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宇:野马
我写过一则《翻译之误》的诗话—— “马骅曾谈起《米拉日巴道歌集》的一个汉译错误,‘我虽凝身不动,却心猿意马’(大意)。他觉得如此翻译,几近诋毁。米拉日巴是噶举派二祖,一个卓越的苦行者,这个翻译却给出一副毫无定力修持的形象,马骅觉得应该翻译成:‘我虽凝身不动,却心如野马’”。 对此唯阿反驳说: “马骅认为几近诋毁,可能是不了解佛教中‘心猿意马’一词的具体含义。佛教是一种诗意哲学,多用意象,强调审美直觉。在佛经描述的六十种心相中,最后一种为猿猴心,‘心如猿猴,游五欲树’,谓此心如猿猴,攀援外境;心的‘意’,流注不息,一味追逐外境,犹如奔驰之马,故称‘意马’。‘心猿意马’是成道的大障碍,因此必制伏之而后可。与此同类的意象还有狂象(醉象、恶象)、六贼、牛等,都用来比喻为害极大的妄心。”又说: “按我的理解,马骅生活在高原,因此才更倾向于‘野马’这样的雄奇的意象。这是心造境,也是方便法门。假如他像古印度人一样经常能见到大象,他也会倾向于‘狂象’、‘恶象’这些相类的雄奇之意象。”(《心猿和野马》) 近日偶涉佛典,发现唯阿的反驳颇不能令人信服,“心如野马”恰是标准的佛教用语。东汉支谶译《屯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其心知若幻如梦,如野马,如山中响,如水中影已,坚固无所希望,是则为宝。”西晋聂承远译《超日明三昧经》:“观一切法如化,如幻梦、野马、影响,悉无所有。”竺法护译《度世品经》:“……犹如幻梦、影响、芭蕉、电现、野马、水中之月”,等等。 如果马骅读过这些典籍,那么他用汉地佛教术语来翻译藏传佛教经典,可谓适当。如果没读过,那这简直是神来的译笔。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