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好」,全靠同行衬托
天下苦女性群像剧久矣。
自打《欢乐颂》演活了几个女人一台戏之后,大量女性群像剧蜂拥而上,连冯小刚这等电影艺术家都要上赶着等观众检(打)阅(脸)。
但几乎没有作品拍出都市女性生活的精髓。
去年夏天,差不多也就在这个时候,《三十而已》大火,隔三差五就上一次热搜,微博上全民喊打林有有。
然而除了林有有,观众什么都没记住。
时隔一年,童谣靠顾佳这个角色拿到白玉兰奖,还遭到全网群嘲,“这种电视剧不配拿奖”,全然没了当初帮顾佳捉小三的热情。
如果说《三十而已》是一次对大众心理的精准计算,那冯小刚的《北辙南辕》就是一次大型脱靶行为艺术——当代都市剧受众的心理靶心在哪儿,他都没找着。
观众在批评这些都市剧时常用“悬浮”一词,意指剧中人物的生活环境、行为举止等与现实中对应阶层的真实生活相脱节。
尤其当电视剧里想当然地塑造一些住豪宅见识短的“穷人”时,观众的愤怒值更是如火山爆发般喷发,怒斥“国产剧里没有穷人”。
其实我们不是看不得电视剧里的人过上好日子,我们看不得的是张冠李戴,是毫无逻辑的错位。
我们真的不喜欢富人的生活吗?
不,我们喜欢看。我们不喜欢的是一群明明不该那么潇洒的社畜过着有钱有闲的生活,更不喜欢一群有钱人在镜头前强调自己是个普通人。
我们真的不喜欢看事业成功的女强人的生活吗?
不,我们喜欢看。我们不喜欢的是一个从未表现过聪明大脑的女人演着女强人的戏码。
我们真的不喜欢看闺蜜抱团的情节吗?
不,我们喜欢看。我们不喜欢的是一群压根不可能成为朋友的人对彼此称姐道妹一往情深。
我们不喜欢看好看的俊男靓女们谈恋爱吗?
不,我们喜欢看。我们不喜欢的是男女主角一谈恋爱编剧们忘了这部剧原本要写的主题。
所以,当《我在他乡挺好的》出现时,所有人眼前一亮:
它拍的依旧是那些观众喜闻乐见的“老三样”,甚至都没有脱离用不太真实的职场恋爱来解决生活问题的套路。
它只是对以往国产剧简单粗暴的呈现方式和无脑逻辑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整部剧的质感就立刻有了飞一般的提升。
当代社畜生无可恋的通勤日常
然而,从最新更新的九、十集来看,这部前三集被夸上天的剧逐渐暴露了其随大流的本质。
以至于从前的“修正”都变得面目可疑。
它真的有心突破女性剧惯常的窠臼吗?
还是说,本剧前半部分所谓的“真实”,只是另一种吸引人眼球的装饰而已?
01
用分寸感代替强情节
《我在他乡挺好的》最大的优点,是拍出了大城市人际关系真实的分寸感。
这部剧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让人看了过于舒适,尤其是和《北辙南辕》对比之后,更是能感受到本剧的用心。
在很多讲女性友谊的剧里,几个女性角色总有一些是误打误撞认识的,几次交手便成了知心好友,无话不谈。《北辙南辕》里的尤珊珊和其他几个姐们儿在酒局上一见如故,欢乐颂五美经历了一场电梯事故后感情迅速升温,《三十而已》里王漫妮和钟晓芹相识于一场误会。
不是不允许因偶然而产生的友谊,只是对一个步入社会的社畜来说,天知道和一个既不是同事也不是同学的人发展出深厚的友谊有多难。
现实中这么说话的人八成是拉你搞传销
这不是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武林高手们刚打完架就能把酒言欢。
这是一群生活在快节奏大都市里的普通打工人。
我们疲于奔命,不会轻易对陌生人敞开心扉,一边跟千里之外的老同学在线激情打字,一边冷漠脸旁观周围世界才是社畜常态。
当你猛然间发现自己过了某个年龄段之后竟然没再结交一个新朋友,电视里却上演着刚刚认识的新朋友二话不说高级洗衣机直接送货上门的桥段。
那一刻你竟分不清是自己过得太衰,还是写剧本的人太天真。
面对这样豪华奢侈的友谊,你也只能笑着自嘲“原是我不配”。
但《我在他乡挺好的》不会给你这种感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桥段总会让你会心一笑,不是为自己解嘲,而是笑终于有部剧能懂我们社畜的心声了。
比如乔夕辰(周雨彤 饰)、胡晶晶(金靖 饰)、许言(孙千 饰)是少女时代就玩在一起的老同学,而纪南嘉(任素汐 饰)是胡晶晶的表姐。可以合理推测三姐妹一同留在北京后,作为成熟大姐姐的纪南嘉多关照妹妹以及妹妹的死党一点也很正常。
恰巧纪南嘉大大咧咧为人豪爽,和几个天真可爱的小妹妹相聊甚欢,无论从表演还是剧本上看,四姐妹的相处都和自然。
尤其是给纪南嘉过生日那段,乔乔和许言先摆了个月饼糊弄纪南嘉,还互相推诿,又在她失落时端出一个大蛋糕,妹妹们调皮捣蛋,姐姐宽容宠溺。
那么真实,真实到仿佛上一秒是自己在跟小姐妹们过生日。
她们仨好不容易聚到一起调查晶晶自杀的秘密,按惯例主角团都凑一起了,怎么也得整点戏剧效果出来吧?
结果仨人一拍即散——
大周末的,回家睡觉去。
乔夕辰工作上遇到麻烦,第一个想到的是找纪南嘉求助,而不是很明显对自己有点意思的官方CP兼上司。
而纪南嘉把乔夕辰送到仓库后,看到一堆没包装的咖啡杯,也并没有留下来帮她一起做。
这里的友谊才是更接近生活的。好朋友会尽力帮你,但大家都有自己的节奏,大多数情况,你还是得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麻烦。
剧中这样的时刻还有很多,每当观众嗅到一些熟悉的气息,心里开始暗暗抓马预警后,最终的结果大多落入日常的平淡中去。
回归日常生活的拍法不见得有多新鲜,甚至谈不上巧妙,却因为有了太多狗血国产剧的对照,变成了让人惊喜的某种“反套路”。
这个现象值得玩味。
面对亲友胡晶晶自杀身亡的事实,几个姐妹的状态也被拿捏地很准确。
刚得知她去世的当晚,有人悲痛欲绝,有人惊吓过度反而显得迟钝;
葬礼上三个人一脸木然,又是应激反应过后的另一种状态;
等到办完丧事,从老家回来,又像个没事儿人似的重新迎接自己的人生,只有在下意识准备找晶晶的时候,才忽然想起来人已经没了。
真正的失去的痛,都是在之后的日子里一点一滴地吞噬着人心的。
那些为朋友的故去痛哭流涕的夜晚,也终究会在时间的消磨中,变成姐妹重聚时欢声笑语落到地上后,漫长的沉默。
对丧失朋友的情绪渲染到此为止,避免了男性视角对女性关系简单粗暴的定义,也摒弃了时代姐妹花式的要死要活。
而乔夕辰与胡晶晶的友谊最令我感动的是一个细节。
在晶晶去世后,乔夕辰帮助了一个饭碗不保的女同事,却被恶意栽赃。真相大白后,女同事被开除,乔夕辰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快人心。
她忽然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也是在丢了饭碗之后绝望自杀,于是对那个女同事不仅恨不起来,甚至还产生了怜悯。
胡晶晶以一种更广阔更光明的方式留在了乔夕辰心里。
而在最新的剧情里,乔夕辰拉住失恋又犯错的同事苗苗,不让她跳下去,一番真情实感的劝说也打动了不少观众。
她的这番话,想必已经在心中念过无数次,而对象则是她没能伸手拉住的胡晶晶。
从《欢乐颂》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
不知因为什么原因,直到这部剧,我才看到更具进步性的女性意识,才领略到可以信服并且强烈共情的女性友谊。
既不美化也不夸张,通过人物的心理变化,展现日常的顿悟时刻,用这些去推动戏剧性。
这种分寸感从友情延伸到职场,再蔓延至爱情,直至笼罩整部剧。
第一次,我感受到国产女性群像剧背后是一群认认真真生活的人,他们也实实在在地摸到了当下都市生活的脉搏。
02
接地气的成功女性
国产都市剧只会说台词,人物价值观全靠一张嘴,几乎是这些年的通病。
这种现象在女性题材国产剧中尤为盛行。
这些电视剧本身就是应社会热点思潮而生,生育代价、婚内出轨、家庭主妇、职场歧视、独居生活……国产女性题材剧中扎堆出现的桥段无一不是从微博、知乎、豆瓣各大热门帖子里衍化而来。
有些甚至直接粘贴复制一些早就过时的段子,比如《北辙南辕》里尤珊珊描述婆媳关系时提到“保大保小”的问题,很难不让人怀疑这个号称要把握时代脉搏的编剧是不是还在用2g进行网上冲浪。
大量塞入社会热点段子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本剧(看起来)探讨当代社会的种种症结,(自以为)引起观众共鸣,然后推动观众讨论度,再次把本剧推上热搜,从而形成一个以热搜为起点和终点的完美闭环。
再九转回肠的故事,再动人心弦的表演,都不如一张写着金句的视频截图更具有传播效应。
于是,我们不断地看到妆容精致的女明星出现在各种视频截图里,讲着各种妙语连珠态度鲜明的长难句。
网上一经传播,就能收获一堆“姐姐好飒”“姐姐鲨我”的追捧。
而现实中,能用如此做作的口吻向你输出所谓“现代女性价值观”的人,不是健身房推销员,就是让你去美容院办卡的。
《我在他乡挺好的》有意识地改进了这一点。
用“改进”,是因为它也免不了用台词进行某些说教。
但好在这样大段输出价值观的时候并不多。
这部剧先塑造一个立体的人物,立场和态度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根本不用主角“说”出口。
比如,任素汐饰演的纪南嘉是四个女孩中年纪较大的大姐姐。她有自己的策划公司,事业小有成就,但事业上、生活上依旧麻烦事儿不断。
这种御姐形象早就被国产剧玩坏了,要么就是《欢乐颂》里的安迪,还是《北辙南辕》里的尤珊珊,酒局上豪气冲天,投资全凭直觉,几百万的资产眼皮都不眨一下拱手送人。
反正你就是想不明白,她们到底是怎么挣上这亿万身家的。
但是纪南嘉的工作能力大家有目共睹。
第一集里,纪南嘉遇到客户临时换高档酒的要求。
情急之下,纪南嘉找不到足够的酒,于是灵机一动,建议现场改布局,一张桌子配一瓶好酒,剩下的高档酒给几位主咖作为礼物带回去。
然而客户表示,同学会重新分桌不太妥当。
纪南嘉再次给出解决方案。
既照顾到所有参会人员的情绪,又能突出四位老师的尊贵身份,于是皆大欢喜。
纪南嘉处理的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单子,也全然没有女霸总的架势,更没有呼之即来的人脉帮她搞定突发状况。
靠的就是常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随之而来的职业直觉。
更有意思的是,当纪南嘉风尘仆仆赶到会场前,这边刚交代完助理停车卸货,那边就下意识问道,一个姓张另一个姓啥?
一个凡事都得亲力亲为的小老板焦头烂额的状态瞬间被演活了。
与隔壁的尤珊珊大手一挥就几十万几百万往外送一比,更显得纪南嘉是一个被生活追赶着的挣扎着的大活人。
即使事业上小有成就,可以过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生活,但她还是一个人租房子住,看到别人出双入对会觉得孤单,也会像无头苍蝇一样被迫焦虑,也会因为出租屋的厕所漏水而头疼不已。
想买套自己的房子,却为五百万的首付焦头烂额,把所有银行卡和理财产品凑一起也够不着,只好为了几万块钱跟中介和房东一点点磨价格。
到处打电话求爷爷告奶奶,五万十万的讨债,讨债不成还被人讹了两瓶贵巴巴的酒。
于是心一横,在餐厅公放《好日子》,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
但即使半醉半醒,脑子还在飞快想着如何在解决财务危机的同时保住自己的小助理。
第二天醒来,还得硬着头皮撑下去。
从头到尾,纪南嘉没说过一句女人要独立要有钱的屁话,却终于解了本国产女霸总PTSD患者心头一大恨。
国产剧的成功女性终于不再像神一样站在全知视角睥睨众生,做一个输出观点的工具人,她终于也会像普通人一样,不知不觉地参与进内卷行列,又在一阵瞎忙活中迷失和醒悟。
03
经不起推敲的细节
以上说的,都是《我在他乡挺好的》的进步。
但这种进步的参考坐标,是那些套路早已僵化的国产剧。
实际上,《我在他乡挺好的》已接近尾声,暴露出的问题不少:
在美术上依旧有过渡美化的嫌疑,滤镜和样板间的问题依旧存在;
导演的叙事缺乏节奏感,导致牵引全剧的“胡晶晶之死”事件震撼程度被削弱;
剧情往后又走向了“恋爱解决一切”的路子……
即使这样,观众还认为它“瑕不掩瑜”,认为它值得夸奖,恐怕是因为它用了一层名叫“真实”的滤镜笼罩在套路之上,恰巧同档期同题材作品又虚假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一经衬托,便显得它十分眉清目秀。
已经有不少网友指出,本片在很多细节上仍然存在“悬浮”的问题,设计感依旧浓重。
仿佛无论多“真实”的细节,最终都是为了进入下一个套路而服务。
比如观众们非常关心的住房环境问题。
本剧中,纪南嘉住的房子好点没啥,但其他几个女孩的房子就稍微与人设有脱节了。
第一女主乔夕辰几经波折,最终搬进了一间宽敞明亮的样板房里。这种套路在女性题材剧中并不少见。
观众几乎心知肚明,女主最终一定会住上一所大房子。只不过这次编剧倒没有像其它同行那样,随便编个理由将住房问题打发了事,而是塞进许多段子式的情节来推动情节。
比如前室友不讲卫生,把袜子放进公共洗衣机,总是不打招呼用别人的东西,还喜欢带男朋友回家,直接在客厅开搞,男朋友上厕所还不开门。
总之,也为乔夕辰搬出去一个人住做了铺垫。
诚然,这比《北辙南辕》里一个高职学历没有正经工作的女生心安理得地“帮出国亲戚看房子”要真实的多。
但转念一想,这种真实依旧依赖了诸多巧合,实际情况中找到满意房子的过程要比电视中难上几百倍。
光是东南西北满城市看房,就足以让一个下班还没法休息的社畜心力交瘁了,更不用说每次搬家都是一次体力和精神上的双重考验,因为居无定所所以不敢买太大太贵重的东西,以至于常常处于凑合过日子的状态。
这种疲惫以及因此带来的漂泊感和无力感,剧中总是一带而过。
它只是用奇葩室友这种更具戏剧冲突的段子挑起观众的神经,引导观众主观上忽略那些更深处的精神困顿。
但凡仔细推敲,你会发现这部剧和其他女性剧在本质上并无二致。
其实,这部剧最大的问题不是“悬浮”,而是“力有不逮”。
因为前期选择了“反高潮”“反套路”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狗血情节,但这也意味着编剧必须通过人物心理的细致转变来推动剧情发展,否则就容易把“真水无香”拍成“真流水账”。
也就是说,既然放弃了强情节,就得走深挖人物心理的路线,但编剧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
它在一开头就展现出了试图深入探讨都市女性精神困境的架势,同时也用一些符合生活常理的桥段向观众表达了一定的诚意。
主角的每次精神顿悟时却又总是语焉不详、一笔带过。
比如,是什么导致纪南嘉放弃了买房这么大的决定?仅仅是乔夕辰一番“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不痛不痒的发言吗?
胡晶晶究竟为什么会跳下去?她的抑郁症是如何形成的?在心理最后那根弦绷断之前,她做过哪些挣扎?她是如何一层一层堕入深渊的?
我对曾对这些疑问抱着巨大的期待。
胡晶晶这条暗线本应与活下去的三姐妹形成一组对照,她的绝望无助与三姐妹的在夹缝中求生存共同构成了当代都市中青年人精神面貌的一体两面。
但直至第十集(实际上后面几集胡晶晶这条已经完全被抛诸脑后了),本剧给出的答案——
失业、欠钱、抑郁症、家长的责怪、自身的好强都没能彻底说服我。因为遭遇这些的年轻人太多了,大多数人都会经受心理崩溃,但大多数人没有跳下去,而她跳下去了。
Why?
为什么偏偏就是胡晶晶?
我需要看到更加具体的、更幽微、属于胡晶晶这个独特个体的生命经验(要知道,即使是抑郁症病人,每个人的情况都是千差万别),而不是笼统地归结为,她失败了,她生病了,她好强不告诉我们。
那份绝望的痛感拍不出来,乔夕辰等人面对生活时的韧劲就会大打折扣,这部剧的野心——表达“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这一主题——也就无法完成。
这个致命伤早已不新鲜,它几乎是所有高开低走的国产女性剧的通病。
开头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用看似接地气的细节制造现实主义的氛围感,真到必须解决问题时,观众们才发现,原来编剧的境界并不比我们高明(然而还是甩同行一条街)。
无解的问题,苍白的安慰。
最后三集,《我在他乡挺好的》能扭转局面吗?
我看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