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饭往事

和母亲去一家农家饭店吃饭,桌上吃的大都是农家小菜,五谷粗粮。在我们旁边,一个老伯和母亲攀谈:“以前是每天担心吃不饱,现在嘛,倒是担忧肚子不能饿。”

饭间母亲说起了小时候我喜欢拿饭团的事,母亲这一说,勾起了我的一些记忆,一下子就将我带回到七十年代初……
  母亲说我就是一只饿虎,刚吃完晚饭就叫饿,洗完澡就跑到厨房去找吃的。饭团其实就是的剩饭,那个年代的只有晚饭才煮干饭吃的,有时隔几天才煮一次干饭。

和小伙伴一样,晚上睡觉前,就同家里的兄弟姐妹们分好剩饭。清晨翻起身没有洗漱,就先将锅里的剩饭收藏起来,再去洗漱。怕有人抢在我前面,不过大多时候剩饭都是我的,当时母亲就我一个儿子,妹妹们都得让着我。

清晨去学校的路上,村里的小伙伴都比饭团大小,堂哥阿数曾拿过一团约三斤左右的饭团,吃到学校还没有吃完。

有时母亲放米煮饭时放少了米,锅里就没有剩饭了,或是不知道是小姑夜里吃了剩饭,清晨起来发现锅里就没有剩饭,这时候锅盖就受罪,掀开一看没有剩饭就来气,大力将锅盖往下摔,“哐”一声会将熟睡中的全家人弄醒,奶奶这时会说:“是谁昨夜吃光了剩饭,也不留点给老虎。”

其实小伙伴都是和我一样,早上起来要是没有剩饭,锅盖都会响起来的。因为是近着,谁家的锅盖响了,就知道谁家没有剩饭了。
  在七十年代初,家乡里流行“打斗势”,所谓“打斗势”大人们深夜时聊天聊到肚子饿了,就从家里拿些米和蔬菜出来,凑在一起做饭吃。

堂婶阿珍,爱占小便宜,每次凑米时,别人都是真真实实的一筒米(以前乡下都是用小木筒量米的,用木块做成圆筒,直径大小约有十公分大,长度约十多公分,加上底,便成了米筒),堂婶阿珍凑米时,却是将米筒的底盖,推到米筒约十公分左右的位置,装上的米只是一小把。凑米倒米到竹匾时,等别人先倒下,再把米倒下来,那时是电灯的瓦数是很小的,灯光昏暗,她会趁灯暗一边倒米一边说:“你们一筒,我也一筒。”

每次到吃饭时,堂婶阿珍装饭的碗特大,饭装满了,还要使劲按实了,再装上一二勺,端起碗吃饭时,都顶着鼻子了。饭总是不够吃,大家便怀疑她凑少了米。大家想了一个办法,再次凑米时,大家把各自的米倒在自己面前的位置,堂婶阿珍露了马脚。
  我和几个堂兄弟,经常一起“打斗势”,天一黑就出动去菜园偷菜做,偷了菜就回堂哥阿数家“打斗势”。有一回在村边的菜园偷了一条茄子,煮熟了,有人说记起堂哥阿代不在,有人说,叫代哥也来吃吧。代哥来了,他很感动地说:“你们这班老纪子(家伙)还算有良心,有吃的还记得我。”次日上午放学时,代哥的母亲就在她家的菜园咒骂偷茄子的贼。

有一次夜里,又在村子附近的菜园偷了茄子,大家在堂哥阿数忙着时,堂叔阿胜家里来了客人,做点菜招待客人,发现没盐了,来阿数家借盐。见到我们在煮茄子,就笑着说:“等一下煮熟,留一点给我。”

正当茄子要熟时,堂叔阿胜怒气冲天地闯进来,抓着人就打,并大声骂道:“这几个天寿子(坏小子,滨海人骂小孩的称呼),偷了我家的茄子。”顿时大家纷纷夺路逃窜,堂弟阿标让他抓着,掴了一巴掌在耳根。堂弟阿标过后说,几天里,耳朵还“嗡嗡”响。
  秋收时,和大人一起到村里的晒谷场守谷,睡到半夜里让吵嚷声吵醒,原来是抓了两个来偷谷的外村人。他们是顶着草把做掩护来偷谷的,将草把顶在头上自己隐蔽起来,趁着夜色到我们村里的谷场偷谷子,谁知道偷完谷后,顶着草把准备逃走时,有人踩着木耙,木耙把敲在他背上,以为让人发现了,就大叫起来:“别打了,不只是我一个人来偷,那边还有一个。”这一叫嚷,晒谷场的人都全醒了,当场捉住了他们。
  饭团现在是没有吃了,有时回到母亲家吃饭时,在母亲家里过夜,半夜里会到电饭煲前,掀起盖拿上一小块剩饭块,过过瘾。母亲见到时会笑我:“都几十岁了,还改不了这个习惯。”
 (本文初稿2010年,修改2018-6-30下午)

配文图片来自好友叶兴旺

(0)

相关推荐

  • 【家常便饭】花样炒剩饭

    上班族,很难做到不吃剩饭.尤其空巢后,如果只煮当天吃的量,连电饭锅的锅底都铺不满.所以我一般都是煮3 - 4杯米,在多吃菜少吃主食的原则下,可以吃三四天. 有时候偷懒,就收罗点蔬菜熟肉之类,把剩饭炒一 ...

  • 像个小公主的“落苏”

    池莉吃的炒茄子叫做"绝代佳人",我们吃的这个烤茄子,它的名字叫做"飘". 和别的菜蔬相比,茄子显得有点特立独行.首先,它有好几个名字,江浙沪一带都叫落苏,上海大 ...

  • 做饭和读书

    我妈跟我讲过一个事儿,一次我妈到田里做工回来,说今夜没有菜哟.我跑回厨房碗柜打开碗柜门跟我妈说,你看,有豆腐.哈哈.我妈说,你麦识买豆腐.过几天,凤仪堂卖豆腐的廿三哥路过门口讲,涯见佢捧着碗公出来讲爱 ...

  • 晒谷场上的骂街声

    晒谷场上的骂街声 晒谷场位于村中位置,是当年村民发扬了愚公精神,硬削了一个山头,才开辟出一块篮球场大小的平地作为晒谷场,晒谷场,左右对峙,上下呼应,一向是全村的风水宝地,它的问世,立刻成了我们这些小屁 ...

  • 再见了,师父,感谢这四个月的关心及照顾,回首往事,不禁会默默流泪,感谢有您

    今日头条:中医林佳明 荔枝微课:中医林佳明 更新时间:每天更新 今天是我写日记第978天. 明天就要告别师父院长,我从1月3日,来到师父身边,在这几个月时间,深深感受到师父治疗急危重症魅力及对我的鼓励 ...

  • 黑色幽默的英国往事

    话说那年,英国有一小镇,镇上住着亨利家族.这家族真奇怪,自二战后生的娃是清一色的男娃,所以整个镇上大多是沾亲带故的关系!从小贝蒂出生后整个镇子都哄动了:可算是见着女娃了!家族之人奔走相告,兴奋不已!什 ...

  • 他是徐静蕾的前任,冯小刚的贵人:风流才子王朔的传奇往事

    遇见荠麦青青 荠麦青青与你一起书世间万相,品人生百态,最终,找到一条自我修行之路. 7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荠麦青青 当年的文坛,没有谁比他红!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荠麦青青 洞 ...

  • 金匮之盟,最好的解释是杜太后的母亲情怀。(两宋繁华往事150)

    杜太后,生于唐末,历经五代,直至北宋建国.60岁的人生,一个甲子而已,却经过了七个朝代.如此乱世,会赋予人怎样的思考?至少,会迥异于四海升平之世. 北宋初立,所占不过中原之地,南方割据称雄.北方契丹虎 ...

  • 皇宫是个寡情地,缺少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两宋繁华往事149)

    可惜,皇宫是个寡情的地方. 皇宫内,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从来都是稀缺品. 在赵匡胤化家为国的时候,有些东西就永远失去了.老太太为这家操劳了一辈子,家一下子变成国了,她能习惯吗?后世,很多人说杜太后有大 ...

  • 赵太后临终遗旨,改变了赵光义和大宋朝。(两宋繁华往事148)

    丈夫去世,儿子称帝,大悲大喜. 悲喜之间,似乎耗尽了四娘子的心血,她的人生走到了终点.不过,她人生最后的决定,再次改变了历史. 赵匡胤登基次年,杜太后病危. 赵匡胤.赵光义跪在榻前,兄弟俩泪如雨下.太 ...

  • 胜者为王,胜利者的传说都是杜撰的多!(两宋繁华往事147)

    赵匡胤称帝,国号大宋,是为宋太祖. 赵弘殷,被追封为大宋宣祖.杜四娘子,成了大宋太后. 再回头想想,那四十多年前的大雪,看门的门房,杜庄主.那时的他们,会想到多年后的事吗?眼光独到的杜庄主,即便有千条 ...

  • 知子莫若母,赵匡胤黄袍加身,赵母不意外。(两宋繁华往事146)

    岁月如梭. 当四娘子年近花甲,她的人生,再次迎来巨变. 公元956年,相伴40年的丈夫赵弘殷去世.终年58岁.年少时,正厅门后短短的凝视,约定了一生的缘分.40年来,身处乱世.飘若浮萍,相濡以沫.不离 ...

  • 乱世,是掌权者的天堂,更是百姓的地狱!(两宋繁华往事145)

    五代,百姓的乱世,武人的舞台. 18岁的赵弘殷,横刀立马,用刀.用剑,用命去拼杀.15岁的四娘子,紧紧地跟在丈夫后面,风雨飘摇.颠沛流离,努力照看和经营着他们的小家. 一个刀口舔血.一个含辛茹苦.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