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读史札记‖灭魏破代——井陉战场古今谈①
读史札记‖恩怨乱如麻——井陉战场古今谈②
读史札记‖“绞杀战”?——井陉战场古今谈③
读史札记‖拔营夺寨——井陉战场古今谈④
读史札记‖陷之死地而后生——井陉战场古今谈⑤
读史札记‖神秘李左车——井陉战场古今谈⑥
读史札记‖兔死狗烹——井陉战场古今谈⑦
读史札记‖乌龙铺阻击战——井陉战场古今谈⑧
读史札记‖淮海战役中的两次“背水作战”——井陉战场古今谈⑨
10.刘伯承:七亘村伏击战
在距离“战神”韩信破赵2000多年后,另一个“军神”又在这里创造了一个新的“反常用兵”的神话。那就是刘伯承元帅指挥的“七亘村伏击战”,这次规模不大的战斗,却诞生了军事史上难以复制的经典战例和新的战术——重叠待伏。“待伏”,是伏击战的一种。伏击战是典型的近距离作战,有诱伏伏击战和待伏伏击战两种方式。在抗日战争中,中日两军战力、装备对比悬殊,利用地形掩护,相对集中兵力,突然发起近距离作战,很大程度可以借以抵消日军火力优势,把控作战主动。对于装备更差的八路军来说,伏击战更是战术性出击的主要选择。太原会战期间,日军由华北经雁门关、平型关、娘子关进犯山西,在雁门关、平型关等地,都遭到八路军各部凭借山地有利地形的主动出击,损失惨重。七亘村伏击战,便是这系列伏击战中,反常用兵的经典战例。
【抗战时期的刘伯承】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石家庄后速占领了井陉、正丰煤矿,并沿正太铁路西犯,准备攻取太原,掠夺山西的煤炭资源。八路军129师在师长刘伯承率领下,挥戈东征。(微信公众号:潜真堂)当时,中日两国军队装备相差悬殊,而“土八路”的装备更是简陋到“寒酸”的程度。当时,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对129师此举颇感惊诧和内疚。他与刘伯承通话说:国民党正规军装备好,熟悉阵地战术,尚不能阻遏日军侵晋,且竞相后退。八路军兵微械弱,缺医短粮,施行的游击战能跟日军相匹敌乎?盼将军谨慎行事……刘伯承回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反击日寇侵略,甘捐血肉之躯!”10月18日,刘伯承亲率129师师部和第386旅,抵至山西平定附近。21日,771团驻地七亘村被日军偷袭,后顺利突围脱险,根据771团提供的情报,确定这是一个日军加强大队。25日,129师师长刘伯承得知日军劲旅第20师团的迂回部队在向平定县城开进,其中有辎重部队约1000余人,正在距离七亘村10公里的测鱼镇宿营。刘伯承判断,日军为了切实控制正太路南的平行大道,必然加紧从井陉至平定的小路运兵运粮,而七亘村是测鱼镇通往平定的咽喉要道,日军明天一定会经过七亘村,向前方运送军需物资。
【1940年初,刘伯承(右三)、聂荣臻(左二)等人在河北涉县。】
当时,八路军实力不足以与日军正面抗衡,因此化整为零向东潜进,刘伯承的手里仅有有限的战术部队。资料显示,除却129师师部和第386旅旅部的警卫、通讯人员具有战斗力外,如遇突发战机,能够及时调动的作战部队大致5个野战营左右。就当时八路军第129师一个野战团的装备、后勤、战术水平等因素综合战力而言,大致和日军两个野战中队相当。如果加上日军九二步炮,甚至战机、重炮,装备简陋的八路军主力团自然无法与日军主力正面对垒。第129师的主力野战团,兵不过千余人,枪不过数百支,主要火力也仅有寥寥无几的重机枪和60口径迫击炮。因此,要打赢,就必须巧妙利用地形地物,“依山布阵,恃险设伏”,出奇制胜。彼时,刘伯承命令386旅旅长陈赓调集部队在七亘村路南的土坎上设伏。陈赓随即命令386旅772团副团长王近山率第3营及特务连1个排,连夜进入七亘村设伏。这个王近山,绰号“王疯子”,作战勇猛,是一位个性鲜明,具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也是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主要原型人物之一。他的故事,这里不多说。
【右为王近山,左应为聂荣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