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暮鼓:响鼓岭和舂陵山的得名,还有那场震撼人心的抗日战争!

▲响鼓岭的位置图。图中蓝色线条即为响鼓岭的走线,也是宁远和双牌县的界线。

宁远北路既有舂陵山,又有响鼓岭。两山叠加,形成宁远护卫,所以有北屏之美称。

舂陵山,是怎么得名的?《道州志》载:“因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后闻九疑大阜之中有钟自舂。觅之,得韶乐遗器,自舂击于陵,故名舂陵。”这话的意思是:因为舜帝南巡,在苍梧山驾崩之后,听见九疑的大山之中,有乐器钟自我弹奏,发出美妙的音乐。后来寻找,获得了演奏韶乐器,自己主动对着山陵弹奏,所以叫舂陵。这种说法不仅神化,也很附会,当然不能相信。但是,在山中发出泠泠的音乐声,倒是完全可能的。

▲晨钟暮鼓

为什么说山岭自我发现音乐声是可能的呢?我们看完响鼓岭的得名再来解释。

响鼓岭的得名,嘉庆《宁远县志》的解释是,人行走在石路上,会发出一种如鼓鸣的响声。这听上去很合理,但梅语以为,应该解读为“有鼓自响”,即有钟鼓自己会发出美妙的音乐。因为,舂陵山与响鼓岭两山其实是两山相连。

那么它们为什么会自己发出音乐声呢?其一,因为山石嶙峋,风吹就会发出美妙的响声。其二,这里山是溶岩地形,地下溶洞多。例如距响鼓岭不远就有天坑井,天坑下的水流,在暗河中流动,响声就会从溶洞的缝隙中发出来。这样就形成了“有鼓自响”的音乐声。那么“有钟自舂”也就是同样的道理。

其实钟鼓都是古乐器,成语中就有“晨钟暮鼓”一语。宁远北路自古就有“阳明山的钟,舂陵山(今五龙山)的风”一说。反映的是阳明山的钟声大,传得远;舂陵山的风大,很冷人。也就是说,这一带,很容晚形成“有钟自舂”或“有鼓自响”的自然现象。

响鼓岭自古是宁远县和零陵县(今属双牌)的分界线,也是宁远通往零陵的重要关隘,以险峻崎岖而闻名走陆路的必经之地。它不仅承载了千百年来的宁远与零陵人的情感,也承载了革命传统。元末明初的杜回子起义(欧阳平章起义)、太平天国前期的升平天国运动、大革命时期的周文起义、1934年的红六军团长征、1944年至1945年的宁远零陵人民的抗日斗争、1949年的宁远和平解放,响鼓岭都是历史见证。数千级石梯都负起了历史的责任。

2015年,侯坪村80岁高龄的老人胡振湖,听他讲述当年响鼓岭抗战的故事。“那时我才八岁,1944年农历九月初三的早上,我听到了从响鼓岭方向传来的枪炮声,村民们都躲到了南门桥那边的山里,日军大部队过了三天三夜后,便留下100多名日军在荷叶塘设立据点,并把哨所设在易守难攻的响鼓岭。”

面对日军的烧杀奸掠,侯平村的人民奋起反抗,成立了抗日自卫中队。自卫中队刚成立时仅六七十余人,后来慢慢地发展到三百余人,他们用落后的汉阳造步枪向装备精良的日军发起了顽强抵抗。自卫队在日军据点附近布下游动哨,监视日军行动,掌握敌人活动规律,坚持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使日军不敢随意进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