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有个千年古村 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人家 定能让你乐不思归!
李坑,江西婺源秋口镇一个古色古香、安静祥和、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小村庄,距婺源县城12公里,交通非常便利。
李坑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传世著作多达29部。南宋年间,李坑还出了一位名叫李知诚的武状元。
李坑,白墙黑瓦,飞檐翘角,鳞次栉比,青山环绕,溪流潺潺,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美景,被誉为“最美婺源符号”。
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慕名前来李坑度假观光。不仅如此,李坑还是60多家美术院校的写生基地。
然而,你可知道,早在1999年之前,李坑并不象如今这样充满生机、富得流油。那时的李坑,村子里的大多数老房子年久失修,摇摇欲倒,破败不堪。
1999年,李坑率先在婺源扛起旅游大旗。经过20年的发展,李坑已有农家乐100多家,带动旅游就业上千人,全村80%以上的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
李坑的民宿业非常发达,房价三百元至上千元不等,一年收入三四十万,轻松惬意。李坑已成为远近有名的富裕村庄。
在李坑旅游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李坑的村民们也曾有过“破墙开店”、违章乱建”等问题。村子里摆摊设点的太多太多,许多人抱怨李坑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不再是记忆中的“小桥流水人家”。
好在政府及村民们醒悟得较早。政府及时开展“封闭式”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拆除违章建筑、蓝皮棚近千平方米,开展了古戏台保护修缮和河道清於,统一了户外广告牌及门楣店招,恢复古村传统风貌、提升景区形象,新建生活污水处理池、写生废水处理池等,还给了李坑原来的面貌。
在李坑,一条小溪曲曲折折流过整个村庄,有溪桥将两岸人家紧密相连。整个村子里共有十几座溪桥,石桥、木桥、砖桥,大大方便了小溪两岸人们的往来。
其间,最古老、最著名的是通济桥,位于村中两溪交汇处,桥身是厚重的青石板,桥下是半圆的桥拱。经过上千年风吹雨打,风雕雨琢,桥面光洁青亮,桥身青苔斑驳,桥拱倒映水中,仿佛一颗夜明珠,形成村子有名的双龙戏珠景观。
在李坑不宽的小溪里,来往的是一只只供游客观光的竹筏和木船。游人可以乘坐竹筏木船,在观赏两岸景观的同时,细细品味李坑特有的诗情画意。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步行游览。临河有不少茶楼、客栈。找一家小店坐下,点上一杯冷饮,看小桥流水,看黑瓦白墙,从容闲适,悠然自得。
行走在李坑的小巷里,随处可见前来写生的学生们,素描、水彩、水粉、国画等各式画架画布芬芳夺目,一派悠悠乡愁的写生风光。
在李坑,呈现在你眼前的,全是青一色徽派建筑老宅院,马头墙、小青瓦,石雕、木雕、砖雕,有着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福禄寿喜等图案,精致巧妙,富丽堂皇,默默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徽派建筑的上方都有一个天井,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还有一个奇妙的作用--“肥水不流外人田”。
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财源,雨天,水不停地从天井向家里流,四水归堂,蕴涵着“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徽派建筑的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样式。
李坑还有一个“申明亭”,这是李坑宗法制度的见证。“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把他的恶行书写出来,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村民一般都能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然而村子的人口较多,难免有争议有纠纷,遇到这种情况,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聚众,村人均可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
在李坑,浓浓的樟木香迎面扑来,缭绕不散。婺源多产香樟树,婺源人尤爱香樟树,这也是婺源古村落独特的气味。香樟木可以驱虫防霉,防止衣服腐蚀,自古以来就是制作衣柜、箱子的最佳材料。在李坑,只要你时间充足,你可以淘到任何的香樟木工艺品,箱子、饰品、梳子、挂件、摆件、手串等等。时过很久之后,但你闻到香樟木那浓郁的香味,依然会让你回忆起在李坑的美好时光。
近年来,古色古香的李坑吸引了众多剧组前来取景拍摄,《爱在战火纷飞时》、《青花》、《捕蛇少年》、《致青春》、《喊你回家过年了》等影视作品的诸多场景都拍于李坑。
文/图 纳兰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