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相对分子量为56KD的酸性蛋白质,由A、B两条肽链通过二硫键相连而成,由5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目前药用胰岛素从猪、牛等家畜的胰腺中提取而得,也可通过重组DNA技术利用大肠埃希菌合成,还可将猪胰岛素B链第30位的丙氨酸残基用苏氨酸残基替代而获得人胰岛素

体内过程

胰岛素作为一种蛋白质,普通制剂口服易被胃肠道消化酶破坏,故不宜口服给药,必须注射给药,皮下注射吸收快,尤其以前壁外侧和腹壁明显。代谢迅速,t1/2为9-10min,但作用维持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这与分布组织后与组织结合而在其中发挥作用有关。主要经肝脏、肾脏灭活,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可影响其灭活。为了延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得到中效及长效制剂,常在普通胰岛素中加入碱性蛋白质和锌,使其等电点接近体液,从而降低其溶解度,提高稳定性。这类制剂经皮下或肌肉注射后,可在注射部位产生沉淀,再缓慢释放、吸收,药物作用维持时间明显延长。但须注意,所有中、长效制剂均为混悬液,不可静脉注射

药理作用

1.对糖代谢  胰岛素一方面可以增加葡萄糖的利用,另一方面可使葡萄糖的来源减少,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对脂肪代谢  胰岛素能提高脂肪合成酶的活性,促进脂肪合成。同时又可抑制脂肪酶,使脂肪分解减少,最终减少游离脂肪酸和胴体的生成

3.对蛋白质代谢  胰岛素可以增加氨基酸的转运,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同时又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4.K+转运  激活细胞膜NA+-K+-ATP酶,促进K+向细胞内转运,降低细胞外K+浓度

临床应用

1.糖尿病  对胰岛素缺乏的各型糖尿病均有效

2.细胞内缺钾者  胰岛素可促进钾离子内流,他与葡萄糖和氯化钾组成的极化液可纠正细胞内缺钾,并可提供能量,防治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脏病所致的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及用药护理

1.低血糖  最为常见,多由于胰岛素过量或未按时按量进食或运动过多引起。其症状视血糖降低的程度和速度而定,可表现为饥饿感、焦虑、烦躁、脉搏加速、出汗、心悸、头晕、共济失调、震颤、昏迷、惊厥、休克,甚至死亡。注意及早发现,同时必须给与糖类。出现低血糖休克时,应立即注射50%葡萄糖50ml,必要时可再静脉滴注5%葡萄糖注射液。

2.变态反应  一般只引起短暂而轻微的反应,如注射部位瘙痒、肿胀、红斑,少数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当发生严重过敏时,可用H1受体阻断药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并换用高纯度胰岛素或人胰岛素

3.胰岛素耐受  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超出常量的胰岛素后没有出现明显的降血糖反应,即发生胰岛素耐受。可分为急性耐受和慢性耐受。急性耐受可由于感染、创伤、手术、情绪激动引起,在这些应激状态时血中抗胰岛素物质增多从而引起胰岛素耐受。此时应尽快消除诱因并加大胰岛素用量。慢性胰岛素耐受的原因较为复杂,此时可换用不同属动物的胰岛素制剂或口服降糖药,常可有效

4.局部反应  皮下注射部位可有皮肤发红、硬结、皮下脂肪萎缩等反应,故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也可改用高纯度的胰岛素制剂,改局部反应可明显减少

药物相互作用

增强胰岛素作用的药物有水杨酸类、口服抗凝血药、磺胺类抗菌药和甲氨蝶呤等,与胰岛素合用时,可竞争血浆蛋白,使血中胰岛素浓度升高;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有协同作用;同化激素、乙醇、氯霉素等可增强胰岛素的作用。

拮抗胰岛素作用的药物有:噻嗪类利尿药、口度避孕药、乙醇、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于胰岛素合用均能降低其降血糖作用;β受体阻断药可阻断降低血糖时肾上腺素的代偿性升血糖反应,并可掩盖出汗、心率加快等早起低血糖症状,造成严重后果,应避免合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