)》、《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理由和证据(二)》、《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理由和证据(三)》进行了论证,结论是“中国是唯一的人类进化链没有断裂的地方”。

历史上的“中国”的真正含义就是天下的中心国的意思,是古代中国人的中国中心论,是华夏傲视四夷的文化基石和精神源泉。中国中心论从宋代后逐步丧失,在近300年被西方中心论逐渐解体,在近100多年被西方中心论彻底击垮。

重新树立中国中心论,就是要以中国中心论为理论基础,重建中国的天下观,以中国为中心,重新构建新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大同新秩序。

中国的新天下观,是世界性的,但中心在中国,这一点是核心、基础和出发点。

一、中国地理环境的唯一性决定中国在人类起源史上的中心地位

第四纪是人类的世纪,所以我以第四季内的地球环境再次《对中国中心论》进行论述。

(一)第四纪冰川期的对地球环境的作用是一样的(寒冷、加剧干旱和沙漠化),对于人类来讲,如何越过冰期的问题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大事情,所以在冰期有天然形成的“避难所”之环境至关重要

在冰期北方冷空气活动强烈,控制北方气温,全球处于寒冷中。

冰期往往会导致喜温性生物大灭绝或大迁移。在冰期冰川作用强盛,地球液态水总量减少,导致降水减少,加剧了干旱和沙漠化。在冰川期内,冰川扩大到极致。冰川不仅是山地冰川,还有陆地上的冰川,还有海洋上的冰川。在冰期内冰川扩大导致液态水减少,降雨减少,地球沙漠面积比现在大得多。

第四纪冰川期出现冷热交替模式,即亚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模式。两次亚冰期之间的时期是间冰期,间冰期地球气温相对温暖。在间冰期地球环境得到暂时恢复,生物得到暂时恢复。间冰期是对古人类有利的时期,古人类往往利用这个时期进行迁徙,把生活圈向北方推进。但这种盲目北进的古人类,往往被下一个亚冰期所毁灭。

(二)青藏高原的隆起加剧了其它地方的环境恶化程度,却为中国营造了一个世界唯一的相对独立的环境优良区,成为了冰期古人类的“避难所”,让古人类在这里安全渡过冰期,延续进化

1、在北半球西部和中国西北形成干旱性气候

距今248万年前的某时间(估计距今250万年左右),青藏高原的隆起到一定高度后,阻隔了西风的东进,东风西进,西南季风也不能北上,在北半球西部(北非、中亚、西亚、南亚北部)和中国西北形成干旱性气候。在第四纪冰川期内的亚冰期内,上述地区的干旱更严重。

里海、咸海本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古地中海也是的大西洋的一部分,随着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也脱离了大海成为了独立之海。在干旱气候形成后,雨水少,蒸发量大,古地中海消退,形成了地中海、里海和咸海。三海分离是干旱气候形成的证明。

2、加剧了北半球西部和中国西北的沙漠化程度

在青藏高原未隆起起到阻隔东西气流交汇的高度之前,北纬15°~35°之间的地区是沙漠的自然分布区,本身有沙漠分布(包括中国的北纬15°~35°区域),只是沙漠规模小,沙漠之间不连续,沙漠间有广大草原和稀疏的森林分布。

青藏高原隆起到阻隔东西气流交汇的高度之后,西亚、南亚北部、非洲北部北纬15°~35°之间的地区全部沙漠化,而且连成了一片,成为宽广的沙漠带。中亚、中国北部特别是西北北纬35°~50°之间的地区也严重沙漠化。

撒哈拉大沙漠是一个古代沙漠,形成于距今250万年以前,撒哈拉大沙漠的形成正好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同步,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地球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的证明。

现代沙漠分布如下图所示:

3、避免了中国东部北纬15°~35°之间的地区沙漠化,使之成为北纬30°唯一大绿洲

青藏高原隆起到阻隔东西气流的高度后,把中国青藏高原以东、北纬15°~35°区域内的沙漠向北移动到北纬35°~50°之间的地区,使中国青藏高原以东、北纬15°~35°之间区域变成绿洲。

对于古人类的进化来讲,北纬15°~35°之间的地区并不都是适宜区,因为这个区域大多数地方是死亡地带。

只有中国青藏高原以东北纬15°~35°之间的地区是绿洲,适宜于古人类的进化和生存。尽管美洲这一区域也有绿洲,但美洲已经被证实不是远古人类的起源之地。所以唯有中国北纬15°~35°之间的地区才是人类起源、人类进化和人类文明产生的最佳地区。

4、使南亚东部和东北部古冰川作用更加强盛,加剧了南亚的寒冷

青藏高原的隆起诱发了西南季风。在距今248万年以前的某个时间点以前,西南季风可以越过喜马拉雅山来到藏北,为藏北带来了丰沛的雨水,所以藏北的古冰川作用非常强烈。在距今248万年以前的某个时间点以后,西南季风不能越过喜马拉雅山,止步于喜马拉雅山阳坡,为喜马拉雅山南坡带来了丰沛的雨水,导致喜马拉雅山南坡古冰川活动非常强烈,在冰期冰川扩大到极致,气温下降到极致,极不利于古人类在南亚越过冰期。

以上因素却降低了中国青藏高原上的古冰川作用,极大地有利于中国古人类越过冰期。

5、在中国南部营造了“冰期人类避难所”——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延伸山地

青藏高原及其造地运动形成的秦岭、大巴山、大别山等,形成了对中国大西南(含中南一部)的屏护,使中国大西南(含中南一部)特别是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延伸山地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气候单元,为避免古人类在冰川期毁灭营造了一个天然的避难所和持续进化所。

在距今248万年以前,不仅东、西气流无法越过青藏高原,北方冷空气也要绕过青藏高原南下。

北方冷空气被青藏高原分成两股,一股向西绕行,加强了南亚(南次大陆)的寒流,致使南亚(南次大陆)在冰期更加寒冷。一股向东绕行,经秦岭一次引导和减弱,再经大巴山和大别山等的二次引导和减弱,向中国的东部而去,在中国的东部再次和北部冷空气汇合,直下中国的东南部,致使中国东南部在冰期更加寒冷。

北方冷空气经过青藏高原的分流、经过东西向的秦岭、大巴山和大别山等的减弱,越过大巴山和大别山之后的冷空气,又会遇到川东和鄂湘西群山(即滇黔高原向北的延伸部分)的阻挡和分割,进入四川盆地和两湖平原,再爬上滇黔高原极其周边延伸山地,就变得非常微弱了。

为了确保滇黔高原极其周边的延伸山地不被冷空气回返强袭,大自然还有一个的精巧设计有效地防止了在中国东部地区汇聚后再次形成的冷空气强流回流到滇黔高原极其周边山地,并引导冷空气继续南下。这个精巧的设计就是让湖南、江西的山脉,大都呈南北走向(如雪峰山)或西南东北走向(如武夷山)。

在冰期,北方冷空气对滇黔高原及其延伸山地构不成寒流威胁,这里是古人类自然的避难所,古人类在这里成功了越过第四纪的多次冰期,并不间断地进化着。

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延伸山地与海洋的距离适中,既能接受到海洋季风形成丰沛的降雨,又能避免海洋热量的侵袭。滇黔高原适宜的海拔高度还造成了夏凉的效果。

所以,滇黔高原极其周边延伸山地的是大自然的宠儿,大自然在那里营造了很多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小环境,如滇中、恩施,是老天爷留给古人类越过冰期的“伊甸园”。

这个大自然的冰期保护模式对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延伸山区有效,对中国东南无效。

(三)沙漠阻隔、干旱制约、海洋断离和海洋气候控制作用

随着30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中国西部和中亚、西亚、南亚北部、北非就逐渐变得十分干燥了。至少在距今250万年前,北非大沙漠、中亚大沙漠、西亚大沙漠、南亚北部大沙漠就已经形成了,至少在在距今248万年以前就连成了一片了。

在第四纪冰川期的多个亚冰期,沙漠的范围比现在还要广大,冰期的盛期也是沙漠化最严重的时期。在冰期的盛期,沙漠草原消失、沙漠水源枯竭、树木枯死,沙漠内气温及其寒冷,是真正的死亡地带,古人类难以在沙漠中存活到冰期结束,往往在冰期结束之前就在沙漠中灭亡了。对于在北非、西亚、中亚和南亚北部的沙漠中发现的古人类,要结合冰期来判断,看他们生活的时间,是在间冰期还是在亚冰期,还要看他们是否越过了冰期,这样仔细分析,你会发现沙漠中发现的古人类都不是现代人的祖先,因为他们没能继续生存下来。

沙漠带的存在,是古人类无法生存的地带,也是古人类难以逾越的障碍。距今248万年前,中国西部起始一直延绵到非洲大西洋沿岸的沙漠带,已经成为了古人类难以逾越的天堑和死亡绝地了。这也是非洲古人类要越过的障碍,不然他们就迁移不到西亚和欧洲了,非洲起源说就没有意义了。事实上,非洲南部的古人类也没有能力越过大沙漠去征服世界。

至少在距今250万年以前,非洲就被大沙漠和海洋与欧洲和亚洲隔离开来了,在沙漠的驱逐下,非洲古人类只得向南部非洲迁移。

与海洋距离太近或被海洋四面包裹并不是一件十分有利的事情,因为如此受海洋气候影响太大。在冰期,气温表现出寒冷,极易生成海洋寒流;在间冰期,气温相对温暖,极易生成海洋热浪,与海洋距离太近和被海洋四面包裹的地区,很容易被海洋寒流和海洋热浪控制,使古人类无法生存。

在冰期和间冰期,与海洋距离太近或被海洋四面包裹带来的劣势,在非洲、南亚、东南亚、中国的南部沿海、海南岛、东部沿海、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普遍存在,古人类在这些地方,不可能越过冰期。在间冰期闯入以上地区,也会被酷热伤害,难以形成种群优势。

二、中国是古猿完成由猿到人的全部进化的唯一地方

(一)在第四纪到来之前,古人类已经完成了古猿到人猿的进化,人猿在地球上的适宜区广有分布

古猿到人猿的进化,是在距今700万年到500万年完成的。距今500万年的时候,最早的人猿已经在地球上出现,并迅速形成优势种群。

人猿到猿人的进化,是在第四纪冰川期完成的。

在距今250万年以前,人猿散居在亚洲、非洲、欧洲的广大适宜生活的地域。此期间南北极冰盖开始生成,地球渐渐进入第四纪。

(二)第四纪冰期启动了古人类大灭亡模式

从距今250万年前后,北半球从北向南依次进入第四纪的第一个亚冰期,大自然启动了生物毁灭模式,无应对寒冷智力的人猿在第四纪第一次亚冰期内大灭亡,第一次亚冰期在距今90万年左右结束。

1、在第四纪第一次亚冰期结束后,即距今90万年左右,中国古人类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古人类

在距今160万年到120万年之间,第四纪第一次亚冰期到来,北方冷空气活动加强,冰川急速扩展,北半球的两季干旱模式开始,夏季的气温也在15℃以下。第四纪第一次亚冰期在距今90万年前后结束。中国称鄱阳冰期(大约距今120万年~90万年),欧洲称群智冰期。

欧洲北部几乎被冰川覆盖,欧洲的人猿走向灭亡或消亡。我们发现的距今90万年以前的欧洲古人类是样品,而不是人类的祖先,他们不可能越过第四纪的第一次冰期。

强烈的北方冷空气和海洋寒流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内控制着非洲、西亚、中亚、南亚(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北亚、东亚(大部分地区),生活于这些地区的人猿,都毁灭于第四纪的第一次亚冰期。

除中国南部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延伸山地的人猿(进化快的地方可能是猿人)能够幸存外,世界上的其他地区的人猿(猿人)不复存在。

在第四纪第一次亚冰期结束后,即距今90万年左右,中国古人类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古人类。

2、第四纪其他的亚冰期和间冰期里,古人类在间冰期多次进入北方和沙漠,在亚冰期到来后又多次大灭亡

在间冰期,古人类在气候稳定之后,会随着气温的上升向北迁徙。但这种迁徙只对中国有效,对非洲和其他地方无效,因为那些地方原来的古人类都在冰期毁灭了。每次在间冰期向外迁出的人口,均来自中国。

古人类在多次间冰期内进入北方和沙漠中的一些地区生活,但在随后到来的亚冰期内再次毁灭,这个在间冰期迁入在亚冰期毁灭的模式,要持续到人类有了相当高的智力之后才能改善。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第四纪,世界上的大多数地方经历了四次亚冰期。欧洲北部却经历了五次亚冰期,在冰期内欧洲北部几乎全部被冰川覆盖,这意味着欧洲北部的冰期时间相对要长,冰期破坏性更严重,间冰期时间短,给古人类恢复元气的时间也就短了,而且欧洲处于高寒地带,人类也没有回旋的余地。在第四纪冰川期内,无论发现多少欧洲古人类遗址,这些古人类都不可能是欧洲本土古人类。

冰期到来不仅带来了寒冷,还加剧了从大西洋沿岸到中国西部的广大地区的沙漠化,水源枯竭,草地变成沙漠,森林枯死,在冰期沙漠内的气温降到了最低。北非、西亚、中亚、南亚这些沙漠地方,如果有古人类存在的话,他们也难以越过冰期带来的寒冷和干旱,只能是灭亡于沙漠,所以这些地方的古人类也不可能有连续的进化,在第四纪冰川期内这些地方发现的的古人类,也不是本土古人类。

在冰川期,海洋是大自然的另一个杀手。海洋升温快,降温也快。在冰川期的冬季,海洋吹起的是刺骨的寒风,频临海洋的地区受此强烈的影响,所以频临海洋的地区更加寒冷。在夏季,海洋热风会形成强烈的热浪强袭临海地区。导致临海地区,如非洲、西亚、南亚及南亚次大陆、中南半岛等地,寒冷干旱而沙漠化更严重。在第四纪冰川期内这些地方发现的的古人类,也不可能是本土古人类。

以欧洲的海德堡人为例。

海德堡人(距今50万年~40万年)是欧洲最早的直立人(晚期猿人),在贡兹—民德间冰期生活于欧洲,相当于中国的大姑—庐山间冰期(距今68万年~37万年)。海德堡人是在间冰期去欧洲生活,在下一个亚冰期到来是消亡了。

海德堡人和随后出现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是不连续的。尼安德特人在欧洲的里斯—玉木间冰期(距今24万年到7万年)在欧洲出现,在玉木冰期内(距今7万年~1万年)消亡(距今2.4万年)。

比海德堡人早的西班牙阿塔普卡人(距今80万年前)是在欧洲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是在欧洲的群智—民德冰期到欧洲生活,并把生活时间延长到了民德冰期,并在民德冰期消亡。

以上欧洲古人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间上的延续,而是间隔出现于欧洲。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西欧人的祖先是尼安德特人。其他古人类与欧洲现代人没有关系。

这些人都是在间冰期进入欧洲,在下一个亚冰期消失。

外迁对于非洲古人类来讲(如果经过多次冰期的扼杀非洲还有人的话)是不可以想象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

非洲南部的原始种,没有种群优势,智力处于原始水平,人口稀少,就是在温暖期,他们也不可能越过北非大沙漠,进入西亚、欧洲,因为他们经不起沿途的人员消耗,进入沙漠找到绿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洲还有大海阻隔,经大海外扩在温暖期做不到(因为在温暖期大海的水位会恢复),在冰期也做不到(冰期海平面会下降,但海上气候恶劣,气温极低,原始人渡海的可能只有西方理论界相信,我不相信),渡海一样要人员消耗。

有人会说,距今24万年前后,这个情况可能会改变,因为距今24万年前后,地球进入了温暖期,这个温暖期的时间是距今24万年到7万年。这个时候猿人已经进化成了早期智人,有些早期智人还进化成了现代人型智人。早期智人或现代人型智人可能进入到大沙漠中有水、有草原和森林的一些地方生存,他们生存的时间可能要相对长一些,很可能不会毁灭。所以现代人也可能来自其他地方,如西亚的沙漠。理由是这里有两河文明。

必须注意的是,距今7万年以后地球再次进入第四纪的末次冰川期,这些进入沙漠的远古人,在沙漠中也难以越过末次冰川期。因为在冰期沙漠的森林、草原会消失,水源最终会枯竭,沙漠无阻挡,强烈的北方冷空气可以完全控制沙漠气候,使广漠的沙漠更寒冷。

如在西亚的以色列地区发现的距今5万年的现代人(智人)化石,没有资料表明他们延续下来了。

在欧洲发现的距今4.5万年的现代人(智人)化石,也没有资料表明他们延续下来了,他们也不可能延续下来。欧洲的克罗马农人(距今2万年~3万年)在玉木冰期内生活于欧洲,但未能越过玉木冰期,在距今2万年前就消失了。克罗马农人已经是晚期智人了,体质形态与现代人相同,拥有相当高的智力,但他们也不能在欧洲越过末次冰期(玉木冰期)。

现代人也是在沙漠地貌转变为沙漠草原地貌后才进入沙漠的,在驯服了马和骆驼之后,距今6000年才创造了沙漠文明。

(三)中国是古人类完成了持续进化的唯一地区

根据李四光的研究成果,在第四纪中国经历了四个亚冰期:大理冰期(距今约7万年~1万年),庐山冰期(距今约37万年~24万年),大姑冰期(距今约80万年~68万年),鄱阳冰期(距今约120万年~90万年)。

冰期之间是间冰期。第四纪中国经历了三个间冰期:庐山—大理间冰期(距今约7万年~24万年),大姑—庐山间冰期(距今约37万年~68万年),鄱阳—大姑间冰期(距今约80万年~90万年)。

我们现在处于末次冰期(大理冰期)之后的温暖期内,在当前的温暖期内,温度也经历了多次寒暖变化。

1、第四纪冰川期前的古人类分布

在《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理由和证据(二)》中,我已经说明,古猿的起源地在中国。如腊玛开元古猿(1500万年)、绿丰腊玛古猿(800万年)、保山古猿(800万年到400万年)、昭通古猿(距今620万年到610万年)、元谋蝴蝶古猿(400万年)、八公山古猿(300万年)。古猿在中国起源后,向亚洲、欧洲、非洲扩散。

在第四纪第一次冰期到来之前(距今120万年以前),中国大地上多地生活着人猿(或早期猿人)。如鄂西的建始人(距今250万年到200万年)、巫山人(距今204万年,新证据说距今250万年),河北桑干河流域的泥河湾人(距今200万年),山西芮城县的西侯度人(距今180万年),云南元谋县的元谋人(距今170万年)。由于这些古人类的用火证据并不明显,所以我把他们归之于“人猿”系列。

在亚洲其他地方、欧洲和非洲的适宜地方,也都有古人类(人猿)生活着。在第四纪冰川期到来前,地球上的高级生命就是“人猿”(不排除有早期猿人存在)。

从古猿到人猿在中国的分布来看,古猿的起源中心在云南中部(滇中),人猿的起源中心在鄂西。

鄂西的巫山是一座很重要的人猿起源地。在巫山发现了建始人和巫山人,建始人在巫山南坡,巫山人在巫山北坡。而且在发现巫山人的地方也发现了蓝田人,说明蓝田人的故乡也在巫山。

人猿在鄂西起源后,向北有西侯度人和泥河湾人,向南有元谋人,即人猿向北、向南进行了扩散。

人猿可能在巫山进化成了蓝田人,在距今80万年到75万年北迁到秦岭以北的蓝田生活。

2、经过第四纪第一次冰期的扼杀后,中国南方古人类成为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古人类

中国在距今约120万年前,进入第一个亚冰期——鄱阳冰期(距今约120万年~90万年)。

中国的南北界线以秦岭——淮水为界,秦岭——淮水以北是北方,秦岭——淮水以南是南方。

在第四纪的第一个亚冰期内(距今约120万年~90万年),中国北方古人类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遭受毁灭。原因在于,北方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被强烈的北部冷空气控制,古人类对冰川毁灭力无法抵抗。这也证明了第一次亚冰期到来时,这些古人类真的还不会用火,他们的确是人猿,而不是猿人。

因为有青藏高原的庇护,南方古人类幸存下来。

如山西芮城县的西侯度人(距今180万年)在第一次亚冰期到来之前就消失了。

从泥河湾遗址群看,距今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136万年的葡萄园、广梁遗址,100万年的有山祖庙遗咀、麻地沟、东谷坨、飞梁、霍家地、许家坡、东梁、照坡、后土山、岑家湾遗址。泥河湾人在泥河湾的生活从距今200万年前开始,在第一次亚冰期内(距今100万年)消失了。

在南方,湖北勋县却有勋县人(距今100多万年)生活着,证明南方古人类没有受到第一次亚冰期的影响。

从湖北勋县人所处的位置看,勋县人可能是中国北方的古人类在冰期内回到南方形成的。勋县人可能最后也回到了鄂西山地,在巫山进化成蓝田人,在鄱阳—大姑间冰期(距今约80万年~90万年)进入秦岭北的蓝田,成为蓝田人(距今80万年~75万年)。

在中国,中国古人类应对冰期的回旋余地是很大的。在南方,在青藏高原的庇护下,滇黔高原及其延伸山地,巧妙地避免了北方冷空气的控制。滇黔高原及其延伸山地还是北纬15°~35°范围内的唯一绿洲,生态条件优良。生活在中国大西南(含大中南一部分)的古人类没有受到第一次冰期的影响,既不会冻死,也不会饿死,愉快地继续存在着,进化着。

有滇黔高原及其周边延伸山地的存在,中国的古人类在以后的亚冰期内也同样不会灭绝,而且也不会间断进化。

3、第一次亚冰期的温度巨和第一次间冰期的恢复和培养,幸存的中国古人类的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化——能够完全“直立行走”了,还学会了用“火”,具备了初步的开拓世界的能力

从在第一次冰期—间冰期结束后出现的蓝田人(距今80万年到75万年)来看,蓝田人已经能够完全“直立行走”了,并在其遗址发现了用火的痕迹,说明经过第一次冰期—间冰期之后,蓝田人从人猿进化成了猿人,身体结构得到了长足的进化,适应了直立行走;有了初步的智力,学会了用火。

4、大姑冰期(距今约80万年~68万年)古人类的情况猜想

(1)大姑冰期(距今约80万年~68万年)中国古人类向北方和其他地方扩散

在第四纪第一个间冰期(温暖期)内,地球环境经历一个较长时间后逐步得到恢复,中国猿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因为具备一定的能力,中国南部猿人在第一个间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距今约80万年~90万年)末,把生活圈再次向中国北部和其他地区推进。所以在距今90万年到80万年之间或以后,亚、非、欧的一些地方就又有了古人类。

如中国的蓝田人(距今80万年到75万年)生活于秦岭北的蓝田公王岭。在距今78万年,泥河湾的马梁遗址、雀儿沟遗址也有古人类生活。还有欧洲西班牙有阿塔普卡人(距今约78万年)生活。

因为经过第一轮冰期—间冰期之后,中国古人类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古人类,所以距今90万年~80万年后世界各地出现的新古人类,只能是从中国迁移而去的,没有其他来源。

(2)北方猿人的灭绝模式在大姑冰期还在继续

如蓝田人(距今80万年到75万年)是在第一个间冰期末期进入北方,因为学会了用火,蓝田人把生活时间延迟到第二个亚冰期内(大姑冰期,距今约80万年~68万年),于第二个亚冰期(大姑冰期)内消失,没能越过第二个亚冰期,蓝田人的主体很可能又回到了鄂西,一部分或到泥河湾、经泥河湾向燕山山脉中的北京周口店去了。

欧洲西班牙的阿塔普卡人和中国的泥河湾的马梁遗址、雀儿沟遗址的古人类,也在大姑冰期消失了。

5、大姑—庐山间冰期(距今约37万年~68万年)、庐山冰期(距今约37万年~24万年)期间早期欧洲人特征在中国北方形成

在大姑—庐山间冰期,中国蓝田陈家窝生活着陈家窝人(距今65万年)。欧洲生活着海德堡人(距今50万年~40万年)。非洲生活着罗德西亚人(距今60万年~12.5万年)。

北京人(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成功生活于北方。在庐山冰期,金牛山人(距今28万年)在辽宁营口生活。南京人(距今35万年)在江苏南京生活。

(1)经过大姑冰期、庐山冰期的塑造,中国古人类南北分化已经十分明显,“高鼻梁”的特征在北京人身上已经形成

北京人是在大姑冰期末进入北京地区生活,并越过了大姑—庐山间冰期(距今约37万年~68万年)、庐山冰期(距今约37万年~24万年),延续到第四纪最后一个间冰期(庐山—大理间冰期,距今约7万年~24万年)中。

北京人可能是蓝田人(距今80万年~75万年)的北进支。蓝田人的一部分在大姑冰期末期(距今78万年)进入泥河湾,再继续北迁到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成为北京人。这个推论的依据是蓝田人会用火,有了在冰期内进入更北方的能力。

关于北京人的年代的争议较大,一般认为约在距今70万年前。而最近一项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应用Al/Be测年法的结果则把这一年代上推至68-78万年前。距今78万年,则正好在时间上把蓝田人、泥河湾人(距今78万年)和北京人联系起来了。而距今78万年生活于泥河湾的古人类在泥河湾是一个过渡。

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还保留猿的某些特征。学界注意到了北京人的发现,明显地揭示了从猿到现代人的中间状态,但没有注意到,南北人种的分化在北京人身上已经表现的很明显了,如北京人应该是“高鼻梁”。

北京人在北方生活了50多万年,并成功地渡过了大姑冰期、越过了庐山冰期,北京人的智力发育,应该到了相当的水平。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北京人在距今40万年到50万年学会了用火,还会包存火中和控制用火,也证明北京人的智力水平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北京人的智力应该与早期智人不远,或者北京人就是世界上最早期的早期智人。

适应了寒冷气候的北京人,应该有典型的北方人(欧洲人)的原始特征,如浅肤色,高鼻梁。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所谓“欧洲人(欧罗巴人)特征”,实际是中国古人类在寒冷地区进化而来的。所以经过50万年的北方寒冷地区的生活,北京人除了头发是黑色的外,其他特征,就是早期的欧罗巴人特征。学术界对北京人头部的复原,明显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而是把北京人的头部复原性状搞的跟现在的东亚人种相似,这是错误的,起码北京人应该有“高鼻梁”的特征,这个特征,是为了适应很冷产生的新性状。

这个猜想在南京人的身上可以得到证实。发现的南京人头骨两件。1号头骨为女性,其特征与北京人很接近,但也具备欧洲人的某些特征。2号头骨为男性,其特征与1号头骨近似,同时也具有欧洲人的某些特征,而且比较进化,甚至具有某些智人的特征。所谓欧洲人的特征,就是“高鼻梁”。

从南京人与北京人很接近可以看出,南京人是北京人的分支或后裔。有一支北京人在距今35万年(庐山冰期内)向南迁移到了南京地区,成为了考古学上的南京人。那么在南方生活的南京人是不可能具有“高鼻梁”特征的,这个“高鼻梁”特征只能来自其原种——北京人。

有人说南京人是欧洲人迁入中国后与北京人融合后产生了“高鼻梁”特征,再迁移到南京成为南京人。这实际是非洲起源说的翻版,没有道理。因为欧洲人已经被欧洲的冰期(大致与中国的庐山冰期时间同期)毁灭了,欧洲人要迁到中国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环境因素决定的。

所以,南京人的“高鼻梁”是继承北京人的“高鼻梁”而来的。

经过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的塑造,北京人已经成为了“高鼻梁”的早期欧罗巴人的形象了。

(2)北京人是欧洲人的祖先,也是非洲人的祖先

如果北京人的“高鼻梁”能偶获得学术界的首肯的话,北京人与欧洲古人类之间的联系就很清楚了。当然,北京人的“高鼻梁”比现代欧洲人的“高鼻梁”肯定要低一些,因为现代欧洲人的高鼻梁还经过了末次冰期(玉木冰期,与中国的大理冰期同期)的塑造。北京人的“高鼻梁”是与现代中国人比较而言的。

从距今70万年以后,陆续有北京人继续北进。他们穿越了中国北部的沙漠间的草原地带,进入北亚,经北亚入欧洲中北部,形成了欧洲的海德堡人。海德堡人主要生活时间是距今40万年到50万年,这个时期北京人不仅会用火,而且学会了保存火中。距今40万年到50万年也正好是中国的大姑—庐山间冰期(距今约37万年~68万年),欧洲也正好处于贡兹—民德间冰期,所以距今40万年到50万年大量的北京人迁入欧洲,形成了欧洲海德堡人。海德堡人最终在距今40万年消失了,因为欧洲的下一个冰期来临了。

海德堡人与北京人只是在身高上不同。发现的海德堡人遗骨有1.8米,而北京人1.6米左右。这个身高的变异,是长期生活于欧洲产生的。海德堡人实际应该属于北京人系列。

对于欧洲来讲,海德堡人只是过客。

非洲的罗德西亚人,在南非、东非、北非都有发现,生活时间在距今60万年到12.5万年。西方有学者认为海德堡人是非洲的落的西亚人的祖先,实际上罗德西亚人与海德堡人几乎是同期的。罗德西亚人与非洲、西欧、西亚、印度的早期文化——阿舍利亚文化不同。旧有的阿舍利亚文化人较为厚身,及不对称,而新有的罗德西亚人则更为整齐。罗德西亚人与阿舍利亚文化没有关系,所以罗德西亚人应该是后迁入者。

据此可以说,罗德西亚人与海德堡人可能是同一人群。不同在于,罗德西亚人来自欧洲的海德堡人,海德堡人来自中国的北京人。至于海德堡人如何进入非洲,我没搞清楚。可能在地球环境相对好的间冰期,沙漠中存在一些南北走向的河流或草原地带吧!而中国古人类直接西去,找不到东西走向的通道,而向北去的通道就摆在眼前,方便找到。

罗德西亚在非洲南部生活,成为非洲南部原始种的主要来源。

第四纪第一次冰期(距今90万年前后)过后,非洲古人类也没有幸存者。非洲存在的距今90万年以前的古人类,与后来者如罗德西亚人没有关系。

6、30万年~25万年以后,早期智人以中国为中心大爆发

庐山冰期内,猿人的智力已经进步到了一定的程度,如中国的北京人就是猿人中的智力优胜者。进入庐山—大理间冰期(距今约7万年~24万年),中国古人类进行了南北大融合,中国智人得到大发育和大爆发。

中国智人在这个间冰期再次向世界扩散。

早期智人生活于距今25万年至4万年前。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1350毫升。因为30万年到25万年以后,世界各地进入第四纪的又一个间冰期,所以此期早期智人的化石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1)中国古人南北大融合,早期智人在中国南北大量出现

如桐梓人(距今24万年,贵州桐梓县)、长阳人(距今19.5万年,湖北恩施地区长阳县,介于猿人和现代人之间,时长江以南最早发现的远古人类)、大茄人(距今15万年到20万年,陕西大茄县,西北地区)、马坝人(距今12.9万年到13.5万年,广东韶关)、丁村仁(距今12万年到10万年,山西襄汾县)、新洞人(距今10万年,北京周口店)、许家窑人(距今10万人,山西阳高县与河北阳原县交界)、丽江人(距今10万年到5万年,云南丽江古城)。

(2)在滇黔高原形成尼安德特人原始种,尼安德特人迁入欧洲

欧洲人在谈到海德堡人时,经常要把海德堡人与尼安德特人联系起来,认为海德堡人是尼安德特人的祖先,这是不可能的。尼安德特人的身高在1.5米到1.6米之间,尼安德特人与海德堡人在身高上区别太大,反倒与北京人差不多。尼安德特人比北京人稍微矮一些,是因为尼安德特人营养不良所致,因为尼安德特人在距今20万年到15万年到欧洲时期,欧洲经过了多次亚冰期的摧残后,欧洲的生态环境变差了。而海德堡人是在距今40万年到50万年生活于欧洲,当时欧洲的生态环境要好一些。尼安德特人与海德堡人的联系,实际暗示的是尼安德特人与中国的北京人的联系。

我在《文明的本源在中国》一文说过,尼安德特人是在中国形成的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是从中国迁到欧洲的。

尼安德特人起源于中国的理由在哪里呢?因为中国存在既有尼安德特人特征又有北京人特征的古人类存在,这些人就是北京人和尼安德特人的中间过渡种。

如距今24万年的桐梓人(在贵州桐梓县岩灰洞),保留有尼安德特人的某些特征,也具有北京人的某些特征。

马坝人与尼安德特人相似,鼻骨相当宽阔。马坝人头骨形态比北京人进步,但也有许多性状与北京人相似,说明他与北京人有密切的亲缘关系。马坝人与尼安德特人的性状也有些类似,但存在更大的差别。

桐梓人就是北京人和尼安德特人的中间种。所谓的尼安德特人的特征,实际就是原始欧洲人的特征,这个特征本身就是北京人的。北京人到南方生活,经过了南京人的时期后,身上加上了南方特色,就演变成了早期的尼安德特人,早期尼安德特人在庐山—大理间冰期(距今约7万年~24万年)迁入欧洲,就演变成了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继续留在南方的(马坝人),就与尼安德特人产生了更大的差异,但他们与北京人的亲缘关系,却依旧可以看出来。

所以,尼安德特人是北京人的后代。其变化系是北京人——南京人——桐梓人——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的原始种是桐梓人。

尼安德特人是欧洲、非洲、西亚、南亚的早期智人之祖。尼安德特人依然是从中国北方进入欧洲,再由欧洲南下西亚、南亚及非洲。

法国的圣沙拜尔(La Chapelle-aux-saints)人、赞比亚的罗德西亚(Rhodesia)人、巴基斯坦的斯虎耳人等均属尼安德特人类型,但体质上有明显差异。还有德国的尼安德特人、法国的穆斯特人、南斯拉夫的克拉皮纳人、非洲的布罗肯山人、沙尔纳人等都属尼安德特人系统。

尼安德特人消失是不可能的,他们是西方人的祖先,西方人以后会认识到的。

(3)人智迅速发育,在中国南方出现最早的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

如湖南道县福岩洞人,在骨骼结构和身体面貌上已经是现代人了。他们生活的时间是距今8万年到12万年。这是东亚地区最早的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

在滇黔高原贵州毕节地区的一个岩洞里,发现距今17.8年前的人类牙齿,这些牙齿化石与现代人类的牙齿很像。

黄饮冰2015年10月21日星期三此文是《中国是唯一的古人类进化链从未断裂过的地方》之一部分:http://chutianguke.blog.163.com/blog/static/7632632220159307231207/


本公众号是黄饮冰的原创平台,所发文章除特殊注明的外,均为黄饮冰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独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中国新文明文化史观的研究者和鼓吹者。研究成果汇集成《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一书(未出版)。首倡人类起源于中国说和中国是世界人种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即中国中心论,并把中国中心论系统化和理论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