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羹梅临床惯用秘验方

又治徐某,男,27岁。入院日期:1958年7月25日。出院日期:1958年11月11日。共住院109天。病史:1952年起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反酸水,进食后缓解。长期服用止酸药。至今年9月,右上腹部疼痛剧烈,嗳气反酸,腹部胀闷,多次出现柏油样大便,我院胃肠钡剂检查,示胃和十二指肠各发现一个壁龛,胃小弯在髂嵴线下12厘米。诊断:胃和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下垂(重度)。证乃脘胁疼痛,腹部作胀,食后更甚,嗳气频作,大便色黑。脉沉细,苔白腻。肝气横逆,损伤脾胃,以致脾不统血。调理之法,应疏肝以理气,培脾以统血。潞党参、炙黄芪各12克,焦白术9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炒白芍18克,姜半夏9克,广陈皮、广木香各4.5克。西砂仁3克(后下),瓦楞子30克,姜黄连1.2克,吴茱萸3克。疗效:以上方加减,共服109帖。大便隐血由强阳性转为阴性。体重由48公斤增加至54公斤。在住院期间共作3次胃肠钡剂复查,1个月后复查,胃及十二指肠壁龛已愈合,胃小弯在髂嵴线下12厘米。2个月后复查,胃小弯在髂嵴线下8厘米,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3月后复查,胃小弯在髂嵴线下4厘米,好转后出院。

2.养胃汤治疗慢性胃炎

川石斛12克,太子参15克,川楝子、延胡索、芍药各9克,黄连8克,吴茱萸1克,生甘草6克,谷芽、麦芽各12克,佛手9克,瓦楞子18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养胃汤是自拟验方。方中用太子参、石斛益气养阴;川楝子、延胡索理气化痰;甘草缓急止痛,黄连、吴茱萸平肝抑木,瓦楞子制酸;谷芽、麦芽、佛手理气消积和胃。治药同用,共安养胃益阴之效。如伴有上消化道出血,两胁疼痛、易怒,口干而舌质红绎,可加焦栀子、丹皮、茅根、藕节等养阴清肝之品;如脘腹胀闷,加用枳壳、柴胡;如舌红苔光,口干甚,加沙参、麦冬、玉竹生津养阴。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偏于胃热者),证见:胃脘疼痛,呕恶泛酸,或有口干而苦,胃脘灼热,脉弦细数,苔薄白或黄,舌质红绛或偏红。将上药浸泡30分钟,再煎30分钟,取汁,每剂煎2次。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病例:朱某,女,38岁。1986年4月9日诊。胃脘疼痛、胀闷、泛恶,吸气,口干且苦,舌质红,苔薄黄。钡餐摄片检查示:浅表性胃炎,胃下垂。以上方加减服药200余剂。于1987年2月13日钡餐摄片复查:上消化道未见明显病变,外形均正常。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3.溃疡散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新鲜胎盘1个,乌贼骨、地骨皮、浙贝母各120克,甘草9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此方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经验方。症见进食后不久胃脘疼痛,嗳气,吐酸水,胃脘嘈杂,严重者甚至呕血,便下黑血,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弦。先将胎盘洗净血污,置火边焙干,然后和方中其他药物共研细面,过筛备用。每次10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以愈为度。引起该证的原因很多,如肝胃不和、脾胃虚寒、阴虚胃热、血瘀阻络等。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寒,血瘀阻络证。方中乌贼骨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浙贝母清热散结,疗疮痈肿痛;地骨皮治上膈吐血,清虚热,疗金疮;胎盘大补气血,甘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可制酸止痛,收敛止血,促使创面尽快愈合。病例:王某,男,40岁。胃脘疼痛1年余,每于食后2小时发作,伴有嗳腐吞酸,体质消瘦,钡餐透视诊断为胃小弯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用溃疡散2月余,胃脘疼痛消失,饮食增加,又服1月余,复查溃疡全部愈合。

4.蜡矾鸡蛋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黄蜡30克,白矾8克,鸡蛋4个,香油6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方系民间验方。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见胃脘疼痛,吐酸,或兼便下黑血。先将白矾研成细面,鸡蛋打开与之和合,另将黄蜡和香油置铁锅内熔化,再把白矾鸡蛋汁加入炒熟即成。方中药物如法加工炒熟食之,每天1次,症状消失后即可停用。内服取其缓急止痛,收敛止血之功。白矾酸敛,止血止泻;黄蜡甘温,生肌止痛;香油甘凉,补中益气,消痈止痛;鸡蛋甘平,镇心安五脏。诸药合用,疗效显著。患胆裹炎、胆石症者慎用。病例:张某,男,50岁。患胃脘痛5年余,经常烧心,吐酸,消化力弱,有时大便潜血,经钡餐透视,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胃大弯部溃疡。服用此方1月后,症状明显减轻,又服1月余,诸症消失。半年后复查,溃疡病痊愈,现已10余年未再发作。

5.健胃散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乌贼骨(或鸡子壳)80克,浙贝母、佛手片各20克,枳实10克,甘草20克。

学习和运用体会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症见胃脘痛,呕酸,进食缓解,饥则病重、病有定处,或灼热嘈杂,脘闷腹胀、恶心呕吐,嗳气吞酸,甚或呕血便黑,或时泛清水,神倦肢凉。乌贼骨刷洗干净,砸成小块,用文火微炒。如用鸡子壳,将其洗净、烤干。枳实放热铁上拌炒至微黄色。同他药共研成细极,放入瓶中贮存。每日3次,饭后1小时开水调服4克。胃、十二指肠溃疡多由肝胃不和,气机阻滞,以致邪郁胃脘而发病。健胃散功能理气解郁,舒肝健胃。方中乌贼骨除湿制酸,止血敛疮;甘草和中护胃,缓急止痛。据药理研究,前者含碳酸钙(鸡子壳亦同)有制酸作用,后者能使胃酸高者降、低者升而起调节作用,其浸膏对消化性溃疡有抑制作用。二者相偕,更增强制酸和保护黏膜而敛疮的作用。合浙贝母辛散苦泄、开郁散结;佛手、枳实理气解郁,升清降浊,合为治疗脘痛泛酸之通用方。临证当辨虚实、寒热、气血而随症加减:若痛而喜暖,肢凉乏力,舌淡苔白,为虚寒痛,可加黄芪40克,白芍20克,肉桂10克;若疼痛势急,心烦易怒,嘈杂口苦,舌红苔黄燥,为热郁,可加石膏20克,大黄15克,芦根20克,川楝子15克;若痛处固定拒按,舌紫脉涩,为夹有血瘀,可加丹参30克,郁金、三七、桃仁各15克;兼有便黑或便血,加大黄20克,三七15克,花蕊石、地榆炭各20克,延胡索15克。此方系经验方,临床应用数十年,疗效称著。病例:柳某,男,40岁。脘部隐痛已2年余。经钡透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胃病多于空腹时发作,痛时有烧灼感,嗳气吞酸,得食暂缓,大便溏,舌苔薄白微腻,脉弦。此肝胃不和,湿阻气滞之证。治用本方加薏苡仁50克。服1剂而痛止,继服1剂未再犯。

6.萎缩性胃炎惯用方

(1)脾胃气虚,明火初起:党参12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甘草4.5克,半夏9克,陈皮6克,川连3克,吴茱萸1克,白芍、川石斛各15克,蒲公英20克,谷芽、麦芽各12克,瓜蒌仁13克,瓦楞子(打碎)30克。症见中脘部有烧灼感,口干发苦,纳少,神疲,喛气,腹胀,气短懒言,舌苔黄,脉弦细滑。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胃液分析无胃酸。辨证属脾胃气虚,明火初起型,治宜补益脾胃,兼固脾胃之阴。

学习和运用体会

方中用瓦楞子,为张老独特经验。张老认为,如胃酸缺乏,加瓦楞子、乌贼骨等,可促其胃酸自生,若加酸性药物,只能暂安(引自《名医经验精华》)。病例:徐某,女,42岁,在某医院钡剂造影呈十二指肠球部激惹象,又某医院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胃液分析无胃酸。用上方半年,复查:自觉症状消失,纤维胃镜和胃酸检查均正常。

(2)脾虚失运,中阳不振:太子参30克,白术10克,炙黄芪15克,谷芽、麦芽各30克,桂枝6克,瓦楞子15克,吴茱萸3克,川连1克,木香10克。服完7剂左右症即减,又服7剂后可去瓦楞子继服。症见胃脘胀闷,食后更甚,消瘦乏力,肢冷,大便时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拟益气健脾,温中助运。

学习和运用体会

张老认为,萎缩性胃炎临床以虚证为多见,治疗中应以补虚为主,遵脾以守为补、胃以通为补、肝以散为补的原则。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张老常酌加制酸剂,往往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这是治本之法。临床运用确有其效。病例:陈某,男,42岁。1993年2月16日初诊患慢性萎缩性胃炎5年,近3月加重,在某医院化验提示胃酸偏低。症状如上,其以上方加减共服药3月余,症状全部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3)脾虚气滞胃热:太子参、石斛各15克,黄连5克,佛手、枳壳、白术各10克,赤芍、白芍、木香、桃仁各10克,服1周左右症状可减,继服以巩疗效。症见胃脘隐痛,食入不舒,纳谷不馨,嗳气,口干不欲饮,便干。舌质红,苔薄,脉小弦。治宜健脾清胃理气。

学习和运用体会

张老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一般常加1~2味活血行气药。认为萎缩性胃炎其病理多为久病入络,病久必瘀,用一般气药往往效果不明显,酌加活血通络之品能提高疗效。其中尤善用桃仁。此药祛瘀润肠,无辛通过度之虑。在药物的配伍上宜以补为主,兼以辛通、散中有收,忌过用开破、辛通,防耗伤正气。病例:葛某,男,56岁。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交界处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胃窦黏膜为萎缩性胃炎。曾服中药百余剂,效果不理想。用本方一周症即减,其后病情又有反复,仍从前药方治疗近半年。复查胃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报告示胃窦后壁、前壁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已获愈。

(4)脾胃阴虚,湿热蕴结而肝有余:黄连9克,藿根、佛手、太子参各10克,麦芽、谷芽各15克,绿萼梅、白芍各10克,甘草6克,怀山药15克。症见胃部隐痛,灼热感,纳呆,胀满,神疲乏力,消瘦,烦躁易怒,便溏。舌红、苔薄腻,脉濡细。治宜清化湿热为先,柔肝养阴辅之。

学习和运用体会

肝胃同病,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常见。患胃病日久,反复而作,情志或郁或躁,必致肝失疏泄,治疗时除进行必要的情志疏导外,尚可选用佛手、缘萼梅、生麦芽等疏肝理气之品,久服也不伤肝阴。病例:钱某,女,62岁,1994年4月20日初诊患慢性萎缩性胃炎12年。近来常药用上方,服药同时嘱其调养情志。14剂后胃痛已大减,精神见振,舌质红,苔薄白,脉濡。原方去藿根,川连减为3克,继续调治2月有余,诸证告失。形体渐丰。随访半年未复发。

7.胃溃疡惯用方

川石斛12克,生地、党参各9克,黄芪12克,山药15克,煅瓦楞18克,川连9克,吴茱萸0.9克,白芍18克,甘草3克,当归9克,海贝粉18克(分3次吞服)。症见反复呕血,上腹部疼痛可由规律性发展持续性,由进食后缓解亦可发展为进食后反剧增。神疲形瘦,舌红,脉细数。治宜补中、益阴、止血。

学习和运用体会

张羹梅先生认为,此病多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阴火内灼,迫血妄行,灼伤脾胃之阴。在上方中,张羹梅先生以甘淡之品平补气阴,辅以苦寒降火之品以达凉血止血之功。曾治毛某,男,53岁,胃肠钡剂检查示胃小弯穿透性溃疡,与邻近器官粘连,膈下无游离气体。1959年11月6日开始用上方治疗加减服用至1960年2月17日,复查提示穿透性溃疡已愈合,自觉症状消失。

8.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惯用方

党参30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甘草4.5克,白蜜6克,瓜蒌仁(打碎)18克,半夏12克,陈皮4.5克,当归12克,白芍9克。水煎服,每日1剂。症见上腹部疼痛时作,病初,每于饮食后三四小时发作,数年后转为疼痛连绵,嗳气频频,纳差,甚则数月不思饮食,大便秘结,舌苔白腻,脉虚无力。证属脾胃气虚,胃失和降。治拟补气,润下和胃。

学习和运用体会

张羹梅先生疗胃失和降之患,颇擅“润下”法取效。尝谓:“大肠者,胃之臣也。”胃气不降、胃气上逆者,多由饮食、情志、劳倦内伤所致,其来也渐,胃气多虚,但若下法峻猛,恐有虚虚之弊,方中瓜蒌仁乃甘平润滑之品,既使大肠传导通畅,承顺胃气,达到“胃和”的佳境,又不致损伤胃气。病例:陶某,女,43岁。初诊:1958年10月15日。主症如上,作胃肠钡剂造影,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上方8剂后,大便通畅,嗳气随之减少。再以上方加减调理,至1959年5月6日作胃肠钡剂造影复查,溃疡消失,自觉症状消失。

9.乳糜尿惯用方

乳糜尿见于丝虫病的慢性期。症见牛乳样小便,且时时出现块状物如脂如膏。伴溲时刺痛感,舌质红,脉弦细。尿检:乳糜试验阳性,多伴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阳性。处方组成:大青叶、板蓝根、草河车各18克,车前草20克,生地黄15克,川黄柏12克,肥知母10克,威喜丸6~10克,生龟板、六一散各10~30克,苦参片24克。一般以两个星期为1疗程,经1个疗程治疗,症状尚未全好,尿检尚未完全转阴者再继续第二疗程。腰痛、乏力时,加杜仲、枸杞子;伴有遗精、带下清稀等症时,加金樱子、芡实、覆盆子;若尿检红细胞上升加大蓟、小蓟、白茅根;尿检白细胞上升加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土茯苓;蛋白尿明显时,加黄芪、党参、乌梅肉。

学习和运用体会

张羹梅先生认为乳糜尿属于中医学尿浊、膏淋的范畴,是虚实交错之症。《类症治裁》云:“浊在使者,色白如泔,乃湿热内蕴。”湿热下注,蕴结膀胱,阻滞气化,不能制约脂液而随小便混杂下之,如脂如膏,甚则尿痛带血。其证属实,治当清利湿热为主,又因湿热之邪,久恋不去,必伤其阴,故在清热利湿之剂中兼以养阴之法治疗。临床统计病例共48例,病程半年以下8例,0.5~5年32例,5年以上者8例。服用上方经一个疗程治愈者(临床症状消失,尿检转阴)29例;两个疗程者17例;三个疗程者2例。其中36例经一年以上追访,11例经3年以上追访,仅有1例患者在一年半以后,因体力劳动过重而复发,经再度服此方治疗而愈。

10.溃疡性结肠炎惯用方

(1)脾虚夹湿方:太子参、白术、炒薏苡仁各20克,茯苓、砂仁各15克,白扁豆、炒山药、莲子肉各30克,陈皮、桔梗各12克,乌药10克,炙甘草6克。18例(26.09%)症见大便溏薄,每日3~5次,便中夹有少量黏液或暗血,伴有少腹隐痛,纳差乏力,舌质淡,苔白或厚,脉沉细或濡缓。电子结肠镜下可见直肠、乙状结肠充血水肿,有散在针尖样溃疡,有少量黏液附着肠壁。治宜补气健脾,和胃渗湿。

(2)湿热蕴结方:白头翁、土茯苓各30克,秦皮、当归、焦三仙各20克,枳壳10克,黄柏、陈皮各12克,黄连9克,广木香、生甘草各6克。11例(15.94%)症见大便质稀,有时如水样,便中夹有大量脓血黏液,每日5~6次,伴有低热37.5℃左右,肛门灼热疼痛,腹痛下坠,泻后疼痛稍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电子结肠镜下可见全结肠充血++,水肿++,有散在性片状溃疡,以直肠、乙状结肠为甚。并有脓苔附着于肠壁,有少量鲜血向溃疡渗出。治宜清热解毒利湿,调气行血化滞。

(3)血瘀肠络方:当归、赤芍、肉豆蔻、滑石各20克,桃仁、厚朴、杏仁各10克,竹叶6克,木通9克。症见腹痛,下坠,泻后痛减,便质可溏可成形,便中有少量暗血,舌质暗淡并有瘀点,脉沉。电子结肠镜下可见结肠充血水肿有小片状溃疡。治宜活血化瘀,理肠通络。方用理肠宝加减。

(4)脾肾两虚方:当归、太子参、白芍、诃子肉、肉豆蔻各20克,补骨脂30克,五味子、吴茱萸各12克,制附子9克,广木香、肉桂、炙甘草各6克,大枣5枚。10例(14.49%)症见腹痛肠鸣,泻后痛减,以黎明为甚,每日3~4次,伴腰酸乏力,腹部及四肢不温,舌质淡稍胖,苔白,脉沉迟。电子结肠镜下可见全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样改变,有散在点状溃疡。治宜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5)肝脾不和方:焦白术、炒白芍、麦芽各20克,黄芪30克,陈皮、防风、柴胡、吴茱萸各12克,黄连、木香、甘草各6克。10例(14.49%)症见腹痛即泻,质溏,每遇精神刺激加重(如生气或惊吓等),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电子结肠镜可见全结肠黏膜稍充血水肿,血管纹理紊乱,进镜时有肠痉挛现象。治宜疏肝健脾,调气活血,止泻止疼。

(6)气血两虚方:当归、太子参、焦白术、茯苓皮、炒枣仁各20克,炙远志、陈皮各12克,马齿苋、生黄芪、补骨脂各30克,龙眼肉15克,阿胶珠18克,广木香、炙甘草6克。9例(13.05%)症见少腹隐痛,泻后痛减,便质稀溏,有少量黏液血迹,或量多色淡,伴有头晕、全身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电子结肠镜下可见全结肠黏膜稍充血水肿呈花斑样改变,有片状溃疡并有黏液附着肠壁。治宜补益气血化滞。

学习和运用体会

本病属中医“泻泄”、“肠癖”、“痢疾”范畴。溃结以泻泄为主症,泻为湿盛,当责之为脾,故健脾当贯穿始终,但健脾切忌过于温补滋腻,以防助湿碍脾,使病情缠绵难愈。治疗至症状消失后,还应注意饮食调节,慎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品。张羹梅先生在临床上辨证论治共69例,具体各型病例分治用方如上,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示肠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遗留疤痕;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仅见轻度炎性改变;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结肠镜检查无改变。结果为:临床治愈33例(47.82%),显效34例(49.27%),无效2例(2.91%),总有效率97.09%。症状消失最快7天,最慢53天。随访反馈者33例,其中2年未复发者14例,1年未复发者14例,半年未复发者5例。

11.顽固性便秘惯用方

(1)津液不足型便秘方:当归、白芍各20克,川芎12克,生地黄20克,肉苁蓉、何首乌各30克,锁阳、瓜蒌仁、槐花、女贞子、柏子仁各20克。症见大便秘结、结块成团、便色褐黑,3~5日排便一次,粪便量少,气味甚臭,患者多伴有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心悸、失眠、体倦消瘦、口干舌燥、五心烦热、食不知味、消化不良、小便频数、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治宜补血养血,滋阴生津,润肠通便。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颗粒剂:每次服10克;1日3次,温开水送服。

(2)气机郁滞型便秘方:苏子10克,姜半夏12克,前胡10克,厚朴9克,当归、瓜蒌仁各20克,枳壳12克,莱菔子20克,肉桂6克,生姜3克,陈皮12克,甘草6克。症见“气内滞而物不行”,粪便虽不干结,但排出困难,虽感腹胀,肛门下坠,但如厕后又无粪便排出,解了还想解,总有排便不净感觉;排便后仍感肛门坠胀,伴有胸胁痞满,纳食减少,头重昏闷,身困乏力,腹胀肠鸣,嗳气。矢气多,舌苔薄腻,脉象弦大。治宜升清降浊,理气行滞(即开上窍,通下窍,理气开郁,“提壶揭盖”)。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颗粒剂:每次服10克,1日3次,温开水送服。

(3)脾肾两虚型便秘方:当归、白芍各20克,何首乌30克,女贞子、锁阳各20克,韭菜子10克,熟地黄20克,桃仁泥10克,火麻仁、莱菔子各2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颗粒剂:每次服10克,1日3次,温开水送服。治宜补脾益肾,培元通便(脾肾双虚、阳气失煦,而今阴结)。症见粪蓄肠间而无便意,或虽有便意而努挣乏力,排便十分困难,便时汗出气短,便后疲乏不堪,伴有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腰酸背痛,腹胀喜按,小便清长,纳呆食少,需长期依赖泻剂方能排便,不服泻药就数日不排,舌质淡,苔厚腻,脉虚弱无力。

(4)燥热内结型便秘方:症见大便干结,肛门灼热,腹痛腹胀,食少胃胀,口臭唇疮,面赤身热,大便短赤,烦躁口渴,舌苔黄燥,脉象滑数。治宜泻热润燥软坚,荡涤热结燥屎,滋阴生津,润肺宽中,消积除满。处方组成:制大黄(后下)6克,芒硝(冲)10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当归、赤芍各20克,桃仁10克,生地黄、麦冬各20克,黄芩10克,桔梗12克,莱菔子20克,生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颗粒剂:每次服10克,1日3次,温开水送服。

(5)血虚肠燥型便秘方:当归20克,肉苁蓉30克,何首乌30克,杭白芍、槐花、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瓜蒌仁、炙杏仁、锁阳各20克,陈皮12克,莱菔子、焦三仙各2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颗粒剂:每次服10克,1日3次,温开水送服。如年老体衰,气血两虚,肠运失司便秘;产后失血,血虚肠燥便秘;久病体弱,津液亏损便秘;排便习惯不良,数日不解,肠内容物积存过久,津液干涸便秘;饮食偏嗜,食物过精,肠内容物过少,多日无有便意,排便时间与排便功能紊乱便秘等。治宜补血养血,强阴益髓,开郁去垢,润肠通便。

(6)老年性便秘方:黄芪、白术、生山药、当归、白芍、何首乌、肉苁蓉、锁阳、杏仁、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莱菔子。属脾肾虚弱者加太子参、升麻,气虚气郁者加疏通气机之品如炒枳壳、苏子、乌药、木香等,血虚津少肠燥者去锁阳、白术加玄参、生地榆、槐花、麦冬、石斛。

学习和运用体会

以上方剂临床效果良好,处方多用仁类药物,因仁类药物滋润多脂、性滑利窍。如杏仁、瓜蒌仁能宣肺润肠,利滑大肠;柏子仁养心安神,补血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性甘平入大肠经,润肠通便,滋养补虚,为润下常用药物;莱菔子能宽中行气,助便下行。多年来,证实应用健脾益肾、补气养血之法,选用具有补益又有润肠之功的药物,的确能提高便意,加强大肠传送能力,润肠通便。

12.嗳气、呃逆治疗三部曲

嗳气、呃逆是脾胃疾患常见症状之一。凡胃炎、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等病均可出现。因脾胃居于中焦,脏腑互为表里,脾升胃降,相辅相成,脾胃失和,胃气不降,气机上逆则嗳气、呃逆发生。《景岳全书·呃逆篇》云:“致呃之由,总由气逆。”当“察其因而治其气,治无不愈”。

学习和运用体会

虽然呃逆有虚实寒热之分,牵涉的病变脏腑有脾、胃、肺、肝、肾。但重点仍在中焦脾胃失和,以实证居多,发病因素则多与饮食、情志关系密切。治疗重点在“治其气”,和胃降逆为大法。一般临床所遇轻者只需二陈汤和胃理气即可收效;较重者,肝胃失和,气郁化火,则加用左金丸清肝泄热和胃。左金丸不必煎服,可令患者舌下含化慢慢咽之,效果比煎服要好。若再重者,用前法治之无效则属气逆较甚,脾胃均虚,宜用旋复代赭汤顺气、镇逆、益胃,此即治呃之三部曲也。

13.大半夏汤治不完全性幽门梗阻

党参、半夏、陈皮、甘草、瓜蒌仁、白蜜。

学习和运用体会

《丹溪心法》说:“如朝食暮吐,或食下须臾即吐者,此胃可容受,而脾不能传送也;或大小肠秘结不通,食反而上奔也。”本病常见症状就是呕吐、反胃。乃脾气不足,不能腐熟水谷,散布津液。故补脾气、生津液为治本之法,张氏用大半夏汤加味,临床多验。病例:沈某,男57岁,初诊:1959年8月29日。主诉:呕吐1月,伴消瘦病史。1953年因“胃穿孔”,作胃修补术后,情况尚好。近1月,食后腹部作胀,呕吐胃容物为食物。赴某医院做胃肠钡剂造影摄片检查,诊为“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证乃食饮停留胃脘,终至尽吐而出,纳呆便秘,脉沉细,苔白滑。久病纳呆,其虚也必;大便秘结,其燥也明。治宜补中润燥。中气足,则胃气宜畅,燥得润,则重浊消也。潞党参30克,姜半夏12克,白蜜60克(冲服),广陈皮6克,生甘草3克,瓜蒌仁18克。疗效:服4剂后,进食时,已无不舒感。上方服至9月3日已无自觉症状,呕吐既无,饮食如常,体重亦有增加。

14.口内含服药物治梅核气

梅核气一病,其病理的主要特点是痰凝气滞。痰凝,则似有所塞;气滞,则腹胀乃生。梅核气的辨证,主要以辨别气滞为主,还是痰凝为主。若胸胁胀满,腹胀气肿,则以四逆散加减;若咽中如塞,如絮如膜,咽不下,咯不出,则以四七汤加减;若肝气少以犯胃,使脾失健运。脾虚可使痰湿内生,在治疗时,可以加入健脾利湿药,方取逍遥散意。

学习和运用体会

张氏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应用某些药物含服,可使药至病所,对局部症状的改善亦较明显,气郁化火者,应用左金丸3克,缓缓用唾液吞服。胃气上逆,病久者应用代赭石3克,全蝎0.3克,研细末,含服。

15.胆囊炎利胆汤

金钱草、柴胡、枳壳、赤芍、白芍、平地木、板蓝根、生大黄、生甘草,另:硝矾片。此方有清热利湿、理气止痛、软坚消结、利胆排石的作用。

学习和运用体会

适应证为右胁疼痛,引及肩部,口苦纳呆,或有发热寒战,目黄溲赤,或右胁疼痛拒按,恶心呕吐,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常应用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或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患者。

(0)

相关推荐

  • 7种用于十二指肠溃疡的中成药。建议收藏

    7种用于十二指肠溃疡的中成药。建议收藏

  • 【名医效方:胃炎方】

    萎缩性胃炎方 [方源]杨继荪效验方 [组成用法]黄芪15g 党参12g 北沙参15g 麦冬12g 制玉竹12g 石斛30g 蒲公英30g佛手柑12g 炙甘草5g 乌梅9g 无花果15g 炒枳壳12g  ...

  • 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健中调胃汤..余瀛鳌

    16.健中调胃汤 党参.白术.降香各15克,公丁香7.5克,姜半夏.甘草各10克.先将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再放火上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之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学 ...

  • 【名医效方集锦】国医大师治胃炎秘验方下

    和中消痞汤 [方源]李寿山效验方 [组成用法]党参15g 制半夏10g 黄连3g 丹参15g 蒲公英15g 白芍15g 炙甘草6g 干姜3g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 ...

  • 张羹梅临床惯用验方

    张羹梅临床惯用验方

  • 张伯臾临床惯用秘验方

    张伯臾(1901-1987),字湘涛,号志浩,江苏省川沙县人.1918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随业师丁甘仁侍诊1年,初悬壶于川沙张江栅,1937年举家移居市区,曾在八仙桥中医疗养院设诊行医.195 ...

  • 【张羹梅:临床惯用秘验方15首】

    张羹梅,1905年生,上海市川沙县人.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立师范学校,后从师名医凌秀千学习中医内科.陈雪生学习中医外科,于1923年独立开业.历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 ...

  • 张代钊肿瘤临床惯用秘验方

    张代钊,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中西医结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 ...

  • 【张伯臾:临床惯用秘验方23首】

    张伯臾(1901-1987),字湘涛,号志浩,江苏省川沙县人.1918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随业师丁甘仁侍诊1年,初悬壶于川沙张江栅,1937年举家移居市区,曾在八仙桥中医疗养院设诊行医.195 ...

  • 【张代钊:肿瘤临床惯用秘验方】

    张代钊,中日友好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中西医结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 ...

  • 【张伯臾:临床惯用秘验方】

    张伯臾(1901-1987),字湘涛,号志浩,江苏省川沙县人.1918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随业师丁甘仁侍诊1年,初悬壶于川沙张江栅,1937年举家移居市区,曾在八仙桥中医疗养院设诊行医.195 ...

  • 郭士魁临床惯用秘验方42首

    发表者:赵东奇 1.冠通汤 党参12-15克,丹参15-20克,当归.鸡血藤各12-15克,瓜蒌15-30克,薤白10-12克,红花12-15克,延胡索10-12克. 学习和使用体会 功用益气活血.用 ...

  • 【邵长荣:临床惯用秘验方6首】

    邵长荣,男,1925年生,浙江省慈溪市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龙华医院主任医师,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首届名中医,1996年被评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全国第二批500名老中医学术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