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创作谈 九.《飞夺泸定桥》
文/崔晓晓
1995年,我进四川采风创作,第一次到达泸定县。路过泸定桥时,简单参观解了一下,并没有进行深度的考察。第二次来到泸定桥的时候,心态和上一次完全不同了。
作为重走长征路的第9站,我带着对红军勇士的无限敬仰,专程来到泸定桥,寻找当年夺桥勇士们的历史踪影。站在桥头,与红军勇士们隔空对话,内心激情澎湃。
泸定桥,是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始建于1705年;桥身全长103.67米、宽近3米,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横跨于奔腾咆哮的大渡河之上,扼住了川康要道。泸定桥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9根铁链铺上木板作桥面,左右各两根铁链作扶手。走在桥上,人会随着桥的摆动摇摇晃晃,看着桥下奔腾咆哮的河水不免心惊肉跳。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 四川泸定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园 四川泸定
红军勇夺泸定桥是一场著名的战斗,党史资料有详细的记载。泸定桥的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城内驻有川军第四旅第三十八团一部,旅部在泸定城南的冷碛地区,另有两个旅正向泸定城增援。在红军到达之前,敌人已经将铁索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孤零零的13根铁链横在大渡河上。夺取泸定桥,完成红军强渡任务变得十分艰难。
1935年5月29日16时,红四团经过紧张的准备,发起了夺桥战斗。后来,杨成武将军在回忆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场面时谈到,总攻是在下午4点钟开始的。时任团政委的杨成武和团长在桥头指挥战斗,全团司号员集中起来吹起冲锋号;所有的武器一齐向对岸敌人开火,军号声、枪炮声、喊杀声震撼山谷。22位突击英雄手持冲锋枪、短枪,背挂马刀,腰缠12颗手榴弹,在廖大珠连长的率领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跟着他们前进的是连长王有才率领的第三连,他们除携带武器之外,每人还扛着一块木板,边铺桥,边冲锋。
红军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冲到了对面桥头,北岸桥头突然燃起了冲天大火。火势极其凶猛,映红了半边天,封住了桥头,敌人企图用大火把红军挡在桥上。正是千钧一发的时刻,宏亮的冲锋号响起,突击队员们迎着火海冲去,冲上了泸定桥桥头堡阵地。随即,激烈的巷战在泸定县城展开。敌人集中全力反扑过来,突击队员们的子弹、手榴弹都打光了,形势万分紧急。紧急关头,王有才连长带着三连冲了上去,接着杨成武和团长也率领后续部队迅速过桥增援。经过整整两个小时的激战,两个团的敌人被消灭大半,剩下的狼狈逃窜。黄昏时分,红军胜利占领了泸定城,牢牢控制了泸定桥 。①
飞夺泸定桥之二 布面油画 200x100cm
飞夺泸定桥创作草图之一 纸本水彩 19x14.5cm
飞夺泸定桥创作草图之二 纸本综合材料 19x14.5cm
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四川泸定)创作草图 纸本综合材料 27x20cm
飞夺泸定桥创作草图之三 纸本综合材料 28x19cm
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绘画作品不少,大部分以近、中景居多。泸定桥是铁索桥,由于桥的两侧都是铁索,在视觉上是透明的,从远处望去,铁索所呈现的仅仅是几根黑线,因此画面的角度比较难选。相对好一些的角度,就是人站在桥头一侧正视桥对面,用平行透视法观察,其余的角度都不太入画。
在动身前往泸定桥之前,我在沈阳已经做好了有关泸定桥画面的构图设想。到达泸定桥后,带着明确的问题思索,我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考察,画了一些速写手稿。当晚我在泸定县里住下来,在驻地又重新画了几张草稿,但对画面从哪个角度切入最能体现飞夺泸定桥的激烈战斗气势,始终犹豫不定。翌日上午,我又一次来到泸定桥,悉心寻找和用心感受着画面的最佳取景位置。
为了回避“飞夺泸定桥”主题作品以往的画面构图,我在这幅作品里采用了全景式大空间式构图。画面以暖红色为主色调,重点刻画飞夺泸定桥激烈的战斗场面;画小色彩稿采用局部特写、全景式构图。这样构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回避以往别人画过的构图形态;二是尝试还原整个夺桥战斗中最激烈的场面。我认为,只有这样的构图,才能展示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宏大气势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彰显出红军不怕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
《飞夺泸定桥》作品的左上部,我锁定在泸定桥桥头。根据人的阅读习惯,人们的视线是从左上角开始向右移动,于是我把“桥头”定格在这个位置上。这个位置,既是画面的趣味中心,又是这场战斗红军攻打的焦点。画面右中侧是炮火炸起的高高水柱,以及河面上爆炸所产生的气浪和水花,由此集中体现当时飞夺泸定桥的激战场面。画前几幅草图时,我侧重于叙事性,最后定格在这个全景画面上,着力表现飞夺泸定桥的恢宏气势,创造凝重而具史诗性的宏大场面。画面的左侧和右侧,是河面溅起的浪花,强化了战场气氛感;暖红色调用以充分表现画面情绪,象征红军浴血奋战、震撼人心的忘我精神。
飞夺泸定桥之一 布面油画 240x200cm
飞夺泸定桥之三 布面油画 100x100cm
飞夺泸定桥遗址(四川泸定) 布面油画 60x50cm
整个画面采用纪实手法和象征手法,尽可能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同时采用写意概括的笔法,充分表达画面气氛的张力。关于历史题材的绘画,特别是军事题材的绘画,通过画面烘托现场气氛在创作中非常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还原历史画面的时空性和带入感,是由创作者对历史的内心感悟和审美取向决定的。这种内心感悟和审美取向,一定会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法和特定的图像呈现出来。
重走长征路,创作《伟大的长征》组画,以我的审美视角去表现长征、歌颂长征,这一创作过程加深了我对长征这段历史的深刻感悟,加深了我对长征精神的深刻理解。站在建党百年的时间节点,再次创作以长征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体现了时代的需要,传达出时代对长征精神的深切呼唤。
①《红军长征史》第136—137页,中共党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