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修集‖098. 修行道上“指路人”

潜修集‖098. 修行道上“指路人”

修身先修德,

得到圣贤书。

山上看樵夫,

高处插香愿。

这是张玉仙老师给一位道友的灵应诗,道友问的是修行缘分,请问解释一下。不敢说解释,说说自己的理解。

修身先修德

修身要从修德入手。

修身也就是修道,道并不局限于道教、道家,儒家的心、理,佛家的法身、本体都是道的“别名”。德也是道的表现,道是体,德是用。修德就是修道,修道就要修德。道不可闻不可见,所以入手“修德”就是修道、修身最好的捷径。修道不是技术,不是机巧,就是踏踏实实地修德,修德就是最高的技术。

一般说修身,从性命双修的角度讲,更侧重于修命,健康长寿,这似乎更侧重于技术,但实际上,修德能改命。“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得到圣贤书

修身、修德都要读圣贤书。吕纯阳祖师说:“由来富贵原是梦,未有神仙不读书。”读书,要读圣贤之书,因为只有圣贤之书,才蕴含着修身、修德的道理。

圣贤之书,包括三教的经典,比如《论语》、《周易》、《中庸》、《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冲虚经》(列子)、《周易参同契》、《悟真篇》、《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等,这些都是古代圣人的经典,真实不虚。同时,也要阅读今人的经典著作,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句话放在这里有两重意思:一是你“要读”这些圣贤之书,不能犯懒,不读书不能明理;二是你已经“得到”了圣贤书,你现在学的也是圣贤书中的道理,是圣贤书中的一种,要好好珍惜。

山上看樵夫

樵夫,在神仙传记中经常出现,也经常作为隐士的代表。

“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樵夫经常在山中打柴,所以能知山中路,是一个“指路的人”,或者直接就是隐士。
在《西逰记》第一回中,美猴王来到灵台方寸山——
正观看间,忽闻得林深之处,有人言语,急忙趋步,穿入林中,侧耳而听,原来是歌唱之声。歌曰: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迳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

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美猴王听得此言,满心欢喜道:“神仙原来藏在这里!”急忙跳入里面,仔细再看,乃是一个樵子,在那里举斧砍柴。但看他打扮非常:
头上戴箬笠,乃是新笋初脱之箨。身上穿布衣,乃是木绵捻就之纱。腰间系环绦,乃是老蚕口吐之丝。足下踏草履,乃是枯莎搓就之爽。手执-钢斧,担挽火麻绳。扳松劈枯树,争似此樵能!
猴王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那樵汉慌忙丢了斧,转身答礼道:“不当人!不当人!我拙汉衣食不全,怎敢当‘神仙’二字?”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樵夫道:“我说甚么神仙话?”猴王道:“我才来至林边,只听的你说:‘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樵夫笑道:“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与我舍下相邻。……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你顺那条小路儿,向南行七八里远近,即是他家了。”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樵夫道:“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所以,我们要修行,要发菩提心,要见到“菩提祖师”,要修身了命,要明心见性,都需要一个“指路的人”,老师也是“指路的人”,圣贤也是“指路的人”。所以,“樵夫”,他可以是你的老师,也或者是你的朋友,修行的路,需要他来指引。他能指导你修行,或者引导你找到更好的老师。
“路”就是“道”,“道”就是“路”,自己的路只能自己走,自己的道需要自己修,老师可以“指路”,可以加持,可以护佑,但不能代替你“走路”。菩萨虽然慈悲,明心见性西天取经的路也只能自己走。
“看”的意思有很多,这里有“听从”、“依赖”的意思,也有以其为指导的意思。比如俗语说:“就看你的了!”也许是真的看,也许未必是真用眼看,而是“就指着你了”、“就指望你了”这些意思。
其实,六祖惠能原本也是山中的樵夫,卖柴的时候听到有人念诵《金刚经》而开悟,于是回家安顿了老母,“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西逰记》中须菩提祖师在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了,这个“哑谜”也是来自六祖惠能的故事。“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六祖坛经》)

高处插香愿

香,指供养;愿,是愿望和愿力。

立志要高远,“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所以,我们不仅要有往高处修的志向,也要寻找更高明的老师。这是“向高处去”。
给更高的神殿上香,意思是要找更高明的老师。
要有愿力,要有宏大的愿力,才能得到更高老师的加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一生跟随孔子。他说,一个人不能没有宏大的誓愿,坚毅的品格,因为我们“任重而道远”啊!“仁”是我们的使命,任务不重吗?不到死就不停止,这条道路不是很漫长吗?
仁、义是儒家的使命,儒家更侧重世间法。
佛家看似“出世”,但菩萨行一样要在世间修行。佛家的大愿,比如文殊菩萨十种无尽甚深大愿、普贤菩萨十大行愿、药师佛十二大愿等等。
再比如六祖初见五祖弘忍,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惟求作佛,不求余物。”这就是六祖惠能的大愿,干净利索,绝不拖泥带水,这才是修行的气魄。
所以古德云:
修行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

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我想,这里是说,修身就是修道,大愿就是成佛作祖。志愿要高远,不要仅仅满足于身心健康略有进步。

20201223

部分专辑链接

《南湖传习录》、 《推手践习录》

《南湖传习录》番外篇

《潜修集》 、 《笃学记》

《事问集》 、《共修集》

《读史札记》 、 《论语漫言》

《年轻时代》《水云笺》

《中医医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