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2020年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

【陕西省2020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郑和,云南人。成祖欲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①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③,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帝大悦,爵赏有差。十年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十四年冬,满剌加等十九国遣使朝贡。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节选自《明史:郑和传》》

【注释】侪(chái):同辈。②赍:携带。③占城:仿越南南部。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成祖欲示中国富强  (        )

(2)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 (        )

(3)帝大悦,爵赏有差  (        )

(4)所历凡三十余国   (        )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次遍历诸番国”中“以”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

是(     )(2分)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全石以为底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20.请写出选文中能从侧面印证郑和下西洋是“盛事”的两个句子。(2分)

【参考译文】

郑和,云南人。明成祖想要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六月,命令郑和与侪王朱景弘等出使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携带了很多金银财物。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河渡海到福建,又从福建五虎门扬帆出发,首先到达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依次走遍了各国,向他们宣读天子的诏书。永乐五年九月,郑和等人回到明朝,各国派的使者也跟随郑和的船只来朝见明成祖。皇帝非常高兴,对出海者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封赏、赐爵。永乐十年,明成祖又派郑和出使,到了苏门答腊国。永乐十四年冬天,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都派使者来朝廷进贡。

郑和历经三朝,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从宣德年间以来,远方各国不时也有来中原的。自郑和死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没有谁不极力称赞郑和来向外国夸耀的,所以世人把三保太监下西洋传为明朝初年的盛事。

【解答】17.①句意为:明成祖想要显示中国的富强。显:显示。

②句意为: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将:带领。

③句意为:皇帝非常高兴,不同程度的奖赏了将士们。爵:封爵。

④句意为:所经历的国家共有三十多个。凡:总共,共。

18.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以”的辨析能力。答题需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以”的含义,然后总结归纳得出答案。例句:句意为:依次走遍了各国;以:按照。

A.句意为:想挖洞进去以从后面攻击他;以:来。

B.句意为: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

C.句意为:石潭以一整块石头作为底;以:把。

D.句意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故选:B。

19.句中重点词:造,建造。修,长。广,宽。句意为: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

20.(1)①显示;②带领;③封爵;④总共,共。

(2)B

(3)建造了大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船有六十二艘。

(4)十四年冬,满刺加等十九国成咸遣使朝贡;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山东省青岛市2020年中考】文言文阅读(12分)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遨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积三十年不辍      辍:收拾

B.众人异之          异:认为……奇怪

C.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   假:借

D.凡有欲染皂者         皂:黑色

12.下列句中,加点“于”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赁小屋于水柜街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B.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D.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B.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C.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D.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1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

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

C.子应邀到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大笑起来。

D.友正、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参考译文】

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常常待在一个小阁楼上,闭门不做其他的事,坚持30年不停止。有一个别墅,价值三百万,全卖了来买纸。他的书法笔迹高简,有晋宋人的风格味道。原来的房子在甜水巷,一天忽然舍弃离开。在水柜街租了小房子,和染工成为邻居。众人对此非常惊异。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想要借白色的绢学习书法罢了。”凡是有想要染黑色的(绢),先借给他,布帛二丈酬谢二百金。像这样每天写好几个二丈,笔没有停过。有人送纸给他,不问多少,到手就行,到写完才停止。

他向来和苏子瞻交好。元祐末年,苏子瞻从扬州被召还,友正准备饭菜款待子瞻。子瞻到了后,就相对着摆设了长桌子。上面分别放上好笔、好墨、纸三百列,却把酒菜放在一旁。子瞻看到这种情形,大笑着就座。二人每喝过一轮酒就展开纸写字。有一两个小童磨墨,几乎不能供应。喝完酒,纸也写完了。二人都认为自己平日的书法比不上这些。

友正不曾出仕做官,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很少。

【解答】

11A.有误,句意为:坚持三十年不停止。辍:停止。

BCD.正确;

故选:A。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赁小屋于水柜街”意思是“在水柜街租了小房子”,于,在。

A.句意为:对于用不道义的手段而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微不足道。于:对于;

B.句意为:(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于:比;

C.句意为:客人称赞我美,是因为他有求于我。于:对,向;

D.句意为: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于:在;

故选:D。

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有人送纸给他,无论多少,他拿到手就写”,据此断句为: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故选:A。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语段内容,结合选项,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

ACD.正确;

B.有误,根据“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可知,友正得到的是白色的绢,还没有染色。“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说法错误;

故选:B。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其,代词,指友正。直,刚直,正直。恐,担心。句意为: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很少。

答案:

(11)A

(12)D

(13)A

(14)B

(15)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很少。

【湖北省潜江市、天门市、仙桃市2020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李沆

李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稍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祭祀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无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沆真圣人也。”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遂寝.帝以沆无密奏,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家人劝治居第,未尝答。弟李维因语次及之,沆曰:“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释】①旰(gàn)食:晚食,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②封岱祠汾:封禅泰山、祭祀汾水。③寝:搁置。④动遵条制:行动遵守规章制度。
1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至旰食 王命急宣

B.契丹犯边 多于此

C.土木、祭祀之事作矣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D.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 康肃笑而遣

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B.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C.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D.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沆担心真宗会纵情声色犬马,劳民伤财,符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因为李沆在留守京城时烧了诏书,所以皇帝要降罪于他。
C.选文赞美了李沆忠良勤勉、富有远见、刚正不阿、襟怀坦荡、生活简朴的品质。
D.选文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刻画人物形象。
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参考译文】
    李沆担任宰相,王旦参知政事,因为西北地区打仗,有时李沆半夜才吃饭。王旦感叹说:“我们怎么能坐享太平,天天没事干呢?”李沆说:“心中稍微忧虑国事,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将来某一天天下安宁了,朝廷也未必不会发生事情。”后来契丹要求和亲,王旦问怎么办,李沆说:“好倒是好,但是如果边境上的隐患消除了,就怕皇上渐渐地产生奢侈的做法。”王旦不以为然。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叛乱的事情上奏,王旦认为小事不足以麻烦皇帝知道。李沆说:“皇上还年轻,应当让他知道治理国家的艰难。否则,他血气方刚,就算不关心声色犬马,那么土木、战争、祭祀的事情也会不断兴起。”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已经和契丹议和了,西夏也向宋朝进贡,于是封禅泰山、祭祀汾水,大力营造宫殿,没有一天空闲过。王旦才觉得李沆预见的长远,感叹说:“李沆真是圣人啊。”
   适逢契丹人侵犯边境,宋真宗到北部巡幸,命李沆留守京城,京城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一天晚上,宋真宗派使者拿着手谕打算册立刘氏为贵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用蜡烛烧掉了诏书,并告诉使者说:“就说我李沆认为这样做不可。”宋真宗的这个决定就搁置了。宋真宗认为李沆从不打秘密的报告,李沆回答说:“我身为宰相,公事公办,何必用密奏?那些有密奏的大臣,不是进谗言就是奸佞的小人,我常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李沆生性正直诚信,居家时修身严谨,言谈没有琐碎的空话,识大体。任职时谨慎细致,不追求名声荣誉,行动遵守规章制度,没有人能用私事求他。家人劝他好好修缮住宅,他未曾回答。他弟弟李维于是说起该事,李沆说:“我们身食朝廷厚禄,不时还有意外的赏赐,鸟在林中树枝上做个窝,姑且可满足,干嘛建造这些华丽的房屋呢?”

【解答】10.
A.前句句意:有时李沆半夜才吃饭;或:有时。后句句意:有时皇帝的命令需要急速传达;或:有时。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B.前句句意:适逢契丹人侵犯边境;会:适逢。后句句意:大多都在此集会;会:集会。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前句句意:那么土木、战争、祭祀的事情也会不断兴起;则:那么。后句句意: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那种手段不可以使用呢;则:那么。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D.前句句意: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叛乱的事情上奏;之:代词。后句句意:康肃公笑着把卖油翁打发走了;之:代词。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B。
11.句意为:我们身食朝廷厚禄,不时还有意外的赏赐,鸟在林中树枝上做个窝,姑且可满足,干嘛建造这些华丽的房屋呢;故断句为:身食厚禄∕时有横赐∕鸟巢林一枝足耳∕安事丰屋哉。
故选:C。
12.
ACD.正确;
B.有误,文中李沆在留守京城时烧了诏书,表现了他的刚正不阿,皇帝并没有要降罪于他。
故选:B。
13.
①句中重点词:恶,厌恶,讨厌。岂,怎么。效尤,效仿。句意为:我常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
②句中重点词:率,带领。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句意为: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湖北省武汉市2020年中考】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姓。恂初为郡功曹,太守耿况甚重之。

王莽败,更始立,使使者徇郡国,曰:“先降者复爵位。”恂从耿况迎使者于界上,况上印绶,使者纳之,一宿无还意。恂勒兵入见使者,就请之。使者不与,曰:“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恂曰:“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今始至上谷而先堕大信,沮向化之心,生离畔之隙,将复何以号令它郡乎?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况至,恂进取印绶带况。使者不得已,乃承制诏之,况受而归。

(节选自《后汉书·寇列传》)

【注释】①更始:指“更始帝”刘玄,他夺取王莽政权,登上帝位。②建节:执持符节。⑤沮:毁坏。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者纳之       纳:收下

B.恂勒兵入见使者      勒:率领

C.窃伤计之不详也    伤:担忧

D.国信未宣            宣:宣布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A.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B.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C.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D.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寇恂出身名门望族,起初担任上谷郡功曹时,很受太守的器重。

B.使者拒绝了寇恂提出的发还耿况印绶的请求,指责他威胁自己。

C.寇恂指出使者的行为会毁掉国家信义,将无法再号令其他郡国。

D.经过寇恂的劝说,使者下令召来耿况,以新帝的名义任命了他。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为使君计,莫若复之以安百姓。

参考译文:

寇恂字子冀,是上谷郡昌平县人,其家世代都是有名望的大姓。寇恂最初曾担任郡里的功曹,太守耿况很器重他。

王莽兵败,更始登上帝位,派使者去收取郡囯,并说:“先投降的恢复爵位。”寇恂跟随耿况在上谷郡的边界上迎接使者,耿况把印绶上交给使者,使者收下了,过了一个晚上还没有归还的意思。寇恂带兵进去面见使者请求将印绶交还给耿况。使者不还,说:“我是天子的使者,功曹想威胁我吗?”寇恂说:“不敢威胁你,现在天下刚刚平定,国家的信用还刚刚宣扬,您接受了帝王的使命,带着符节俯临四方,郡国的人无不伸长了脖子竖起了耳朵,望风而动,准备归顺。如今刚刚到了上谷郡就要先毁弃信义,打击归服之心,催生叛离的裂痕,又将凭借什么来号令其他的郡国呢?何况耿况在上谷担任太守,很长时间被这里的人们所爱戴,现如今换了他,得到贤者可不能安定,得个无能的人只怕更生祸乱。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官位来安定百姓。”使者不吭声,寇恂叱令左右的人用使者的命令召见耿况。耿况到了以后,寇恂上前拿了印绶给耿况带上,使者不得已,只好用更始帝的名义任命耿况,耿况接受后就回去了。

【解答】8ABC.正确;

D.有误,句意为:国家的信用还刚刚宣扬。宣:宣扬。

故选:D。

9故断句为:且耿府君在上谷/久为吏人所亲/今易之/得贤则造次未安/不贤则只更生乱。

故选:A。

10ABC.正确;

D.有误,不是使者下令召来耿况,而是“使者不应,恂叱左右以使者命召况”。

故选:D。

11句中重点词语有:为,替。以,来。句意为:(我)替您考虑,不如恢复耿况的爵位来安定百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