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超 2000,升高原因竟然是这种先天性疾病?
甲胎蛋白是一种常用的经典肿瘤标志物。「甲种胎儿球蛋白」,简称甲胎蛋白(AFP)。在胎儿发育早期,由肝脏的肝细胞内粗面内网核糖颗粒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血清糖蛋白【1】,由于首次在胎儿期被检测出来,得名甲胎蛋白。胎儿出生后 AFP 逐渐降低至周岁末接近成人水平,一般正常成人的 AFP 浓度低于 25ug/L【2】。一般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 AFP 明显升高,且常常>300ug/L。
今天在工作中遇到一例 AFP>2000ng/mL 的报告单,看到如此高的指标不禁心生疑惑,是癌症吗?
一、案例详情
于是查看患者的病例信息,一位 32 岁的女性患者,因「头痛 3 天」就诊于神经内科门诊,门诊医生为患者开具了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甲胎蛋白等检查。患者的甲胎蛋白结果显示>2000ng/mL,如图:
再看看患者的其他检测结果:
二、案例分析
1. 患者这么高的 AFP,难道肝癌晚期?
但根据患者的肝功能结果,转氨酶、胆红素也没有升高,肾功能也是正常的,这就很奇怪了。再看看患者的其他检查,血常规及甲状腺功能也是正常的。
2. 难道是我们检验科检测结果出了问题吗?
查找样本重新检测,经过复检和确认检测结果没有问题,患者 AFP 的检测结果依然如此高。
3. 尝试联系临床,了解下患者的其他诊断
经了解,患者是一名孕妇,孕期 22 周左右。我记得孕妇的 AFP 水平是升高的,且一般在 7-8 个月达到高峰,患者孕期现在处在 5 个月左右,难道是这个原因?
查阅书籍,发现即使孕妇的 AFP 水平会增高,但一般也在 400ug/L 以下,仍然解释不了患者 AFP 高达 2000ug/L 的原因。
所以说我们看书、看文献要全面,发现后面还有一句话,「若孕妇血清中 AFP 含量异常升高,应考虑有胎儿神经管缺损畸形的可能性」。
跟临床沟通后,临床医生推荐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测排除胎儿神经管缺损畸形的可能性。于是临床医生建议患者进行唐氏筛查和 B 超检测。
唐氏筛查检测结果提示存在中风险。因为一般建议在孕 14-20 周进行唐氏筛查,这名患者已经错过了唐氏筛查的最佳窗口期,所以此项检测结果的参考意义非常有限。
但是遗憾的是 B 超检测结果提示「胎儿畸形:颅骨缺损并脑膨出」。
由于本院无法进行羊水穿刺与无创 DNA 检测,所以建议患者转到武汉上级医院做进一步检测和确认。后期电话随访患者确实符合上述考虑的病变,在外院进行了引产手术。
三、甲胎蛋白升高都与哪些疾病有关?
首先,AFP 是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的标志物【3-5】,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甲胎蛋白含量大于 400 μg /l 时,应当考虑患者患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6】。但 AFP 升高,并非肝癌专属,还可能是其他疾病:
1. 生殖系统肿瘤和胚胎性肿瘤,如睾丸癌、畸胎瘤、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如卵黄囊瘤,卵巢透明细胞癌,卵巢浆液细胞癌,性索间质肿瘤,输卵管肿瘤、子宫内膜癌等等,都可能导致 AFP 升高,但一般都在 300 μg /l 以下。
2. 肝脏转移瘤,由于肝脏血流量丰富,代谢旺盛,是肺癌、肠癌、骨癌等的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器官。外来肿瘤转移至肝脏时,也会导致 AFP 升高。
3. 其他肿瘤,如肠癌、胃癌等。如胃癌患者 AFP 水平显著高于胃部良性疾病,对于胃癌的早期发现、手术方式选择和预后判断均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AFP 阳性胃癌是胃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率约为 1.3%-15%【7】,且研究发现 AFP 升高的胃癌相对于 AFP 阴性的胃癌,更容易引起血管侵犯、肝脏转移。
4. 病毒性肝炎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 AFP 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一般在 300ug/L 以下,随着受损肝细胞的恢复,AFP 会逐渐降至正常水平。对于肝炎后肝细胞坏死的患者,若其 AFP 值呈现高水平,代表预后较好,它意味着肝脏有新生的肝细胞,AFP 值愈高,重型肝炎的好转率愈越高,两者基本呈平行关系【8】。
5. 孕妇。AFP 在胎儿血中浓度很大, AFP 能通过胎盘屏障,从胎儿血中跑到母体血液当中,因此孕妇的 AFP 是升高的,在孕 3 月时升高,7-8 月接近高峰,一般也在 400ug/L 以下,随后逐步下降,生产后迅速降低并恢复正常。随着胎儿血 AFP 浓度的波动,羊水中 AFP 浓度也波动,因此可测定羊水和母体血中的 AFP 浓度来判断胎儿发育有无重大异常。在神经管缺损的情况下,AFP 从胎儿体内大量漏出,从而使母体血清中的 AFP 浓度显著升高,因此它在胎儿神经管缺陷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遇到 AFP 异常增高的患者,千万不要轻易下诊断,一定要结合患者的临床实际症状和体征综合考虑,不能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闭门检验匠,虽然我们发出去的是精准的检验报告数字,但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我们要走入临床,深入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能够与临床医生一起共同探讨疾病与检验报告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帮助医生正确的诊断疾病,减少漏诊和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