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新视野》ll【散文天地·郝殿华专辑】ll总第93期
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人文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本期制作:孟新龙
【散文天地】
◎沉痛的回忆
——写在唐山大地震四十三周年之际
文/郝殿华(辽宁)
我虽然不是唐山人,但每当回忆起43年前自己经历过的唐山大地震和参加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就有着和唐山人一样的痛。那场灾难和痛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1976年5月22日,在长春地质学校物探专业学习的我与老师和同学近40人,从长春出发,踏上南下的列车,奔赴西距唐山35公里的滦县进行开门办学实习。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冀东钢铁会战600个电阻率测深工作。
到滦县后,我们被冀东钢铁会战指挥部安排在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6.4公里处的响堂公社,分别住宿在八户社员家。经过短时间修整和准备,在实习分队老师的指挥和部署下,我们的野外实测、室内绘图、资料整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7月27日晚上,天气闷热,同学们无法入睡。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有的在屋外与社员侃大山,有的唱歌、有的拉二胡,临近12时了,才各自回屋睡觉。
28日凌晨,地面强烈地上、下颤动,我和同学孙学华被震醒。由于我们老家在锦州,经历过海城地震,马上意识到这是地震。于是便要逃出去,可门推不开。我们清醒地想到学过的地震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和方向等知识,踹开窗户,跳了出去。同时大声叫喊老乡家的人,告诉他们地震了,快往外面跑……
大地在颤抖,伴随“隆隆”的地震声,地下水顶着巨大的压力从裂开的地缝冲出来,呈褐红色肆无忌惮随意流淌,一时间超过脚面。地震过后,又顺着裂开的地缝流回原处,也有一些留在低洼的地面上。天亮时,我们发现地震造成公路断裂,有的解放牌汽车的车轮也被路中裂缝夹住,无法行驶。
为我们讲授地震课的老师付永年,对地震很有研究,根据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他推断震中离我们不超过50公里;并根据潮起潮落的时间,预测晚上19时左右将发生大的余震。晚上18时多,我们师生集中在一起学习社论,余震发生时,我们避开了危险。
地震发生后,我们实习分队按照冀东钢铁会战指挥部的要求立即投入到指挥部地质资料的抢救工作。在坍塌的房屋上,面对余震不断的威胁,同学们没有工具和机械设备,只有用手扒梁架,清理杂物,让地质资料不受损坏丢失。当时天气有时炎热,有时下起倾盆大雨,雨后异味扑鼻。地震后,食堂无法正式开火做饭,我们就吃指挥部送来的慰问饼干充饥。有的同学手划破了,有的同学脚被铁钉扎了,得不到及时医治,发炎后引起高烧,但仍坚持在抢救一线。地震发生后,当时的地质部部长孙大光惦记着震区野外地质队的干部和职工,火速赶往丰润、唐山一带,并于7月30日上午,来到冀东铁矿会战指挥部看望和慰问我们实习分队的学生和老师,勉励大家搞好抗震救灾,保护好自己的安全,给予我们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白天抢救地质资料工作量大,劳累也辛苦,在晚上我们没有地方住宿,更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地震前我们住一位大娘家西屋,大娘和女儿住东屋。大娘的老头在唐山物资局工作,地震时他们36个人在唐山开会,无一人生还,尸体也没有找到。地震发生后我们为大娘母女俩搭起一个临时帐篷。父亲遇难对大娘的女儿精神打击很大,晚上在帐篷里睡觉经常往外跑。我和同学梁建州每天晚上只好把她们家的两把椅子放在帐篷口前,我们俩人坐在椅子上两腿相搭,防止她夜间往外跑,这让房东大娘很感动。
地震发生后,小的余震仍然不断;特别是晚上,随着地震光在远处天空出现,“轰隆”的地震声也慢慢传入大家的耳中。大地正常电场遭到破坏,我们承担的电阻率测深工作在短时间内无法进行。我们参加抢救地质资料的工作告一段落,加之还有学习任务,学校和冀东钢铁会战指挥部决定,结束开门办学实习。
临行前,冀东钢铁会战指挥部领导与开门办学实习师生召开座谈会,对我们承担的电阻率测深工作、抢救地质资料过程中师生们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赠送我们一面锦旗,锦旗上面绣着“开门办学结硕果,抗震救灾建奇功”14个金黄大字。
这是对我们参加救灾的肯定,也是一种赞誉和激励。
8月14日上午,我们乘坐由冀东钢铁会战指挥部提供的两台解放牌汽车赶赴山海关,从山海关车站坐火车返回了学校。
前几年,因洽谈工程项目,我又一次来到唐山。站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上,不禁陷入沉思之中。
43年,弹指一挥间。可在唐山的那段岁月,让我终生难以忘怀;同时也在思考:我们的地震工作者何时能攻破临震预报这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
◎弟弟的军帽
文/郝殿华(辽宁)
在我的手机相册里,保存着两张珍贵的照片。一张图像模糊,一看就是从老照片上翻拍下来的,照片上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头上戴着一顶草绿色的军帽,一脸的英姿勃发。另一张图像清晰,一看就是现代数码科技的产物,照片上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满脸沧桑的皱纹难掩稳健刚毅之气。他的头上,也戴着一顶军帽,只是随着时间的淘洗,已经变得褪色发黄。
仔细看,两张照片中是同一个人——他就是我的弟弟。
第一张照片是弟弟当兵时寄给我的,为了防止照片丢失,几年前被我用手机翻拍后保存起来。
参军从戎,是弟弟儿时的梦。终于,这个梦在他青春年少时得以成真。1980年11月,弟弟从黑山县八道壕煤矿中学毕业后应征入伍,离开家乡奔赴牡丹江市磨刀石镇,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1983年11月复员,分配到辽宁油田钻井二公司。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刚刚参军入伍的弟弟,还是个瘦弱稚嫩的少年;复员时,已经长成了一个身材强壮的青年。用弟弟的话说,是部队这座大熔炉锤炼了他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性格和意志。在油田钻井机台工作是特繁工种,实行三班倒,又忙又累。可弟弟始终保持军人不认输的传统和本色,一切从零开始,不会就虚心向师傅们学习,工作之余,坐着或者躺在床上,手也不离《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石油钻井实习指导》两本枕边书,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一干就是36个年头。不仅成为野外生产一线的业务骨干,而且多次立功授奖。
第二张照片是去年“八一”建军节时,已经退休的弟弟从箱底翻出保存多年的军帽,对着镜子端端正正戴在头上,使手机拍摄下来,用微信发给了我。
弟弟在微信里对我说,在部队的生活记忆,想忘都忘不掉。这顶军帽,是他从军生涯中的最后一顶军帽,复员回家时,洗干净后一直珍藏在皮箱底,舍不得戴,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弟弟复员转业那几年,每到建军节那天,单位都为转业军人聚餐庆节日(生日)。也是每到这天,弟弟都把军帽找出来戴在头上去参加战友聚餐。一次聚餐上,一个没戴军帽的战友对弟弟说:“把你的军帽让我戴戴试一下。”弟弟就把军帽从头上摘下来,递给餐桌对过的战友。这个战友戴上弟弟的军帽后,一直没有摘下军帽还给弟弟。弟弟以为战友要多戴一会也就没有在意,直到聚餐结束,战友也没有把军帽还给弟弟,还戴着军帽走出餐厅。弟弟追上前要军帽,可那个战友从衣兜里掏出50元钱甩给弟弟,说:“这顶军帽给你50元钱,够吧!”弟弟没有捡甩在地上的50元钱,又向前去追。那个战友又甩出50元钱,说了一声,“这回行了吧!”弟弟感到受到污辱,大声说:“给我多少钱我也不卖给你!”一起聚餐的战友见状,有劝说的、有谴责的,对拿弟弟军帽的人说:“快还给人家,那是人家的喜欢物。既然你自己喜欢,当初转业时为啥不好好保留自己的军帽?”那个拿军帽的人看战友都不为自己说话,就把军帽还给了弟弟,又弯腰捡起钱就走了。
军人是神圣的职业。即使在和平年代,没有军人的奉献,就不会有社会的和平安宁和人民的安家乐业。记得在70年代,在城里生活的父母都把军人作为自己家子女择偶的第一选择,并编成一句顺口溜传播甚广:一兵、二干、三工人,誓死不嫁老农民。一些青年人崇尚军人,虽然当不上兵,也喜欢军帽。谁有一顶军帽那是可以骄傲、可以显摆的,因而在街面上时有抢军帽的事发生。也正是这次战友聚餐因军帽发生了不愉快的事,让弟弟有了教训,他回家后就把军帽放在柜底(箱底),以后再和战友聚餐也就不戴军帽外出了。每年的“八一”建军节那天,他也是在家戴上这顶军帽,庄严地举起右手,对着当年部队的方向敬礼。那一刻,他耳边总会响起部队清晨时的起床号声,响起手握钢枪嘴里发出“杀、杀、杀”拼刺刀的喊叫声……前几天,他竟然在梦里回到了当年的连队,回到自己曾经居住的宿舍。有新兵问他说:“你找谁?”弟弟说:“我三十多年前,当兵服役时,就住在这个屋子里……”醒时天也渐渐亮了,泪水湿润了枕巾。
望着微信上弟弟吐露的心声,我不由想起伟大的爱国诗人辛弃疾的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虽然弟弟不是诗人,但是我想那种心情是相同的。那时的弟弟,因为身体原因,刚刚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我想这也许是所有从军人骨子里一种宿命般的情结,激昂回首,是“沙场秋点兵”的豪迈;梦醒之后,却是“可怜白发生”。
这种近乎悲壮的情境也许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弟弟从军梦一直在得以延续。在他的熏陶和影响下,2007年12月,他的儿子也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于2009年10月在部队入了党。2009年12月复员后,也回到了辽河油田工作。
一顶顶军帽,随着时代的发展,样式也许有所改变。就像弟弟珍藏在箱底的那顶军帽,在时光的淘洗中已经褪色发黄。然而不变的,是保家卫国的博大情怀和迎难而上的英雄本色——这是军人的本色,在一代代军人的血液中流淌,铸就着不朽的军魂。
复员几十年,军帽依旧在。我与弟弟相约,在每年的“八一”建军节,都要拍一张戴着军帽的照片发给我。这不仅是弟弟的念想,也让我这个做哥哥的看一看,一个老军人有着怎样不老的勃发英姿!
作者简介:郝殿华,男,辽宁省第三地质大队退休干部,毕业于长春地质学校和中国新闻学院,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小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在《辽宁职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朝阳日报》《作家天地》《辽西文学》《孔雀石》等报刊发表。
完
《作家新视野》大型文学季刊
《作家新视野》属综合性大型文学季刊,隶属于大秦文学院主管,大16开本,130页码。
一、文学体裁与要求:
小说5000字内,散文2000字内,现代诗歌单首20行内,散文诗500字内,赏析评论5000字内,精短美文1000字内。
二、投稿方式和要求:
1、微信投稿群。
微信二维码附后
2、邮箱投稿
1027659893@qq.com
3、作者所投稿件,在标题前用【】标注所投文体+标题+作者名+省份+正文,文章最后注明通联方式、微信号或QQ号、联系人、邮寄地址,便于后期跟进并邮寄刊物。
4、所有初选通过稿件先在《作家新视野》微刊平台编号发布,后期根据读者阅读量和作品质量优选上刊。
三、录用规则:
所有投稿作者,请关注《作家新视野》微信公众号或加入《作家新视野》QQ群号留意是否上稿动态,所投稿件是否录用恕不一一回复。
四、所有入选上刊作者,年底进行评奖活动,获奖者颁发获奖荣誉证书。同时可签约成为《作家新视野》签约作家,并优先参加《作家新视野》不定期举办的文学座谈笔会及其它大型活动。
五、温馨提示:
有需要样刊者请联系各编委,一本30元(含邮费),二本50元(含邮费),附加详细地址、通联电话等,便于邮寄。
《作家新视野》编辑部
《作家新视野》纸刊编委
主 编:程 海
副 主 编:吴光德 郭淑萍
文字责编:山雨歇
刊名题字:程 海
编 委:优雅的枫叶 彭可 梦之雪 释圣静 叶城 孟新龙 (排名不分先后)
《作家新视野》微刊编委
首席顾问:程 海
顾 问:厉 雄 定军山人
总 编:吴光德
主 编:郭淑萍
常务主编:山雨歇
微刊主编:孟新龙
编 委:优雅的枫叶 彭可 梦之雪 释圣静 叶城 孟新龙(排名不分先后)
《作家新视野》网站编委
总 编:吴光德
主 编:郭淑萍
站 长:孟新龙
副 站 长:山雨歇 梦之雪
网 站 总 监:优雅的枫叶
作家新视野
与你分享文字的乐趣
第93期微刊制作
孟新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