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禅寺——皇帝年号命名的寺院,宋朝前是中国道教茅山宗的发祥地……【北茅山与南茅山的历史渊源】

一、北茅山与南茅山,双峰并峙

江苏有两座茅山:兴化茅山在江北,俗称北茅山;句容茅山在江南,俗称南茅山。如今的北茅山是佛教圣地,而南茅山则是道教圣地。两者似乎不相关联,其实,两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

二、宋代之前,北茅山是道教场所

北茅山——兴化茅山,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这里有一座以北宋真宗皇年号命名的佛教寺院——景德禅寺。但据史料记载,宋代之前,景德禅寺是三茅道观。
据清朝嘉庆《扬州府志》记载:“(北茅山)旧有道观,宋为景德禅寺。”乾隆三十五年,注重考证考据的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过茅山碑记》中认定“北茅山为三真君初炼道之地”。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黄信阳 (书)

三、汉代之前,南茅山原为句曲山

与北茅山相对的是南茅山,即江南句容茅山。笔者查阅了明朝弘治《句容县志》,上面有南茅山名称演变的详细记载:“(南茅山)初名句曲,以山形之勾曲也。又名巳山,以山形似巳字也。汉元帝有茅氏兄弟三人来居其上,遂名茅山。”

四、南茅山的更名与历史上侨置郡县相关

笔者认为,南茅山的得名主要是历史上北方人口南迁的产物。在战乱连年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居民到达南方,为了便于管理,政府按其原籍郡县地名,在迁入的南方地区另设立地名相同的州郡县。如在当时的扬州设兖州,在镇江设徐州。后为与北方的兖州和徐州区别,则在新设的地名前面加了个“南”字,分别被称作南兖州和南徐州。当然,也有不少地名,“南”字也没有加,直接使用的北方地名。
茅氏兄弟从北茅山迁徙到江南,也绝非只是他们弟兄三人,而应是的伴随着大量的北方居民一同前往的,许多人像茅氏兄弟一样曾经暂居于北茅山。汉元帝时,茅氏兄弟只是外来移民。能将句曲山这样一座并不小的山更名为茅山,不可能是个人,而只能是当时的官府。

五、北茅山是南茅山道教的祖庭

茅氏兄弟的原籍在陕西咸阳,距江苏有千里之遥。在那个以步行为主的年代,他们辗转迁徙到北茅山,数年之后,又迁徙到江南。这与我国历史上北方人口南迁,以及中国道教从北向南传播是一致的。
从道教茅山宗起源和发展的角度看,任大椿认为“北茅山为三真君初炼道之地”,实际上指出了南北茅山的关系,即北茅山是南茅山道教的祖庭。

景德禅寺规划效果图

六、景德禅寺近期建设规划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能人的鼎力相助之下,茅山景德禅寺相继建成藏经楼、大雄宝殿、地藏殿、菩提院、天王殿、山门殿等。寺院初具规模,重建工作卓有成效。按建设规划,还有这些项目尚未开工兴建:颖瑞堂、范公祠、寮房、观音殿、居士楼、伽蓝殿、财神殿,以及垒土为山,在山巅建三茅宫。

三茅宫效果图

七、修复三茅宫成为新时期的迫切需要

虽然“北茅山为三真君初炼道之地”,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与道教相关的遗存实物,除了一口俗称“唐井”的水井外,一切荡然无存。据《东台县茅山志》记载:“宋真宗景德四年,开山祖师德净挂锡于此,改观为寺,即以真宗年号名之,仍存三茅真君遗像于山巅。”这一记载说明,景德禅寺祖师胸襟开阔,对三茅真君开创的基业永怀感恩之心。以后历代住持、方丈,对三茅宫都爱护有加。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彰显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的魅力,弘扬茅山文化,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水乡文化旅游景点,垒土为山,重建三茅宫,已成为新时期茅山发展的迫切需要。这项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定会得到四方贤能的鼎力相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