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快来看看,建文帝长什么样子!智眉禅师为什么要在临终前公开自己是建文皇帝的身份呢?后人为啥又称他为朝古大王呢?
这就是大观堡的“二帝神位”上的二帝真身塑像,清康熙年间的复制品,老百姓则称朝古大王,也称朝古灵王。
智眉禅师与他的搭挡杨依义、王履衢、李王衡等创立大观堡的目的是为了“创制垂法,博施济众”,于是便创制了大观堡《乐善堂章程》,用智眉禅师的话来表述,就叫“慈觉寺白法”。
什么叫“垂法”?留传以示后人的法律或章程就叫垂法。我们再来看看智眉禅师等创制的垂法——《乐善堂章程》(见下图碑文)。
这个“垂法”分为三个部分:即《施絮章程》、《施棺章程》、《公议章程》共15个条款,每一条都是围绕“博施济众”这个主题中心而制定。其中第一条“为鳏寡孤独无生活者而设”,明确表明了大观堡乐善堂的创建目的;第十四条“立堂在堡,永垂不朽,毋得移置他处。”(见碑文中的画线文字)明确表明了大观堡慈善机构坚决不能搬迁到别处去,还要永远传承下去——永垂不朽。
怎么样才能让大观堡慈善机构永远传承下去呢?这才是智眉禅师临终前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他是怎样考虑的我们无法得智,但是智眉禅师是怎么做的,我们可以看到并找到相关证据。
那就是“自营宅兆,刻铭塔石”(民国版《宁远县志·卷第二·山水·四七》2006年翻印。)何谓“宅兆”?风水学术语,墓地,意思是指坟墓的四界。智眉禅师在他的墓地四界建了哪些建筑呢?
1.就是选墓址建墓穴,这才是“自营宅兆”的核心事件。墓穴建了多久,内部结构如果,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也可从坟墓的四界建筑来推知。
2.就是在白掌塔左前侧100米的地方(偏南)建了一处庄屋,先是供墓穴营造者工作用住房,后是作为大观堡经理人及其他民众来祭扫的休息栖身之地。建筑面积在300平米左右,到清中后期,这处庄屋为姜氏人居,“厂[ān]屋里”的村名就是由此诞生。
3.就是在白掌塔右前方建造了一座佛寺,僧人称“佛帝庵”,红尘百姓称“金台山”,待智眉禅师圆寂归西后让僧人为他颂经祈福。此寺占地面积近2000平米。《宁远县志》载:“又有金台山,层峦耸翠,望若楼台,有寺雄踞其巅,亦为升眺之地。距山半里(250米),有白掌塔……”
4.在白掌塔的正前方400米,建有桂花亭。亭在白掌塔前的小溪流上,因桥亭边有数株古老的桂花树而名。后这里聚族而居成为含泽岭村。
从上面智眉“自营宅兆”的情况就可以推知,其墓穴内部必然工程浩大,究竟有多浩大,我们不去推测,把迷留给考古工作者去解开。智眉禅师花费这么大的资金,来营造自己的墓穴,那是有目的的,这目的便是让大观堡的慈善机构永远传承下去,正所谓:“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只有这样,智眉禅师才能达成他一身的愿望:“立德以不朽”。
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从这里可以获知,最上等的不朽方法就是立德。何谓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立德者,千秋功业,百姓称颂。
智眉禅师创建大观堡,创制《乐善堂章程》符合“创制垂法,博施济众”。但如何才能“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那就是,让乐善堂永远延续下去成为千秋功业。为此,他临终前,给原有的《乐善堂章程》增加了一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每年定期让大观堡的接任经理对自己进行祭祀和称颂。所以他生前就请雕塑大师为自己雕制了塑像——二帝神像,而民间则称为朝古大王像。这类似于今人为将要逝去的长辈照遗像,待长者去世后,将其像奉于神龛之上。
(刻在石碑上的智眉禅师画像)
2.每年定期清结大观堡乐善堂接收到的慈善捐款(物),收回的租谷、财物、现金等,捐赠出去的钱粮物捐给了谁,用在了那些方面,要张榜公布。
3.到智眉禅师的神位前去起誓,做到公平公正地经管乐善堂。正如智眉禅师临终时补充的《乐善堂章程》条款中所述:“系乐善必垂诸久远,非鸣誓不足以齐心,非鸣誓不足以服众,且不足为后之经理鉴”。
做到了公平公正,又经常祭祀和传颂智眉禅师的功德,那么乐善堂就能永久地传承下去了,这就是”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为了让智眉禅师对以后的继任者具有凝聚力、对贪腐者具有震慑力,也为达到自己立德以不朽的目的,所以智眉禅师在临终前公布了自己是明二帝的真实身份。
哪为啥碑上称智眉为二帝,而老百姓又称他为朝古大王或朝古灵王呢?
对皇帝的称呼不是一件小事,既不能直呼其名,又要威风便捷地被提击,这在古代士代夫那里,一直是一件头疼的事。于是庙号、谥号、年号、尊号被发明出来,用于称呼皇帝。简而言之,庙号是用来方便把自己放进太庙后代奉祀的,死了才有。例如:洪武皇帝朱元璋庙号是太祖,永乐皇帝朱棣庙号成祖,崇祯皇帝庙号思宗……又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尊号:天可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国号:唐。但是明朝第二帝建文皇帝朱允炆,至少在他去世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谥号,也没有庙号,更没有尊号,就连他在位时的年号,也被他四叔改为“洪武三十二年至洪三十五年”。
而聪明仁孝的宁远人和大观堡慈善机构的接班人根据他的生平——流亡皇帝,给他起了个庙号——朝古皇,也即朝古大王。这样称呼既听不出“流亡”的意思,也符合他没有入祀太庙的实际情况。
“朝古”在书写时为“朝罟”(上古下皿),是啥意思呢?其实,这是宁远平话,因为元明清时期宁远平话是民间交流的主要语种,官话,反而极少人讲。平话“朝”,官话的意思是“朝廷”,平话“古”,官话的意思是“过、亡”的意思。比如说,张三亡故,平话就说“张三古列”。平话“朝古”译成官话,就是“朝廷亡故”,那“朝古大王”实际就是“流亡皇帝”的意思。
智眉禅师自己拟定的碑文称自己为“二帝”,也反映了他没有庙号,也就是流亡皇帝的意思。因此,“二帝”与“朝古大王”,前者为官话庙号,后者是平话庙号。而后者,更加具有隐含意义,不那么直接,再者宁远地区,就是讲平话的地方,所以朝古大王比二帝一词流行得更久远,更广泛!
(因为明允文是朝罟大王神,所以要避讳,故其书写其名时,采用了少笔划法来表示。)
清朝咸丰年间,宁远礼仕湾人李永学,恩贡,官居五品,在多次前往梅塘考察旅游后,在平头寨树立多块碑刻,称颂古大王。特别醒目的一块就是《朝罟大王解》,文曰:“朝罟大王解。朝罟何神也,朝字无义,罟字以为明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