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吉之日
2020年12月21日——2021年1月4日
“冬至”
祸不单行,昨日已行。
福无双至,冬至且至。
冬至,又名‘一阳生’,俗称“数九、冬节”、“亚岁”等。
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
自冬至起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阴阳二气的转换之时,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坏运气也会从这一天开始逐渐散去,好运开始到来。因此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冬至日,也就逐渐变成我们好运之日的代表了。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冬至 · 三候
一候:蚯蚓结
蚯蚓作为阴曲阳伸的灵物,感知此时阴气旺盛,因此仍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
鹿属阳,山兽,感阴气而在夏至解角。麋属阴,泽兽,感阳气而在冬至解角。
三候:水泉动
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 · 养生
静神少虑,少说少做,不行房事
古代养生修炼非常重视冬至——阳气初生这一时期。古人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所以子时、子月便在养生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要注意养“藏”,少动念,少思虑。冬至当晚尽量22点睡觉,不行房事,冬至忌通宵玩乐,一定要保护好初生的阳气。
生发阳气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冬至前后睡好“子午觉”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但要避免睡时着凉。其次,要注意防风防寒。再次,冬至节气宜在白天多晒太阳,以利阳气的生长。
冬至 · 习俗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
据说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
饺子原名“娇耳”,是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张仲景告老还乡后,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他叫弟子在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冻烂的耳朵就好了。每逢冬至,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无需再用娇耳朵来治好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