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道集虚是什么意思?
《人间世》云:“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何为虚?即灵台无一物也。人秉受于大道的心,本来是静的;感于物而动,染于物而有尘。修真关键是修此心。只有做到了灵台明净,方能合于大道。是以《南华经》有“心斋”之法,教人涤除玄览,澡雪精神。复归于朴素之心,冥合于无为之道。
要了解“虚”,我们先看看与“虚”相对的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里有个故事: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中间可容纳五石的东西。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过分大而且很平浅,无法容纳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大而无用,就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制造预防龟裂冻疮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棉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系在腰间做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不能装东西?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惠子有心理定势,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庄子说惠子是“有蓬之心”,就是说心里全装的是蓬草,所以不够灵通。
其实不论学习也好、修道也罢,都需要有一颗虚灵之心,虚才能灵。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所谓虚室生白,一个房间,塞的满满的,是不会有光亮的。只有房间空出来,才有光明出现。
所以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心不可息念,道以息之。心不可见,因道以明之。善恶二趣,一切世法,因心而生,因心而生。习道之士灭心则契道。世俗之士,纵心而危身。心生则乱,心灭则理。所以天子制官僚,明法度,置刑赏,悬吉凶,以劝人者,皆为心之难理也。无心者,令不有也。定心者,令不惑也。息心者,令不为也。制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令不邪也。净心者,令不染也。虚心者,令不著也。明此七者,可与言道,可与言修其心矣!”虚心就是将心中之杂念除去、恶念剔除,复归于淳朴。
笔者认为,如今学道之士,其病在于不能虚心以学道。对于祖师之经典,怀不信心。何以怀不信心?因为他们受世俗教育之故,喜欢用自己的一套思想来衡量祖师之经典,此谓有蓬之心也。古人论学习,就说读古书要虚心下气方能有真实受用。以古人之心化我之心,我们学习经典,比如《玉皇忏》,若能虚心下气,朝礼宝忏,则能以玉皇之心,化我之心。是故《玉皇忏》云:“愿能灭恶心,信向是经。”有些修道者,自以为是,认为这本是伪经怀疑经典,如何能成道?须知怀疑经典,其中何止是心不能虚?还有一个贡高我慢之心未去。所以我们在学习经典的时候,一定要放下自己以前的成见虚心接受,才能有大受益。虚心在这个时候,有点类似于诚心,诚就是一尘不染,毫无杂念。《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无诚不格。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学道之士,务在于此诚字。何为诚?至诚者一尘不染也。儒家之诚,某种程度上说类似于道家之虚。诚就是没有杂念,只有一念。而道家之虚,则连此一念也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