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战之130:终极目标

盟军首次提出“无条件投降”,是在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有意思的是,这一要求并没有在会议中讨论,也没有体现在什么会议的声明里,而是在会后,罗斯福在记者会上随口提出来的。

一句没有成文的话而已,却比会议的决定/声明更具历史意义,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卡萨布兰卡的历史蛮悠久的:公元前10世纪就有柏柏尔人在这一带定居,公元元年前后罗马帝国在这建了个港口,11世纪被伊斯兰教征服,15世纪被葡萄牙人抢掠之后重建了这城市,起名“卡萨布兰卡”,意思是“白色的房子”。

夸张一点的话,也可以叫“白宫”,反正都是white house。

沧海桑田风云变幻,1912年西班牙与法国签了个协议共管摩洛哥,西班牙管南北法国管中部,卡萨布兰卡就在中部属于法国。

二战开打法国投降,法属北非归维希政府管辖。1942年11月上旬盟军展开火炬行动攻击法属北非,三天内结束了战斗,7万余人的攻击部队只阵亡400余人。

盟军胜利的代价如此之小,是因为在阿尔及尔刚好逮住了达尔朗(François Darlan)-------曾经的维希政府二号人物,法军现任总司令。盟军与达尔朗做了个交易:达尔朗命令法军投降,盟军让他做法属北非的老大。

这交易,跟后面的“无条件投降”有关

因为盟军被新闻界骂的狗血淋头

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罗斯福与丘吉尔讨论了军事行动的大方向,比如是从南方攻击意大利还是从英国渡海登陆法国,比如怎么应对德国的U艇,怎么分配飞机大炮等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是决定了对德战略轰炸,两班倒英军负责晚上美军负责白天。

讨论非军事行动比如战后殖民地问题时,才让法国的戴高乐跟吉罗参加-------毕竟,法国已经投降说不上话了。

记者当然受邀报道会议,但有个条件就是必须等两人回到安全地点后,记者才能将报道发出。考虑到战时两巨头的重要性,可以理解。

然后,在1月24日会议结束的记者会上,罗斯福抛出了“无条件投降”一说。世界人民震惊了-------这是从未有过的,即便是三十年前的一战,也是点到为止签个协议就投降了。

再往前追溯的话,蛮荒时代当然有,那就是胜者屠城负者灭族。最近的,是蒙古西征与十字军东征,中世纪的事。

丘吉尔觉得挺意外。

倒不是说他不同意,实际上,他之前就与下院讨论过这“无条件投降”的事,而且大家一致同意应该如此,只是在“是否包括意大利”的问题上有些争论。

罗斯福说了出来,丘吉尔当即表示赞同。

按罗斯福的说法,是因为天气大好自己天马行空神游物外突然想起了当年格兰特提的“无条件投降”,就顺口提出来了。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1862年格兰特初胜时,确实提了这一点,但1865年南北战争的结束,是协商投降的,罗伯特.李要求士兵“不被追责,允许携带枪支马匹解散”的条件,北军都接受了。

最重要的,是罗斯福早就考虑过这问题,绝非一时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潘兴跟前总统老罗斯福都考虑过这“无条件投降”的事,最后不了了之。结果,二十年后德国卷土重来。

所以在珍珠港事件后不到一个月,1942年1月6日的国情咨文里罗斯福就提出“善恶之间的妥协,从来没有发生过,将来也不会发生。只有全面的胜利,才配得上对宽容、正直、信仰的向往”

参与卡萨布兰卡会议之前的几天,罗斯福参与参联会讨论时,也对马歇尔说过“无条件投降”的事。而之所以会跟马歇尔这么说,也是因为前不久法属北非的战役,即拿下卡萨布兰卡的一战。

盟军阵亡不足500,以军事角度而言,确实可喜可贺,但另一方面,达尔朗有问题:他曾任维希政府二号人物,被视为纳粹的爪牙帮凶,可谓臭名昭著。与这样的人物谈判,让他做法属北非的老大以换取盟军较少的伤亡,被新闻界斥为“与魔鬼做交易”。

罗斯福当然有压力。

于是就有了记者会上的“无条件投降”。

对这样的声明,新闻界当然高兴了,打鸡血一样兴奋,因为没听说过啊,当然是大新闻。但对军方而言,是有苦说不出:这政策似乎跟杀降坑俘差不多,敌军抵抗必然更顽强己方损失必然更惨重,这是可以预见的。

1600年以来英国开战15次,只在1900年前后的布尔战争(即与南非荷兰人的战争)中有过那么一丝“无条件投降”的想法,但随后立即放弃了,因为荷兰人宣称要战至最后一人。

军方的忧虑不是没道理。

但罗斯福的道理似乎更充分。

在记者会上,他同时明确了“无条件投降”的目的:并不是要摧毁轴心国的普通民众,而是要摧毁这些国家中“征服、奴役他国人民的哲学信条”。

罗斯福当然明白,为“无条件投降”这一声明,盟国必将付出更大的努力、更长的时间、更多的生命。但就像他说的“善恶之间没有妥协的余地”,这是不得不付的代价,否则的话,二十年后再来一次?

不论是好莱坞电影还是真实的公开演讲,“为我们的下一代留下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被无数次地提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让我们这一代承受苦难”。

(0)

相关推荐

  • 太平洋战争第六部之猎杀山本五十六(二)

    丘吉尔向罗斯福提议,在和斯大林会晤之前英美两国代表团先碰面,至少要有一个彼此大致同意的看法作为基础.罗斯福在12月3日回电说,同意只有和斯大林会晤才能圆满作出重大战略结论的意见,并提议会议最好在1月1 ...

  • 画家丘吉尔送给罗斯福的画

    两人于二战硝烟中所看到的片刻宁静,这也是丘吉尔在二战期间唯一一幅画作,见证了两位历史人物在卡萨布兰卡决定二战走向的历史性会晤 画家丘吉尔送给罗斯福的画 来源|周到 一幅英国首相丘吉尔1943年画赠美国 ...

  • 太平洋战争第六部之猎杀山本五十六(五)

    阿卡迪亚会议之后,迪尔受命留在华盛顿出任英美参谋长联合委员会英方首席代表,协调两国的军事行动.他和马歇尔一直保持着密切关系.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他和金也建立起很深的个人友谊.这种友谊和谅解已成为双方实现 ...

  • 卡萨布兰卡会议,为什么因罗斯福一句话而出名?“无条件投降”

    二战中著名的"卡萨布兰卡会议"是一场纯粹的军事会议,美国全球战略与英国区域战略之间的矛盾暴露无遗.就此,双方高级将领间的争执和妥协,伴随着整个1943年.相比各国疲于应付战争的19 ...

  • 太平洋战争第六部之猎杀山本五十六(六)

    当天下午17时,总统和首相偕同他们的参谋长签署了双方关于1943年盟军战略轻重缓急次序的文件: 第一,击败德国潜艇仍处于物力损耗上的首位,所以应最先把力量集中于大西洋战场. 第二,必须为苏联提供大量援 ...

  • 卡萨布兰卡事件《绑架丘吉尔》

    丹麦电影 禁映片<狩猎Jagten >韩国电影 大尺度<妓女失踪案>

  • 太平洋海战之46:秋后算账

    这是密切相关的萨沃岛海战的第三节,前文: 太平洋海战之44:致命断剑 太平洋海战之45:无人幸免 -------------- 萨沃岛一战,日舰损失为零,而美军损失三艘.澳军损失一艘重巡洋舰,这都是万 ...

  • 太平洋海战之45:无人幸免

    前面的萨沃岛海战主体是结束了,因为长度关系,中间及之后的一些事情没说.事实上,日军虽然在萨沃岛海战中一舰未沉,但之后的回程中,被击沉一艘重巡. 这一节,说几个幸运与不幸的事件. 之一就是巡逻在萨沃岛北 ...

  • 太平洋海战之44:致命断剑

    中途岛一战,是日本海军史上未有的惨败,在美国这厚重的铁砧面前,日本的钢刀应声而断.但此时美日双方的海军力量大仍然致相当,而日本精炼海军数十年,虽是断刃,依然不可小觑. 1942年8月8日的萨沃岛海战, ...

  • 太平洋海战之42:百战身死

    中途岛之战的同时,联合舰队分兵一支攻击阿留申群岛的荷兰港,最后是占了群岛里面靠西部的两个岛.可占这两岛没什么意思,反倒是送补给的时候,在42年7月5日被美潜艇击沉了两驱逐舰,比较亏. 美军建功的潜艇有 ...

  • 太平洋海战之186:仅此一例

    太平洋海战中美军潜艇被击沉不少,但都是死在驱逐舰.战机这些天敌手里.折损在日军潜艇手上的,只有一例. 这也算是电流行动的损失,塔拉瓦之战中,除了前一节的SS-191渡文号,就是这艘,而且早三天. 先说 ...

  • 太平洋海战之47:永不言弃

    "绝不放弃一人(Leave No One Behind)",哪怕是没有生命的遗体.1993年的索马里,为了营救重围之中的同袍美国人楞是将一次秘密行动打成了一场战役,就是那著名的&l ...

  • 太平洋海战之49:陆航精英

    日军在瓜岛建机场,为的是切断美澳运输线,美军登陆瓜岛,为的当然就是拿下机场保住运输线并威胁拉包尔.这个未建成的机场,是整个瓜岛战役的核心. 1942年8月7日,陆战一师登陆瓜岛.岛上多是建机场的朝鲜劳 ...

  • 太平洋海战之180:大势底定

    11月5日,刚刚进驻拉包尔的日本帝国第二舰队被CV-3萨拉托加与CVL-23普林斯顿号轻航母突袭,七艘重巡洋舰虽然一舰未沉但几乎全部带伤.之后,各舰陆续离开拉包尔退往特鲁克乃至日本本土维修. 对撤退的 ...

  • 太平洋海战之179:遍体鳞伤

    1943年11月5日,美军两航母攻击拉包尔,日舰队遍体鳞伤却一艘未沉.美军不是运气不佳,是故意的. ------------------------------------ 11月1日,盟军登陆布干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