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法中名画三十讲 - 第八讲
丢勒|Albrecht Dürer
1471年5月21日-1528年4月6日(56岁)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小程序再退回至本页面
一边听课一边欣赏画作吧
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张法中,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十幅世界名画第八讲:丢勒和他的《亚当与夏娃》。
当我们谈论艺术时,总会先想到法国,意大利,相比之下德国的画家或者雕塑家能够享誉世界的非常少。一提到德国,我们会先想到发达的工业,奔驰宝马,而后是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德国都是发起国也都是战败国。再之后应该是德国的哲学和音乐,黑格尔,尼采,巴赫,贝多芬。这么想来,同样是欧洲强国,德国这个国家似乎在艺术上对世界没什么贡献。
事情真是这样吗?今天我就要跟大家聊聊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丢勒以及他对于欧洲艺术的影响。
纽伦堡丢勒故居
丢勒1471年出生在德国的纽伦堡,而纽伦堡在当时的欧洲大陆是一座很繁荣的城市。在俄罗斯没有欧洲化之前,纽伦堡是欧洲大陆的地理中心。在这座繁荣的城市里,有几个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手工制造业,印刷出版业,还有一个是香肠。三大特色,丢勒一个人就占了俩,当然也有可能占了仨。他的父亲是位非常成功的金匠,他们家祖传就是干这个的,丢勒这个姓就是“造门人”的意思。而他的教父是当时纽伦堡最大的出版商,第三个就是他也很有可能爱吃纽伦堡香肠。
从小,丢勒就跟随父亲学习绘图,这是做手工艺的基础。当时家里有十几个孩子,其中有三个在这方面展示出了天赋。除了丢勒,还有他的大哥汉斯和一个弟弟恩德雷斯。丢勒有一幅著名的素描叫《祈祷的手》,就跟他的哥哥汉斯有关。相传丢勒小的时候,和他哥哥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但是因为家里穷,只能供一个人去画画,所以汉斯就牺牲了自己。多年以后丢勒成名了,回到家看到哥哥的那双手因为干重活已经严重变形,再也拿不了画笔了。丢勒十分悲伤,于是就画下了这张感人至深的素描。
《祈祷的手》, 1508年
故事虽然很好听,但实际上没这码事。首先是丢勒的家庭没那么穷,其次汉斯后来也当了画家,只是没有丢勒有名而已。这双手实际上是丢勒为一幅祭坛画所做的素描练习,丢勒本人很虔诚,这双祈祷的手画得很完美,所以会经常出现在丢勒的画作选集里。
十三岁时,丢勒画了一幅自画像,这张画我大概是在20岁左右看到的,看到之后立刻心灰意冷,都想放弃画画了。十三岁,在当时没有什么名师指导,也没有大量画册可看的情况下,光凭自己的热爱和眼睛,就能画出这么准确和生动的素描,简直太不可思议了。画中衣服的线条是如此肯定,毫不犹豫,这怎么可能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画的呢?可画上的签名日期,小孩的长相都在这摆着呢,你又不能不信。所以从那一刻起,我就彻底服了丢勒,之后很长时间都一直临摹他的画,对我个人的成长帮助非常大。
不过,那时候我还没有什么历史和美术史的知识,只知道这张画画得好,并不知道背后还有什么其他意义。后来我知道了,这大概是最早的自画像之一。9年之后,丢勒又画了一幅油画自画像。后被证实,这是最早的油画自画像。也就是说,丢勒一定是最早画自画像的人。
丢勒13岁时的自画像,1484年
为何之前的人没有画自画像的习惯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文艺复兴之前人不值得歌颂,是文艺复兴给了人自信,但这种自信真正演化到可以认认真真对着自己画画,那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达芬奇也是上了岁数之后才开始画自画像的,而且他没有油画自画像,他那张油画肖像是学生为他画的。对于当时的画家来说:素描是练习,油画才是严肃创作,要耗费大量时间,还不能卖。当时谁会把一个画家挂在自己家里呢?而且画自画像还会招来攻击,因为当时的人一定接受不了这种“自恋”,或许还会被扣上一个严重的宗教罪名。所以,丢勒画自画像是一个相当有勇气的事情。“尤其”是在德国,因为德语地区整体的思想开放程度要远低于意大利地区。
知道了这些历史情况,再看丢勒,才知道他的超前。眼中有了自己,这是人类文明向前迈了一大步。后来有一些画自画像成狂的画家,比如伦勃朗,库尔贝,梵高,都可以说是丢勒的子孙。
我们来看两张丢勒的自画像。
第一个就是我刚才提到的那张,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张油画自画像。
丢勒最早的油画自画像,1493年
这张画画于1493年,当时丢勒21岁,是他送给自己未婚妻的。画中的丢勒长相俊美,穿着时髦,充满青春气息的脸上,挂着成熟和自信。他手里拿着蓟草,一种象征男性忠诚的植物,头上戴着一个有穗的红帽子,显得个性十足。在画的顶端,丢勒写道:“我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的”。这句话的意思既表明了他的虔诚,也表明了他对未婚妻的认可。但实际上,结婚后他们的关系非常差,丢勒多次跟别人抱怨他妻子是个泼妇。
我们看这张画里丢勒的眼睛,他紧紧地盯着我们。当然实际情况他是在盯着镜子中的自己,好像是在向自己发问,又像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是丢勒身上真正闪光的品质,也是属于德意志的品质:思辨,内省。过去的歌德,贝多芬,尼采,现代的博伊斯,基弗,巴塞利兹,都和丢勒一样,他们身上拥有同一类品质。而这个品质反映到作品上,往往是沉重而精密的。
我们再看第二张自画像。
丢勒28岁画像,1500年
这张画画于1500年,丢勒当时28岁。相比21岁的稚嫩,将近而立之年的他看起来更加平和,稳重。他放弃了四分之三式的谦逊构图,改用完全的正面,历史上人们只有画耶稣的时候才会这么做。这不是巧合,他的头发胡须,胸前的手势都暗合了过去的耶稣像。丢勒这是极度自负要把自己和神相比吗?当然不是,我们看这张画上也写了一排字:“我,阿尔布莱希特,丢勒,28岁的时候用颜料创造了我自己。
注意他的措辞,没有说我画了我自己,而是说我创造了我自己。我们再回头看一下这张画:皮肤的质感,头发胡须的质感,衣服毛领的质感,每个地方画得都非常精致,简直可以以假乱真,说这是一张照片,我觉得也一定有人信。我们现代人可是被高清照片和众多写实油画洗礼过的,当时的人呢?当他们看到这张画时,一定会误以为这是真人。也就是说,丢勒在平面画布上创造了一种真实,其程度前无古人。他在这一刻感觉到作为一个画家有多么神圣,和上帝一样拥有无中生有的能力。所以,他用的是创造这个词,而不是画。在他心目中,艺术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手工业,而原本只属于上帝的词汇,现在同样属于艺术家。
丢勒在同时代的艺术家里与众不同,他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并且把艺术放到很高的地位。但这并不是丢勒的全部,他的另外一个重要贡献是版画。一般我们到美术学院去问,纯艺术类都有哪些,得到的回答都是:国油版雕老四项,版画就是其中之一。
版画从种类上分为木版,铜版,石板,丝网版。字面意思,以什么为介质就叫什么版。从形式上版画又分为凹版,凸版和平版,这是指阴刻还是阳刻,或者是靠油水分离来印刷。最早出现的是木版,随后是铜版,丢勒就非常擅长这两种版画。
书籍印刷
十三世纪的时候,随着东西方的交流,中国印刷术传到了西方。一开始出现的是雕版印刷,印书很难,也就印扑克牌什么的这些图形比较固定的东西。但15世纪,就在丢勒出生前不久,有一个叫古腾堡的德国人学会了活字印刷。西方长期以来都说活字印刷是他发明的,直到近些年才承认古腾堡一定学习了中国的技术。有了活字印刷,书籍就开始多了起来。书籍多了,为书籍印刻插图,也就成了一个固定项目。这时候,画插图的一般都是普通匠人,画风很淳朴,但也比较粗劣。丢勒的出现,直接颠覆了这个行业。
丢勒的教父是纽伦堡最大的出版商,所以在丢勒很年轻的时候,他就有机会为书籍画插图了。因为他的插图水平明显高于普通画家,所以在20多岁时,他的名声就随着书籍传遍了欧洲。当他到访意大利时,很多人都惊讶于他的年龄,没人想到书上那些精致的插画居然出自这个年轻人。
版画《亚当与夏娃》1504年
在意大利,丢勒感受到了文艺复兴的活力,从此痴迷上了透视,比例,结构这些美学知识。回到纽伦堡,丢勒的作品开始加入文艺复兴风格,尤其是对人体比例的研究,除了达芬奇,他应该是全欧洲最深入的人了。1504年,他画了一幅版画《亚当与夏娃》,在这张画里,他不但保持了德国哥特式的神秘传统,更展露出他对人体的深刻研究。
我们先解释哥特的这部分。首先是亚当与夏娃的表情非常庄重,通过凡艾克和博斯,我们知道这是属于北方的特点。其次是两人虽然赤身裸体,但都用树叶巧妙遮住了私处,这是表明虽然裸体但不色情。最后是画面中复杂的隐喻。比如亚当右手握着的树枝,是生命之树的树枝,上面站着一只鹦鹉是智慧的象征。正在把果子交给夏娃的蛇象征着邪恶,他盘踞在善恶之树上,这棵树上结满了果实。陆地上的生物也很丰富,牛和羊代表着嗜睡和忧郁,兔子代表繁殖,猫和老鼠则代表着引诱和危险。
丢勒1514年创作的版画《忧郁(一)》
以大量的符号和隐喻著称
中世纪的人们很喜欢这种谜语式的隐喻,那是一个歌谣的时代,就像我们的《诗经》,越抽象就越能发挥想象力。所以我们看那时候的画,或者雕塑的形状往往都是不准确的,但越不准,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就越浓。当什么都准了,都清晰了,物质感过于真实的时候,我们的联想也就随之减弱。一利一弊,就看你如何选择。我喜欢丢勒就是因为他的画上把这两者尽可能地综合到了一起,在引进文艺复兴新风格的时候,又没丢失民族自身的特点,所以才有了非同寻常的气质。
接下来我们看这张画里属于文艺复兴的部分。首先,这是意大利以北的欧洲第一次出现人体画。就算是今天,文明程度已经这么高了,接受不了人体画的还大有人在。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当时的德国,人们看到这幅画的反应。为什么在意大利就可以,在德国就不行呢?原因很简单,波提切利画了《维纳斯的诞生》,那是给美迪奇家族的贵族欣赏的,老百姓根本看不到。那些老百姓可以看到的人体画最后是什么下场?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画了一幅《最后的审判》,本来画的都是人体,但在他死后这张画被重新修改了一遍,给所有裸体都穿上了衣服。
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1534年-1541年
丢勒的版画,受众虽然不是最底层的老百姓,但毕竟比美蒂奇圈子里的人要广泛,他们怎么能这么容易就接受呢?丢勒画它,是为了自己的审美理想,但必须得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才行,这种为了理想的牺牲精神,不也正是文艺复兴的体现吗?接下来我们看更实际的。亚当的身体结构,显然是研究过解剖学的人才能画出来的,肌肉骨骼都非常准确。再看他身体的比例关系,并不是很写实,而是倾向于完美的理想形状。
达芬奇也迷恋完美的比例,他根据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书,画出了《维特鲁威人》。丢勒也是维特鲁威的忠实粉丝,对于比例,同样有执着的追求。实际上,它意味着画家在画作画时,渴望的不仅仅是再现真实,更要寻找美。
画完了这张版画,丢勒再一次前往意大利。这一次他在意大利见到了很多伟大的画家,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等。这些人对丢勒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从意大利回来,丢勒又一次画了《亚当与夏娃》,这次不是版画,而是更能表现他愿望的油画。
历史上的《亚当与夏娃》有很多,但这一幅绝对是最特殊的。因为他丝毫都没有表现宗教中提到的那些罪恶和恐惧,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年轻健美的身体,和两个沉浸于爱情当中轻盈的灵魂。
这次的《亚当与夏娃》不再是一幅画,而是被拆成两幅,每个人都有更独立的地位,同时又能隔框相望,这是丢勒的一种独创,他认为放到一幅画上会削弱每个单体的力量。后来不少德国的画家都传承了这点。画面上,丢勒放弃了过多的隐喻,改用大面积黑色的背景来衬托这两个单纯的裸体。亚当和夏娃的身体比板画上变得更修长了,美感也更加和谐。和版画比起来,亚当的肌肉更平缓了,看起来健康而富有弹性。夏娃也是,身体变得更圆润,饱满中带着健康。这次他们不再面无表情,而是都带着笑意,亚当张着嘴,好像在唱歌,夏娃轻抬着眉,眼神中充满了向往。
仔细看夏娃,我们还是会感觉她的身体异样,尤其是肩膀过斜,头又太小。正常人是长不出这样的比例的。但并非不丢勒没画对,这是他希望表达出来的形状,这是他对美的最终诠释。
从丢勒在自画像上写下创造的那一刻,他就意识到了,画家不仅仅是把自然搬运到画面上。虽然他很擅长这件事,他画过一片草丛,写实程度连今天的画家大都望尘莫及。创造对于他来说,是创造美,是创造一种可以超越现实的真实。五百年前,一个画家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足够名垂青史了。
说完了丢勒的画,我们要说最后一个问题。还记得上一期聊到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想找一位顶级大师吗?为什么他没有选择本土的丢勒,而是去找了意大利的提香呢?有可能是国外的月亮更圆,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信仰。
1520年,丢勒参观安特卫普
by 亨德里克·莱伊斯(Hendrik Leys)
1512年,神圣罗马帝国的上一任皇帝正式聘请丢勒为宫廷画家,但在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著名的《95条纲领》,新教革命正式开始。丢勒是马丁路德的支持者,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而且,他们还都用通俗易懂德文来出版书籍。除了马丁路德,还有进步思想家伊拉斯谟,也是丢勒的朋友。虽然丢勒自己是天主教徒,但他意识到时代需要进步和变革。所以在马丁路德出版白话文圣经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为这版圣经来画插图。1519年,查理五世当上了新一任的神圣罗马皇帝,他积极反对宗教改革。丢勒虽然还在拿着帝国的工资,却因为宗教立场受到了皇帝的冷落。晚年的丢勒,已经不再画大型油画,他开始周游列国,把文艺复兴的艺术带到了更北的地区,还出版了两套关于几何和人体结构的书籍,这些书籍也大大加快了德语地区艺术。
《量度四书》的封面
2003年,德国国家电视台评选出了100位最伟大的德国人,360万人投票,丢勒名列其中。
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