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任、督、冲脉”病证与治 —— 奇经八脉辨证论治系统(上)
导读:奇经八脉独立于正经之外,却又与正经、脏腑有千丝万缕联系。那么对于奇经八脉,该如何辨其证,治其病?今天先来一起学习任、督、冲一源三岐的三条奇经的辨证论治。
奇经八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说来,经凡十二,手三阳、三阴,足三阳、三阴;络凡十五,十二经各有别络,而脾又有大络,合任、督二络共为十五。
经与络相合,共为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
其中阳脉营于五脏,阴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贯输,内温脏腑,外濡腠理。
而奇经八脉,则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没有表里与它配偶,所以称之为奇。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曾说:“正经犹沟渠,奇经犹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把它比喻为“天雨降下,沟渠溢,流湖泽”。
而人之有病,或染六淫,或感七情,而皮肤肌肉、经络、脏腑感受其邪,即发为病。
所以,疾病的病变所在,则在于皮肤肌肉、经络、腑脏之间,正因如此,故常见由于“沟渠溢,流湖泽”累及奇经的病变。
晋·王叔和《脉经》有奇经八脉的病脉证记述,如对督脉论云,“寸尺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脊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脉来中央浮,直上下动者,督脉也,动苦腰脊膝寒。”
论两维脉云,“寸口脉从少阳斜至太阳是阳维也,动苦肌肉痹痒,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癫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
“寸口脉从少阳斜至厥阴,是阴维脉也,动苦癫痫,僵仆羊鸣,又苦僵仆失音,肌肉痹痒,应时自发,汗出恶风,身洗洗然也。”
《诸病源候论》中“妇人月水不调,由劳伤气血致体虚受风冷,风冷之气容于胞内,伤冲脉任脉……故月水乍多乍少为不调也”。漏胞下血,“冲任气虚,则胞内泄漏,不能制其经血”。
妇女经、带、胎、产,皆为“冲任之所统”。“月经不调为冲任受伤,月水不通,为冲任受寒,漏下乃冲任虚损”。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一奇经八脉门,分条缕析论述了奇经八脉的证治方药。
严西亭等《得配本草》奇经考列入奇经药品43味。
其中入冲脉的有龟板、丹参等;入督脉的有附子、肉桂、细辛、鹿茸、藁本、黄芪等;入带脉的有当归、白芍、续断、龙骨、艾叶等;入阳维药有桂枝等;入跷脉药有肉桂、龙骨等。
并曰:“泽兰调病伤,入八脉。茴香、马鞭草、秋葵子等入奇经。以上论述对奇经八脉诸病的证治、方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01
冲脉病证与治疗
冲为十二经脉之海,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的冲要。与任脉主身前之阴。
由于冲为十二经之海,而下为血海,又与督脉为十二经的道路,同时它又与任脉、阳明会于气街,因此古人有不分冲任督,总名太冲之说。
所谓“太冲',是指人身精气的上升而说的,不单指血海而言。
因为冲任督三脉,虽是同起下极,毕竟三脉分行,故冲独主血海,以它为先天精气之所主,能上灌诸阳,下渗诸阴,以至足踏,而其治皆在血海。
若阴阳和精气足,则阳和之精,升运于一身而表现为无病;稍有不调,则僭逆而为病。
《内经》曾说:“冲脉为病,气逆而里急。”这里所谓气逆,沈金鳌谓有寒逆和火逆两证。
寒逆:为阳不足。其症见胸中寒,少腹痛,中满暴胀,遗溺,胁肋烦满,女子绝孕。
治宜温中祛寒,用理中汤去白术,加附子、肉桂。
火逆:为阴不足。其症见咳唾,燥热上抢心,眩仆,四肢如火,恍惚痴狂。
治宜滋阴泻火,用加味补阴丸(黄柏、知母、牛膝、杜仲、巴戟、熟地、山萸、苁蓉、茯苓、杞子、远志、山药、鹿茸、龟板)。
这类寒、火上逆的病证,皆属于冲脉为病。
张仲景有动气在上下左右,俱不可发汗与下者。凡以冲气上逆,则阴精虚,阴精虚则阳气竭,所以不可汗下。若误汗下,引动冲气,犯及五脏则成五脏的变证。
如冲气犯肺,则咽燥,鼻干,血,苦烦;冲气犯肝,则头眩、筋惕;冲气犯心,则心悸;冲气犯肾,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
总之,冲气实起于少阴,发于厥阴,若三阴之开合失职,则本原之真水真火两虚,而为病甚多。
如冲气上逆,则咳、喘、哮、吐、哕、心悸怔忡、眩晕、脑转等症属之,若阳络伤而冲气上逆者,则见衄血、吐血、咳血、唾血,气逆宜重以镇之,药如沉香、磁石之类。
另外,“冲为五脏六腑之海,脏腑之血,皆归冲脉”。
冲脉精气虚微,不能固摄,阴络损伤,则从血下溢,而为崩漏、便血、溺血,因此血从下溢,久延难愈,穷必及冲。治宜调理肝肾以固冲,尤以崩漏之治,更为重要。
药如牡蛎、龟板、阿胶、枸杞育阴潜阳、镇静之品。方如三甲复脉汤、四乌贼骨一芦茹丸等。
02
任脉病证与治疗
《脉经》以“任为阴脉之海”,起于中极之下的会阴,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与冲脉主身前之阴。古人认为任者,妊也,是人生养之本。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
任脉之所以能通者,在于发育渐至成熟而天癸之至。
人身之有天癸,乃天之元气,降而为精气以充于地,以致真阴的生成,渐及于充,然后地气通;太冲之脉因而始旺,月事以时下,而易于有子。若无子者,必是其任脉虚,以致冲衰血竭,地气不通的缘故。
所以,妇人之疾,除经带之外,全属冲任,特别是胎妊期间之病,与任脉的关系尤为密切。
如任脉不固,则胎动不安,任脉失调,夹冲气上冲,则为妊娠呕吐、子痫、眩晕等。
由于“冲任之脉,附丽于肝肾”,故胎动不安者,治以滋肝益肾,药如菟丝子、桑寄生、杜仲、续断之类,即可固任脉以安胎;
再者,“冲任之脉,隶属阳明”,故妊娠呕吐眩晕,治以和胃缓冲,药如橘皮、竹茹、砂仁、白术、厚朴之类,亦可止呕平晕。
此外,任脉固然是起于真阴,而阴无阳不生,犹地之统于天,而地气之上通,必由天气之下降,两者相济而后能通;不然,穷阴冱寒,必致成为痞闭、气结之症。如男子的内结七疝,女子的癥瘕等。
如穷阴冱寒,气滞阻于任脉,则见少腹绕脐下;引横骨,及阴中切痛,或气上冲,脐腹大痛,治宜利气止痛,用一捏金散(延胡索、川楝子、全蝎、茴香);
若妇人癥聚,脐腹胀痛,治宜和气散结,用木香顺气散(木香、香附、槟榔、青皮、陈皮、厚朴、苍术、枳壳、砂仁、炙草),或和气汤(木香、紫苏、槟榔、陈皮、半夏、香附、青皮、甘草、乳香、没药)。
总之,任主诸阴之所聚而主胎妊,诸阴赖阳以煦之,阴始能化,故治任脉之病,以行阳理气为重点,然阳气又赖阴血以濡之,故治任又须配以养血,如当归、芍药,丹参之类,亦常配入理气诸方之中。
03
督脉病证与治疗
督乃阳脉之海,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以总督诸阳经脉,其别又与厥阴之脉同会于巅顶,而主身后之阳。
督脉与冲任同出于一源,督起胞中,从少阴之后,行太阳夹脊的中道上巅顶,以总督诸阳。
任脉起于中极之下胞中,由前阴地道而上行阳明之表,上与督脉会合,以统宗诸阴经。
冲脉亦起胞中,走于中央,循血海,腾精气而上,上行伏脐,积于胸中,为宗气以司呼吸,会于咽喉。
这三脉同起胞中,一源三歧,故古人统三者而总称之为太冲。且三者之气,与阳明胃气同驻中州,亦与营气同行于十二经,所以督与冲任之气,亦能贯于一身。
由于督脉起于会阴,循脊上项散头,故其为病,实则脊强而厥,虚则头重。
脊强而厥,角弓反张,见于大人癫病,小儿风痫者,治宜芳香透窍,用苏合香丸合全蝎、蜈蚣,以舒筋镇痉;头重源于气虚者,治宜益气醒脑,用川芎茶调散,或益气聪明汤。
滑伯仁说:“任督三脉,一原而二歧。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见阴阳之不离,合之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而人身气血,往来循环,旦暮不停,系于督任二脉。
古人认为,“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所谓“鹿运尾闾,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春”。近代气功疗法,调鼻息,意守丹田,通调任督,可收却病健身之效。
弘扬中医·传承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