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11 一馆一寺 休整贴膘
对事物的评价
更多是取决于你的心情
——※※※※※※——
引子
01 青海省博物馆
昨晚因为服用抗鼻炎药,10点左右沉沉睡去,今晨一觉醒来,已是西行十几天来睡得最好的一次。大约是因为休息得好,鼻炎也控制住了,心情开朗了很多。出门看看,昨日还认为西宁挺破败的,现在却觉得这个城市很亲和自然,比如街对面这个小店开在一所中学大门旁,名字起得也是实在。
人的心态就是这样,可能你昨天不满意初识的ta,睡一觉起来,今天或许越看越顺眼。当然也可能相反,从相见恨晚到反目成仇。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晨起认知否定综合症”(我发明的),与喝酒、睡觉等人际交流有很大关系。
受伤的队友身体状态依然不好,精神尤其差。大家决定休整一天,或看病,或修车(这几天我们的座驾的也是被虐得不行),或购买补给品。
各有各的工作,我这种没什么用处的队友就落单了。
头一回脱离队伍,当然要找自己喜欢的事儿来做,首先去青海省博物馆。参观博物馆这是我第一次到达某个省会后的首选,其次是美术馆,再次是本市博物馆。博物馆浓缩了这一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也都是政府花大价钱建设的。参观了博物馆,不仅对当地有个整体性的了解,还能从新的角度和更广的视野审视这里。
那位热情的出租司机把我载到新宁广场。
来得太早,我忘记了几乎所有的公立免费博物馆都是晚开门、早关门,就只能在门口傻站了一个多小时。广场上有好几群跳清晨广场舞的,西宁高海拔,紫外线强,跳舞还要戴帽子围巾,大妈们也不易。
如果从中心广场及周边来观察城市,西宁或许是我见到最差的省会,比起沿海城市,起码落后了十年,广场另一侧的科技馆掉了一个字也没人管,谁有胆量走进去学习科学?
新宁广场与科技馆
青海省博物馆还是挺气派的,但进门前给我的第一印象却不太好,请看看这门票的背面,一座公立省级博物馆这么打广告,要么是经费欠缺,要么是底线稍低。
博物馆建立于2001,虽然外表挺壮观但里面并不大,只有两个展厅,一个是各个省博都有的通史展,另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总体而言,规模和档次比较一般。或许是因为地处西北,也不是旅游热点城市,博物馆很冷清,九点钟开门,包括我在内才来了三个参观者。我逗留了三个小时离开,遇到的来访者加起来不到两百,今天还是周末呢。
人少了挺好,我最喜欢这种环境。此时此地,仿佛全都是为你设计的,一大群工作人员在为你服务,一个省最精美最有文化和历史的宝贝都环绕着你,是不是很有感觉?
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真没什么意思的青海湖就能人涌如潮,每天几十万人围着一大缸咸水晒太阳开心得要死,而这里却是门可罗雀?若说是大多数老百姓不关注文化,为什么广州博物馆门外就能排出几百米长队,而青海、新疆博物馆却是观者寥寥?
为什么要看博物馆?这个问题不好解释。换个角度,假设你是个普通游客,只想看看热闹,买点东西,去趟博物馆也很值得。
譬如藏刀,很多游客都买来做纪念品。请问:那么藏刀是干什么用的?什么是真正的藏刀,什么是专卖给游客的假货?
藏刀是个统称,有很多形式,功能自有侧重。长藏刀是典型的武器、工具,游客买的多是短藏刀,也就是匕首。然而几寸的短刀,没太大的防身意义,为什么藏人都要佩戴?旅游区卖的短藏刀好像只有装饰作用。一个基本常识,没有什么服饰、工具仅仅是为了装饰,一定有其特定的实用、宗教等功能。
我早就猜测,这种刀是用来吃肉,吃牦牛干如果不用刀子而是用牙齿撕,没几天你嘴里就秃了。旅游区里卖的那种华丽沉重的货色,显然不是用来切割肉的,更像是用来自残的。
在青海省博物馆,我终于见到实用型短藏刀的模样,是一把细柄长刃与一双筷子合在一个刀鞘里面。可以理解为,这是西式餐刀与中式筷子的餐具结合体。是不是很有趣?
短藏刀,其实就是一种随身携带的餐具,不是用来防身的,若想防身,还要带长刀。
贵族随身携带短藏刀,装饰意义更大。藏刀有独特的装饰风格,比如下图几种,真是漂亮,这种风格的藏刀,在任何卖旅游纪念品的地方都见不到。
再比如唐卡,我想懂得的人并不多,当然包括我在内。如何去了解这种独特的藏传佛教艺术瑰宝?最佳的入门课程也应当从博物馆开始,这里的藏品最精美,有专业的分类与介绍。在青海省博物馆,我第一次见到贴纸型唐卡,层层叠叠,很是有趣,就如艺术类专业《平面与立体造型》的课程作业。我想,更好唐卡一定在西藏博物馆。
时间不长,就将青海省博物馆转完了。博物馆的整体档次不高,但依然有造访的价值。
在这里,终于遇到了顺畅的WiFi,是离开成都后的第一次。我之前有预感,带了笔记本电脑。于是要瓶饮料,安安静静坐两个小时,更新系统,整理照片,写点东西。
出来十天,难得有个闲散的时光。只是,博物馆工作人员聊天、打电话的声音太大,穿透力很强的女声接连不断地在空旷的大厅里回荡撞击,吵得我脑袋嗡嗡作响。
大约是参观者太少的缘故,青博不提供饮食服务。到了中午只有离开。
说明:青海省博物馆档次一般,但江西连比较资格都没有。前些年带着艺术类的学生在南昌实习,想让孩子们长长见识,却发现没有省级博物馆与美术馆,更不用说什么音乐厅之类。江西省的文化建设水平,相当于中国的塔克拉玛干。
中午离开博物馆,打车回住处,不成想遇到国际自行车赛封路,无奈只能步行一个小时回宾馆。在一个被严密把守的路口,遇到竞赛车队飞驰而过。没想到,一场国际自行车赛的参赛人数居然比服务车队的数量还少,早知道这样,已经被晒得这么黑的我也可以来扮演一个来自加纳的选手,给比赛增加点人气。
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
看来咱们这两个省真是一类的,去年下半年九江也搞了个什么环什么的国际自行车赛,影响力有多大可想而知。我只记得封路,出去吃个晚饭都麻烦得要死。
都是穷折腾。
02 塔尔寺
下午,拉着相公一起去塔尔寺。
塔尔寺是与青海湖并列的青海省内两个5A级景区,位于湟中县,距离西宁市中心大约30公里。
塔尔寺正门
该寺为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我们前面去的拉卜楞寺是另一个),也是青海等级最高的寺院。据导游说西藏有百余名活佛,塔尔寺占16个,数量最多,简直可以压倒布达拉宫,起码也算个小拉萨吧。
这种说法太离谱了,以布达拉宫和拉萨的地位,岂是一个小小的湟中县可以比拟的?而且西藏可不止百名活佛,有1700多个。塔尔寺内活佛比较多,但是在安多(青海、甘肃的西藏),活佛最多的是我前天去的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等级最高的藏传佛教寺院,导师的级别怎么会低?
大多数景区的导游都是在背解说词,这些解说词一半有价值,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即便再能查阅资料,也没法穷极景区内的细节,细节又很有趣。另外一半多是瞎编,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你的智商,从而产生盲目的敬仰,觉得票价很值,甚至乖乖地掏钱买东西。至于哪一半有价值哪一半是瞎编,就要靠你自己鉴别了。
我很少找导游,除非是时间太紧来不及从容游览。自己在景区内去探索发现,本就是个很有趣的事儿。其实那些导游嘴里有趣的细节也真没那么重要,历史,真的没有多少细节能够保留,那些活灵活现的东西多是以讹传讹,《史记》里那么精彩的故事,你都会当真么?
听导游的解说,也可以鉴别这个景区的游览价值。有底气的景区,导游比较专业,解说词也相对得体。有些景区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导游吹起来全是神乎其神,一会吕洞宾一会王母娘娘,你要是满脑子塞进这种东西,真会变弱智。塔尔寺的导游可真不咋地,我估计,即使是五星级,塔尔寺很可能在六大寺院中排位最低。
也不奇怪,游客来了西宁,首当其冲去的是那个咸水坑,其次也就只有这个庙了。也别怪导游,垃圾的是咱们这些游客,导游必须迎合,让那些怕高反不敢进藏的人相信自己来的就是西藏最伟大的寺庙。
说说塔尔寺的由来。塔尔寺能达到如此地位,因为它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据说此地当年除有一塔外,本是荒凉一片,宗喀巴的母亲身怀六甲,走到野外临产,只能靠着这座白塔生下了他。后人为了纪念黄教创始人,建立了此寺,因先塔后寺,故名“塔尔寺”。
重发说明:到了塔尔寺,我开始逐渐明晰了藏传佛教的历史。由于某些可以理解的原因,重发部分删除了很多宗教介绍与评价,就这样吧。
塔尔寺也确实有些货色。不少殿堂很有些年代,有些难以见到的工艺技术,比如堆绣的唐卡,相当精美,据说其技术现已失传。寺内最有名的大金瓦殿,已经不能用金碧辉煌来形容了,内部那座传说中的神塔,全包金,镶嵌着无数硕大的宝石,任何人见了都会倒吸一口凉气。导游说这个塔值4个亿,不知道怎么算出来的。只是呢……太新了,即使是黄金,过于闪闪发亮也就丢失了历史感。塔尔寺给人的感受就是新旧杂陈,老东西,特实在,新东西,有点假。
堆绣唐卡
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在塔尔寺流连太久。这里游人太多,导游的声音此起彼伏,在这么噪杂的地方,就算是设了四大经院(显宗、密宗、时轮、医明),能静修么?
03 吃在西宁
今天谈谈吃。原本不想在游记里面发吃的,因为发出游记的时候都是半夜,深夜发吃是反人类行为。但饮食也是一个地方风土人情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尝试本地食品更是旅游的乐趣。
到西宁的第二天早上,找个本地特色小店。来碗羊杂碎汤,配个馍,大量的胡椒粉刺激着口腔,真是舒服。后来介绍给队友,即使是南方人的华哥和相公都是赞不绝口。
午饭,又找一家回民小店,来碗酿皮,与西安凉皮是一类的,再配碗羊杂碎,也很棒。坐在一旁的西宁人告诉我,这里的酿皮才是最正宗的,比西安的好,作为西安女婿,我迅速点头表示同意。
单从饮食体会的角度,一个人找家本地小馆子吃饭最好不过,不但口味正宗,而且你可以与身边当地人聊天,没顾客还可以找老板娘闲扯。作为一个外地人,只要夸这里东西好吃,大家都会喜欢你。
晚饭,品尝了西宁的黄焖羊肉。羊肉很不错,里面的土豆和土豆粉更棒,配上一碗炒面片儿,再丢一头大蒜进去……这几天好像掉到羊窝里了。
路过药店称一下,居然比出发前重了几斤。回到宾馆钻到卫生间,镜子里有张又红又胖的脸。
修订版后记
原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