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泉监折三庆元通宝祖模铜样——南宋软模祖钱初探

 1998年, 上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第三届钱币拍卖会上的第187号拍品, 是一枚由江苏送拍的神泉监折三庆元通宝铜铸试样。这枚铜样的出现, 使我们对南宋铸钱工艺中的软模祖钱第一次有了感观上的认识, 并由此有了一个初步探讨的机会。

一、折三庆元祖模铜样的特征与性质

这枚折三庆元铜样, 背素无文。直径33.7mm, 重8.5g。正面钱文“庆元通宝”四字楷书旋读, 文字神韵与流通钱一致, 但与背穿下三① 、四、五、六纪年钱的文字特征有区别。

尤其令人关注的是这枚铜样的形体, 表现出原钱模用的材料是软体介质:

(1)原钱模的上围塑条较粗, 中间顶部有碾压印痕;下围留有细长的塑条拖尾;

(2)钱文笔画多呈波伏状隐起纹;

(3)字面局部高出缘郭, 有的超高点和高出部位明显有被人为压平的视觉感;

(4)钱文一点一画均极精细, 呈现出塑条和塑粒在粘贴时人工拨塑的原始形态。“庆” 字造型。按贴塑习惯, 第一笔撇画将塑条贴在平面上然后逐步碾压以贴紧钱肉, 因此在不同部位呈现出波伏状高低不一的隐起纹;第二笔细长横画尾部的顿点收笔、加在横画中间的点笔以及“庆” 字内中横钩收笔, 都因塑粒高于钱面, 有被人为压平的痕迹。

“元” 字造型。第一笔横画末尾, 在粘贴塑条的尾部时用拨塑工具剔去一刀, 雕成收尾的顿笔, 所以在横画与顿点收尾的交接处留有明显的“刀” 痕。第二笔横画, 平直的塑条两头粗中间逐渐收细, 末尾稍顿后收笔, 颇具书法味, 这是匠人对塑条细心修拨的佳作;第四笔竖弯钩, 在落笔摁下后, 与竖弯钩之间断开, 这看似书法中的败笔, 但恰是证明用粘贴的塑粒表示摁笔, 继而又用弯曲的塑条组成竖弯钩。笔画尾部弯钩有剔刀留下的“刀” 痕。

“通” 字造型。“甬” 头部, 由弯曲状塑条加塑粒作“点” 笔组成, 因高出钱面,有明显被压平的视觉感; “用” 部, 由竖型塑条、横折钩弯曲形塑条、内竖两横塑条交错叠压构成; “走之” 旁, 则是用大小两颗塑粒、曲形塑条和细长帚形塑条粘贴组成。

“宝” 字造型。笔画虽多, 各个部位同样也用塑粒和塑条贴塑而成。由于软质钱模不能多次使用, 但易于修整, 这说明钱监采用软体介质雕造钱模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便于修模, 以获得理想的祖钱。因此钱监铸造这枚折三庆元铜样并不在流通, 而是作为试样, 其性质如同今造币厂雕刻师在初步完成钱币稿设计之后的“试压样币”。

宋代的样钱, 就其用途而言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专供进呈皇帝审定之用的“上省样钱”;第二类是由户部向铸钱司颁降的“颁铸样钱”;②第三类是各路转运提点铸钱司选出部分新铸钱币留作日后校对之用的“校点样钱”。③折三庆元铜样的出现, 表明钱监还有第四类用途的铜样存在。户部经皇上审定的样钱颁发给铸钱司下达到钱监, 又由钱监司按颁铸样钱雕造钱模, 然后再用初步雕造成的钱模翻铸出试铸样钱, 即祖模铜样。④钱监制作出试铸样钱后, 跟部颁样钱进行比对, 然后反复对钱模进行修整, 直到符合颁铸要求, 最终可用作翻制铸母的祖钱为止。⑤因此, 试铸铜样对祖钱和铸母的产生, 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下列“南宋铸钱管理流程图” 中, 我们可以看到严州府神泉监试铸铜样在铸钱流程中所处的位置, 从而对试铸铜样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

二、关于南宋软模祖钱的几点看法

1.对“祖钱” 一词的理解及定义

古代铸钱工艺自改用母钱翻砂法后, 钱监雕造祖钱的技术质量便成了决定钱币版式和影响整个铸钱工艺的关键。上述“南宋铸钱管理流程图” 还可以看出, 只有在钱监试铸样钱完全达到颁铸样钱的标准时, 雕造的钱模———祖钱, 才算获得成功。但“祖钱”一词在宋代未见出现。  

“祖钱” 一词的概念, 是相对于母钱而言。只有最后用来翻铸母钱的钱模, 才称之为祖钱。当然, 祖钱和母钱分别也都可以理解为“母钱”, 只是它们各自所对应的“子钱” 不同而已。对于祖钱来讲, 它对应的“子钱” 是铸母, 为上一代母钱;而平常称呼的母钱, 它对应的“子钱” 是流通钱, 属于后一代母钱。

当前, 有关“祖钱” 一词的解释, 在概念上常与样钱发生混淆。比如《中国古代名物大典》“祖钱” 词条说: “祖钱, 亦称雕母。” 但在词条解释时却说: “ `祖钱' 用以进呈官府或下颁铸钱机关时, 又可称为`样钱' ”。⑥而同书在“样钱” 词条中却又说:“ `样钱' 或亦指试铸及初铸之样版钱。”⑦

《古钱的鉴定和保养》一书, 对“祖钱”的解释较为明白:“雕母有木、牙、锡和铜四种质地”, “铜、锡雕母主要用于翻铸铸母,称为`祖钱' 。”⑧但书中后一句将祖钱的材质限定为铜、锡两种, 这是不完全的。由此可见, 钱币学基础理论研究中, 对“祖钱” 一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戴志强先生《两宋木质雕母钱的发现和研究》一文, 根据广元嘉陵江北宋济众监和南宋绍兴监木雕母钱的出土资料, 论述宋钱铸造工艺时对“祖钱” 一词作如下诠释:

“钱监一般不会使用雕母直接翻铸子钱, 而是先用雕母翻出铸母, 再由铸母来大量翻铸子钱, 供市场需用。这样既可省工省时, 又利于统一, 保证质量。因此, 在钱币学上, 又称“雕母” 为“祖钱”, 意即铸钱的祖模。”⑨

这段文字, 不仅对祖钱(祖模)———雕母作出了明确的界定, 而且对祖钱的制造者———钱监, 祖钱的材质———增加到木质,祖钱的功能———翻制铸母以及祖钱在整个宋代铸钱工艺流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均作了全面而细致的阐述。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祖钱” 一词最好的解释。

2.南宋祖钱材质的新思考———软体介质宋代祖钱的材质, 硬性的有铜雕祖钱和锡雕祖钱, 相对软性的有木雕祖钱。金人元好(遗山)在《续夷坚志》一书中, 对北宋木雕祖钱有一段精妙点评:

“宋时崇宁大钱先雕木样进呈, 以备改削, 如唐之蜡样, 故崇宁等钱, 无不精绝。

选用比较软性的材料制造雕母, 其目的一是容易雕造, 二是便于修改。其中“以备改削” (修模)是选用软体祖钱材质的主要目的。文中宋“木样” 是指木质祖模;唐“蜡样” 是指蜡质祖模。四川广元众多两宋木雕钱模的出土充分证明, 宋代铸钱工艺中使用的祖钱, 正在向选用软性材质的方向发展。折三庆元软模铜样的发现, 则进一步说明, 南宋为了适应频繁更替钱模及铸钱量不断加大的实际需求, 为便于修模, 祖模雕造已经采用软体介质的材料。

3.关于软体祖模的材料选择宋代软体祖钱, 除了木质以外, 至今尚未发现有别的质料的祖模实物。庆元铜样的出现, 证明宋代的确曾有更软材质的祖钱实体存在。参照文献记载, 宋代软体祖钱的材料选择可能有两种。

(1)胶泥祖模

宋代发明活字印刷, 采用胶泥字模。宋·沈括《梦溪笔谈》(1088)卷十八载“用胶泥刻字, 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 火烧令坚”。“胶泥” 指粘土, ⑩ “钱唇” 则是指“铜钱的边”; 1 “火烧令坚” 后, 软体胶泥活字变得坚硬起来, 就可用来印刷。据此推理,胶泥雕造钱模, 火烧后用作祖模, 不应有强度之虑。中国古代铸钱史上, 曾用陶土制作阳范(母范), 翻制铸钱用的阴范(子范),此法在汉代就普遍采用。虽说宋代不再用钱范铸钱, 铸钱工艺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但宋代采用母钱翻砂铸钱法, 跟以前的范铸工艺仍有割不断的渊源关系。

(2)蜡料祖模

有关蜡料的思考, 首先是受唐代开元钱蜡样祖模的启发。《唐会要》引郑虔《会粹》曰:“询初进样自文德皇后掐一甲跡,故钱上有掐文。” 12“ 样” 中的“ ” 字, 在古代是“蠟” 字的俗写体。因此, “询初进样”,是说唐武德四年(621), 欧阳询进呈的是开元钱的蜡样祖模。对于这一文献记载, 有争议的是甲文主人, “但蜡样便于修整”, 是唐代选用蜡料做祖模的重要原因。雕造钱型蜡模与面塑艺人的塑面手艺有些相像, 所不同的是, 面塑成型后即为产品,而蜡模在塑造成型之后还需按工艺要求加表层泥料制成铸型、加温熔模、浇注铜液、退温保养以及铸件表面加工处理等工序。南宋, 已经掌握“用蜡为模” 铸器的全套工艺过程。当时赵希鹄著录的《洞天清禄集》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失蜡法铸造技术文献。因此, 从理论上分析, 南宋采用蜡模作祖钱, 翻铸母钱的推测是能够成立的。折三庆元铜样的存在, 有可能为我们从实践上取证南宋采用蜡模祖钱, 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物参考。

三、结束语

南宋钱币博物馆保存的这枚在1998年从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获得的软模铜样,在清代已有发现。清同治二年(1863)王锡棨《货泉汇考》卷之八, 也收录有一枚同样的原钱拓本。13  从拓本可以看出,除文字大小存在版别之外, 其祖钱雕造工艺及拨塑手法, 与“上海国拍” 的那枚如出一辙, 说明折三庆元软模铜样早在一百多年前已有实物面世。近时出版的一本钱币辞典,收录了一枚折三庆元素背钱, 钱文版式与六年版流通钱无异, 应为庆元六年流通钱试样。

2006年7月, 浙江海宁盐官镇洪武窖藏中也发现一枚庆元折三光背钱,14 经实物观察, 钱文已无软模贴塑碾压之征状, 也看不到粘贴剔修的“刀” 痕, 版式与庆元五年流通钱(图2之3)钱文比较接近, 应属庆元五年流通版试铸铜样。 15

我们把上述庆元素背钱拓本排在一起, 不难看出百年前发现的那枚是升通大字版软模铜样,八年前江苏送拍的那枚是降通小字版软模铜样,

最近浙江海宁出土的那枚是流通版铜样。由此证明, 南宋神泉监在庆元三年接到户部的颁铸样钱之后,自制钱模, 对祖模作多次修改, 直到符合标准, 才将软模作为祖钱用以浇铸铸母。不同年份的铸钱, 在铸母背穿下添加纪年文字,然后正式启用铸流通钱。

注释:

①背“三” 庆元通宝折三大钱, 真品实物, 至今仅见一枚。南宋钱币博物馆藏。《中国钱币》1996 年第1期, 屠燕治《善琏发现背“三” 庆元通宝折三大钱》。

②也有按样钱类别取名。将进呈皇帝的上省样钱称为“进呈样钱” , 户部的“颁铸样钱” 称为“部颁样钱” 。

③屠燕治《南宋钱样考》, 《中国钱币》2002 年1期。

④ “祖模铜样” 的存在, 表明中国钱币的铸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不同的时间, 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工艺阶段都有不少细节没有解决(姚朔民先生2007年6月11日函)。也如崇宁监的“别铸样”。《山堂考索》:“大观二年, 宋乔年言诸路监现铸小平钱, 并依旧料例,仍令崇宁监别铸样, 令工匠铸到锡母五文足。”

⑤这种由钱监雕造的祖钱模, 文献记载有铜质、锡质, 今从出土木钱和蜡模铜样判别, 也有用相对较软性的材料, 如木质和蜡质。

⑥⑦ 《中国古代名物大典》, 上册第1529; 1526 页。

⑧ 《古钱的鉴定和保养》, 第二章、第三节, 古代的铸币工艺;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11月版, 第85、86页。

⑨戴志强《两宋木质雕母钱的发现和研究———兼论宋钱的铸造工艺》, 《中国钱币》, 2003年第3 期。

⑩张秀民《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影响》, 人民出版社, 1958年2月版, 屠燕治《东至县南宋“关子” 印版补证———兼谈东至版的用材、用墨及用法》。

11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12月, 175 页。

12 《唐会要》卷八九《泉货》。

13初刊于民国十三年(1924)中华书局的珂罗版影印本, 后见于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马飞海、王贵忱两先生主编的《中国钱币文献丛书》第18辑。

14盛元《一枚“庆元通宝” 折三光背钱》, 《浙江钱币》2007年第2 期第5页。

15屠燕治《新见神泉监折三庆元铜铸试样》, 《浙江钱币》2007年第4 期。

(本文刊于《中国钱币》2008年3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