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机智云黄灼:机智云的蜕变过程
每一个伟大的公司,都有从小作坊熬起的过程。今天为大家带来的访谈人物是机智云CEO黄灼
先机:首次接触亚马逊云概念
2005年,身在美国的黄灼正跟两个合伙人做企业级打印服务,因为工作关系恰好接触到当时还处于内测阶段的亚马逊云服务。看到这种服务有可能成为规模化需求,黄灼把这件事告诉了打算在国内创业的刘琰(机智云现在的CTO)。不久后刘琰便成立杰升公司,做软件系统开发服务。
机智云CEO黄灼
如今规模日渐壮大的杰升科技,在当时只是千万个软件外包公司的一个。对于他们而言,最难的就是把产品规模化。这直接制约杰升的发展规模。黄灼用了一个有些拗口的解释,“你一定要考虑用相对标准的方法去解决非常多人相对不标准的需求,这是矛盾的。”无碍,语序逻辑直接映射着团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2008年,黄灼从美国云打印公司退出,回国加入杰升科技。两年后,中国市场开始兴起了一股风向,就是做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产品。这种产品现在有一个专有名字,叫智能硬件。
2010年,陆续有企业找到黄灼团队,做跟硬件相关的APP。团队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苹果硬件接口。那年,乔布斯在采访中还能谈笑风声,苹果发布了iPhone4和iPad2。
“2015.9.19GO DAY”上黄灼和背后的团队
苹果怎么看上你们的?
“是我们看上苹果的......”黄灼纠正了这一问题的问法,说完后自己仰头笑起来。
外界一直以为他们遇到苹果,让杰升命运发生转机。其实,这话只说对一半。苹果在北京有一个涉外机构叫MFI,专门负责亚太地区市场的对外衔接业务。
一家公司有天突然找到他们,因为软件层面搞不定,他们想通过杰升科技让自家产品跟苹果产生对接。刚好黄灼他们研究过苹果,于是大家一拍即合。
但要把这件事做成,得先找苹果授权。所以黄灼找到MFI,说要给苹果开发软件,帮他们跟其他企业产品做硬件对接。
黄灼回忆当时场景:“MFI觉着很诧异,‘通常跟我们合作的都是硬件公司,软件公司还没这个先例。’”
当时软硬结合是一个趋势,苹果内部虽然出现了这类声音,由于对AppStore生态不熟悉,做得比较粗糙。经过内部讨论,对方认为应该专人做专事。
于是,MFI开放了一个软件供应商的许可证给杰升,用来协助对方把传统厂商的硬件产品跟苹果手机互连。
据黄灼回忆,那会儿有很多公司找苹果合作,苹果的人便问,
“你们会写软件吗?”
对方回答:“会,写得不好。”
“那我们介绍一个公司给你。”
于是,MFI给团队介绍了很多客户,从第一家玩具公司到后面的海尔集团......
就这样,作为当时的一个特殊定位,给团队做机智云提供了一个导向作用,积累了很多合作伙伴 。可是,对于产品规模化问题,团队依然煎熬,在迷茫中隐约看到点光亮。
机智云彷徨诞生 1.0上线
他们遇到的第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的战略抉择便是:“要自己做硬件产品,还是继续给客户提供软硬件开发服务?”
如果做硬件产品,市场周期长,涉及研发、供应链、生产、流通和推广等等,投入成本高;假如继续给客户提供开发服务,前景在哪里?以后市场规模能达到多大?他们心中有某种“天花板”顾虑。
经过一段时期反复权衡思考后,他们终于想明白:既然已经帮助那么多厂商完成智能硬件的方案,这本身就是一个产品!只要能把它做成相对通用的产品,成规模后就是很有价值的平台。
由此,“机智云”诞生。2010年机智云1.0上线,为客户提供智能硬件云服务。
他们开始把重心放在让平台更具有“通用性”上。回想那段时光,黄灼依旧面露难色:“用户一定会有个性化需求要满足,你怎样在产品里面既要保证它的标准性又要满足它在各种各样的场景中,都能发挥作用 ?”
要做到,不容易。
演化过程漫长而令人焦灼,需要耐心和坚持。当不久后,智能硬件开始风生水起,不知黄灼那时作何感想。
从2010年到2014年,又是一个春夏秋冬的四年。在这四年中:
1.智能硬件行业兴起,软硬件结合的物联网大趋势已定。
2.中国云计算市场高位增长。在市场分类中,截止2013年,IaaS占有90%,SaaS云服务占有10%,PaaS占比最低。
3.BAT、金山等纷纷布局云服务生态,国外云服务商如微软、SAP、亚马逊也已进入中国。中国云服务市场进入战国时代。
4.2014年PaaS云服务公司蠢动崛起。
这年,黄灼拿到经纬创投百万美元融资。同时,团队完成了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积累,苹果之外,英特尔、高通、博通、MTK、TI、微软、海尔、美的、腾讯、京东、乐视等也已成战略合作伙伴。
8年积累,从外包公司到PaaS云服务商,杰升科技完成蜕变转型,开始进入机智云2.0时代。
在黄灼看来,终于不用给别人做“软件定制化开发的雇佣枪手”了。
进入云开放平台大时期
机智云的定位是物联网开放平台,为智能硬件提供后台支持的云服务。包括,基础的为硬件联网服务,OTA固件升级服务,数据分析服务和硬件社交化服务。
2014年9月19日,机智云第一个GO DAY日上,机智云2.0全自助式开发平台上线,同时发布了Gokit 1。
Gokit是一个面向智能家居厂商的原型开发板,厂商能够省去为Wi-Fi模块、温湿度传感器、马达等基础性部件操心的麻烦,避免“重复造轮子”。Gokit是全球第一个开源、免费,自带APP和云端的物联网开发套件,这奠定了机智云的行业地位。
Gokit 1.0发布后,不到两个月有近3千位开发者注册使用其服务。这给团队带来很大鼓舞。五个月后,机智云推出Gokit 2.0,性能上兼容了Arduino和STM32,并且支持Intel Edison。
一年中,机智云平台服务超过330万台设备,500家企业合作伙伴及上万注册开放者。
随着用户激增,研发需求进一步增强,团队开始启动新一轮融资。
2015年8月31日,机智云宣布完成九仁资本和经纬中国投资的2亿元人民币融资。虽与BAT华为等云服务市场掷下几十亿甚至百亿级布局的金额不能相提,却在竞争上仍可并论。团队虽有10年累积,并不失创业状态,专注有激情。
两亿融资凭哪“两把刷子”
这笔融资在云服务创投圈中引起沸腾。对机智云不熟的朋友来询问“这公司什么来历?”言外之意是,凭什么?
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只有投资人能给出明确答案。姑且析之,至少凭两把刷子:
其一,物联网产业链生态性云平台构想;
其二,资源积累与整合实力。
2015年9月19日,机智云第二个GO DAY开放日上,Gokit 3发布。与前两版相比,Gokit 3支持语音和更高性能的处理器,在功能、连接和用户体验方面都有提升。
这一天,更为重要的是黄灼宣布机智云进入3.0阶段,推出智能硬件一站式开发和设备运营平台,这是国内首个基于“PaaS+SaaS”云服务模式的物联网开发平台。
按照黄灼的设想,他希望云服务能够细分到产业链上下游的不同场景中,从生产研发,到产前检测,流通与推广,再到用户购买与使用,以及售后产品检测与维护,帮助客户每个环节都能缩短周期提升效率,布局整个物联网产业链云生态。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助理颜苑女士将机智云比喻为智能硬件行业中的阿里巴巴。想来,马云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黄灼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智能硬件。这个类比不算偏颇。
在物联网时代,中国制造业转型大背景下,生态性的产业链云服务平台是风口。就算黄灼不做,也会有人来做。如果这种平台能成功,“机智云们”会让整个中国制造业得到跨步式发展,给中国实体经济带来不可限量的生命力。
而事实上,机智云比别家走得都早,步伐也靠前。问题是,黄灼团队怎么让机智云产业链生态云服务平台落地?资源积累与整合力是关键。
“一个人最牛逼的本事就是能聚集一群牛逼的人,让他们跟你做事。”
“GO DAY活动”当天,在圆桌论坛发言的,有政府人士,投资人,清华大学和中科院教授,富士康资深经理,Arduino高管,硬蛋供应链平台高管,各路硬件厂商以及产品经理社区,开发者社区CEO等涵盖产业链上下游各种角色,甚至不乏竞争对手。
这大概是拿了机智云团队老底的资源了。
在外界看来,机智云这些年的资源积累和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摸索,初具生态雏形,他们有可为。
黄灼对机智云三点考虑
未来不可知,未来又可知。对于未来的考虑,黄灼有三点坚持:
1.原则:坚持开源
黄灼坚持开源原则,将源代码与合作伙伴共享。他说:“就像安卓一样,当所有人都在用安卓,它便不可或缺了。”因为只有开源才能保证云平台的生态性构建。
2.下一步重点侧重:安全性战略
在物联网语境下,当前还处于硬件联网的普遍性阶段。安全性对于很多厂商是一件重要不紧急的事。但对于云平台服务商,安全是第一高地。
“物联网时代,就是所有物件都在联网,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是的,这出自黄灼之口,“因为这里面涉及很多隐私数据”。
为了保证客户的隐私安全,黄灼将从B轮的两亿元融资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加强机智云在安全保障上的研发力度。
3.人才马拉松战略
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中心专委会副秘书长王新霞认为:“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软件与硬件课程是分开的,真正好的MAKER很少。”机智云已经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展开合作,为可研项目提供资源便利,目的是人才培养。
这是一个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马拉松人才战略。“像微软一样”,黄灼说“我们会跟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合作”。表面看这是机智云的人才战略,综合考虑平台级生态,深层却是在建构一个帝国级大公司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