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显学梳理——红学篇
“显学”之名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这是指韩非子所处时代的情况。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显学。
从这个角度讲,在今天,中国有公认的三大显学,分别是红学,敦煌学,甲骨学。
自1978年建社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精品著作,其中不乏“三大显学”研究,小编现将近年来出版的“三大显学”整理呈现给大家,供学习参考。
红学篇
相关推荐
三国与红楼论集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之一,精选作者近年来发表的关于“三国”和“红楼”的作品。作者刘世德,1932年12月出生,山西临汾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文学遗产》编委,《红楼梦学刊》编委。
红楼、西游及浮生六记论集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之一。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前三部分收录了陈毓羆先生关于《红楼梦》研究、西游记研究、浮生六记研究及其他研究的代表性文章,系统展示了陈毓罴先生的学术观点,附录为往事追忆,辑录了陈毓羆先生的一些散文、诗歌等创作。
京津冀清代方言词与《红楼梦》的关系
《京津冀清代方言词与<红楼梦>的关系》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对比《红楼梦》与清代京津冀和苏南方言词的异同,佐以旁证,得出的结论是:《红楼梦》的基础方言词是京津冀方言词,同时吸收了其他方言区的方言词,例如苏南、山东的方言词,但是在数量上要少于京津冀方言词。
《红楼梦》戏剧研究
《红楼梦戏剧研究》全书分为八章,戏曲部分着重其多元文化特征、人物形象嬗变及“红楼戏”演出研究,话剧部分着重主题新变、艺术手法和赵清阁话剧个案分析。全书以详实的文献梳理,较为全面地述评《红楼梦》戏剧作品,补充和纠正了前人的疏漏与讹误,益于学者进一步研究。重视探讨戏曲名角对“红楼戏”舞台传播的贡献,并将视角延展至《红楼梦》唱片研究。在掌握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对《红楼梦》改编作品作出深入的理论评判,如对陈钟麟《红楼梦传奇》的批评,对越剧徐进本《红楼梦》的评析,对赵清阁《红楼梦》话剧的论析等,深中肯綮,卓有识见,为《红楼梦》及其它经典文学作品的当代编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民俗学视野中的《红楼梦》
《红楼梦》既是古典小说的集大成,又是传统民俗的大展汇。本书尝试从民俗学的角度,运用文艺民俗学的理论对《红楼梦》进行关照与透视。侧重于探寻《红楼梦》中涉及的一系列民俗意象,民俗基因和民俗原型。探索其内部民俗意象生成的机制与规律,分析民俗基因与民俗原型在《红楼梦》中的表现形态。力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用交叉学科的理念,对《红楼梦》和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更全面深入的学理研究,从而认清文化多元化语境下《红楼梦》的民族属性及本色。
渝茗轩研读《红楼梦》
振寅编著的《瀹茗轩研读红楼梦》采用美学、文化学等方法对当代红学研究中“钗黛合一”、“秦可卿之死”、秦可卿身世之谜、秦可卿死因之谜、秦可卿葬礼之谜、红楼盛宴与文化狂欢、“秦学”的滥觞与红学的悲哀等热点话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研究。适合红学研究者学习参考。
《红楼梦》考论
《<红楼梦>考论》乃红学专著,内容涉及“作者及家世研究”、“人物研究”、“综合研究”、“艺术研究”、“红学史研究”等等。有考有论,考论并重是该书的突出特色;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作者所遵循的学术理念。该书既有对新发现的历史文献资料的披露,也有对红学重要文献资料的笺释,更有对红学家的学术贡献的首次评论,而正本清源、廓清红学研究迷雾的驳论之文亦有数篇,凡此颇能显示出著者较为扎实的学术功力和颇为广阔的学术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