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虫病(姜片虫病)

概述
赤虫病出自《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赤虫状如生肉,动则肠鸣”。
赤虫病,中医病名。九虫病之一。是因吞食含有赤虫幼虫的水生植物,赤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以致气机阻滞,脾失健运的寄生虫病。病情有轻有重,轻者无自觉症状,一般表现为腹痛、腹泻、营养不良,重症若发生于儿童可影响生长发育。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姜片虫病。赤虫太多,可阻塞肠道,引起肠结。
中医学名:赤虫病。 
现代医学名:姜片虫病。 
其他名称:扁虫病。 
疾病分类:消化科。 
发病部位:小肠。 
主要病因:吞食粘有赤虫幼虫的水生植物。 
多发群体:儿童及青少年。 
传染性:无。
治疗原则:攻积杀虫。
临床表现
姜片虫成虫主要寄生在人的十二指肠,虫卵随粪便排入水中,在扁卷螺内发育成尾蚴后,吸附于菱角、荸荠(也称马蹄)、莲藕、茭自等的皮节上形成囊蚴,人一旦生吃这些水生植物便可患病。感染大多发生在7~9月,5岁以上的儿童发病率较高。一旦患上姜片虫病,轻者常有腹痛、腹泻、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轻度贫血。大便中有时可见有成虫排出。重者腹泻可达几个月,或者腹泻与便秘交替、腹痛加重,伴恶心、呕吐、腹胀,甚至腹水、肠出血。日子一久,便会有明显的营养不良、严重贫血,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虫体结团还可以引起肠梗阻。
病因
由于吞食粘有赤虫幼虫的水生植物而发病。
病机
气机阻滞,脾失健运。
诊断依据
1、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发于长江南北水乡。有生食水红菱、荸荠、藕、茭自等水生植物史。
2、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有上腹痛,进食能缓解,便秘、腹泻交替,或大便量多、完谷不化、奇臭,恶心呕吐。重者全身浮肿,腹胀,面色眺自或萎黄,偶有腹水,严重者影响智力和体格发育。
3、粪便中排出成虫,或粪便检查找到虫卵即可确诊。
病证鉴别
1、黄胖病:以善食易饥,消瘦,皮肤萎黄,浮肿为特征,大便检查可找到钩虫卵。
2、蛔虫病:亦有阵发性腹痛,体瘦腹大等症,但大便常排出蛔虫或粪便中有较多蛔虫卵。
3、鞭虫病:常有神疲,乏力,食少,腹痛,腹泻等症,大便检查可找到鞭虫卵。
辩证要点
1、虫积肠道证:腹中时痛,得食稍减,大便常稀,便中每挟有不捎化之食,甚或挟有肉红色虫体如姜片,腹胀肠鸣,夜卧不宁而磨牙,烦躁口干,舌淡红,苔厚而腐,脉滑。
2、脾虚虫积证:面黄肌瘦,毛发稀疏,腹痛频作,恶心呕吐,大便完谷不化、或便稀如水,腹大如鼓,食少神疲,或全身浮肿,唇舌色淡,苔腻,脉细。
证治分类
1、虫积肠道证
主证:腹中时痛,得食稍减,大便常稀,便中每挟有不捎化之食,甚或挟有肉红色虫体如姜片,腹胀肠鸣,夜卧不宁而磨牙,烦躁口干,舌淡红,苔厚而腐,脉滑。
治法:杀虫消积。
代表方:化虫丸加减。
常用中药:铅粉、鹤虱、槟榔、苦楝根皮、枯矾
加减:食谷不化者,加五谷虫,谷芽,鸡内金;烦躁不寐者,加胡黄连,石斛;腹胀腹痛,加木香,枳实。
2、脾虚虫积证
主证:面黄肌瘦,毛发稀疏,腹痛频作,恶心呕吐,大便完谷不化、或便稀如水,腹大如鼓,食少神疲,或全身浮肿,唇舌色淡,苔腻,脉细。
治法:健脾驱虫。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肥儿丸加减。
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黄连、胡黄连、使君子、神曲、炒麦芽、炒山楂、炙甘草、芦荟。
加减: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砂仁;腹痛频作,加槟榔;纳少便溏,加山药,苡米;便稀如水者,去芦荟,加苡仁,仙鹤草;肢体浮肿者,加木瓜,泽泻,黄芪,防己。
其他疗法
1、严重营养不良,贫血者,应注意改善营养,纠正贫血。
2、驱虫可选吡喹酮、硫双二氯酚等。
单方验方
1、槟榔15~20g,水煎两次浓缩成100ml,早晨空腹1次服,连服3日。
2、雷丸、使君子、鹤虱、榧子、槟榔各等分为末,每次服3~5g,空腹白开水送下。
预后
出现腹大消瘦者,预后较差。
预防调护
一旦确诊为姜片虫病,则应加强营养,纠正贫血。要预防姜片虫病,最好提倡熟食菱角等水生植物,至少要洗干净才吃。对患病儿童必须彻底治疗,并加强粪便管理,做好消灭扁卷螺的工作。
传染病文章
霍乱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tzf2.html 
鼠疫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tzgw.html
春温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tzof.html 
暑温(流行性乙型脑炎)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u02d.html
软脚瘟(脊髓灰质炎)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9y.html
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u02k.html
麻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u073.html 
白喉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1u078.html 
百日咳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a1.html
烂喉丹痧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b3.html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bd.html 
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bq.html
肝瘟 肝黄疫黄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3990612942_0_1.html
痢疾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dg.html
暴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ej.html
疫毒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el.html
休息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ey.html 
噤口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fq.html
奇恒痢(阿米巴肠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j3.html
湿温(肠伤寒)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pj.html
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se.html
温毒发斑(斑疹伤寒)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sn.html
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sw.html
疟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u2.html
狂犬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ys.html
沙虱病(恙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zb.html
炭疽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0d.html
疫疔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0g.html
麻风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2p.html 
梅毒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34.html 
花柳毒淋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8s.html 
赤虫病(姜片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9e.html
九虫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a9d.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