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新辅助化疗+手术后 这一特点的患者辅助化疗有生存获益

在日本,食管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AC)联合手术是标准治疗,但NAC无效患者预后很差。2021年7月,日本学者发表在《Esophagus》的一项研究,探究了食管癌患者NAC+手术后,辅助化疗(AC)的作用。

NAC未能降期食管癌患者预后很差 亟需新的策略
▲▲▲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预后不良。虽然多学科治疗方法可以改善预后,但仅手术难以实现局部和远端控制,即使是可切除ESCC。NAC可改善ESCC患者的预后,因此对这些患者的标准治疗是先NAC后手术(NAC-S)。NAC成功可使得疾病降期的患者改善预后,而未成功的患者预后仍然很差。后一类患者人群需要新的治疗策略来改善预后。

目前尚无指南建议ESCC患者NAC-S后进行AC,只有少数报告阐述了AC对NAC治疗无效的ESCC患者的影响。

日本回顾性研究:NAC-S后多淋巴结阳性食管癌 AC能带来更多获益
▲▲▲

发表在《Esophagus》的本项回顾性研究,评估了AC能否改善接受NAC-S的ESCC患者的预后。

纳入2006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13例胸段ESCC患者。这些患者接受了NAC,然后进行根治性手术,并有3个或更多淋巴结病理阳性。研究人员还评价了AC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40例患者接受AC[AC(+)组],73例患者未接受AC[AC(-)组]。AC(+)组和AC(-)组的2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分别为30.0%和28.8%(p=0.47)。

将这些患者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组,即3~6个淋巴结阳性患者(3~6亚组)和≥7个淋巴结阳性患者(≥7亚组)。

在3~6亚组(72例患者)中,AC(+)组和AC(-)组的2年RFS率分别为38.5%和33.9%(p=0.31)。在≥7亚组(41例患者)中,AC(+)组和AC(-)组2年RFS率分别为25.9%和7.1%(p=0.04)。

因此,对于NAC后仍有多淋巴结阳性的食管癌患者,AC可能为预后额外提供显著获益。

NAC-S后≥7个淋巴结阳性可尝试AC 或还应尝试换化疗药
▲▲▲

本项研究回顾性评估了AC对NAC-S后ESCC患者的有效性。尽管NAC无效,有≥7个阳性淋巴结ESCC患者,AC也可改善预后。尽管有多个淋巴结阳性的ESCC患者NAC后预后较差,但本研究的结果提示,AC是改善他们预后的一个有前景的选择。

许多临床试验发现,AC治疗ESCC患者不优于仅手术或NAC-S。然而,两项临床试验报告显示,AC对病理晚期ESCC患者有效。在JCOG9204研究的病理N0亚组中,仅手术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DFS)为76%,手术+化疗组为70%(p=0.433)。然而,在病理N1亚组中,仅手术组5年DFS为38%,手术+化疗组为52%(p=0.041)。在一项荟萃分析中,Zhang等人报告,AC改善了pStage IVa ESCC患者的预后。这与本研究中AC治疗晚期ESCC患者(即≥7个淋巴结阳性)预后的显著差异一致。

在之前进行的围手术期化疗研究中,术前和术后化疗均采用相同的方案。在研究者看来,如果NAC有效,AC使用与NAC相同的方案,是合理的;但如果NAC无效,则不合理。因此,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将阳性淋巴结数目作为NAC疗效的指标,并进一步研究AC对阳性淋巴结>3个ESCC患者的疗效。在可能的情况下,AC使用的抗癌药物与NAC不同。既往AC治疗ESCC的研究使用的是顺铂+氟尿嘧啶或长春地辛,但没有发现紫杉醇、多西紫杉醇或S-1等单药治疗的报道。鉴于这些药物在晚期和复发性食管鳞癌患者中报道有效,该研究使用了这些药物。此外,该研究还评估了NAC无效患者中,AC的存在与否对预后的影响。

该研究还考察了AC的安全性。化疗的毒性是轻微的,与既往研究一致。特别是,37例患者中有8例(21.6%)出现3级或4级不良事件,只有2例(5.4%)因不良事件退出。大多数患者没有出现严重到需要停药的不良事件。此外,没有与化疗有关的死亡病例。因此,在ESCC患者中使用AC是安全的,并且在复发之前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不良事件)。

总之,NAC-S后有≥7个阳性淋巴结的ESCC患者,接受AC可改善预后。但需要一项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这些结果。

(选题审校:闫盈盈  编辑:丁好奇)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放疗与免疫治疗有协同作用。)

参考资料:

Esophagus. 2021 Jul;18(3):559-565.

The role of 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plus surgery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58045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