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芝罘路
如果说德县路以南是欧式建筑的话,那么芝罘路就是典型的中式建筑,解放前在这里居住的人员比较混杂,土著和附近县区破产的农民居多,三教九流也时常出没,这与这里的娱乐设施和货栈有关。这里的居民少有奢品威士忌和咖啡,嗜好老烧和苦涩的老酒是饮食习惯。
一个初冬的下午,我从安徽路与平度路交界处走进芝罘路,旧地重游,感慨良多。东边依然是原人民医院(现在是青岛心理医院)后身,除了粉刷豆绿色的墙皮焕然一新外,没有太多变化。西边,芝罘路4号映入眼帘,使我想起一段往事。
4号是三层楼房,楼底住着一位老中医,记忆中好像姓张。上个世纪70年代,儿子经常扁桃腺发炎,一发炎就发烧,除打青霉素针没有别的办法,而且经常犯,孩子遭罪,大人耽误上班,所以不胜其烦。
有人推荐说,芝罘路4号住着一位老中医,扎针很灵,你不妨试一试。我半信半疑,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在一个星期天上午,骑着自行车载着儿子,从安徽路拐个弯,一个小下坡看到4号。那个时候,也不需熟人介绍,敲开门自我介绍。
其实他并不老,有四十多岁年纪,相对我来说自然是年长者,感觉到他对人厚道、真诚;房间不大,也就十几平米。我说明情况,他让儿子张口看看喉咙,然后拿出针来在耳朵后面扎了几针,说:“好了。”我仍然将信将疑,过了几天果然不发烧了。
以后犯了又去过两次,从此基本没有再犯。套句时髦话说“神针”。如今,这里成了一家理发馆,老中医不知去向。我祈祷上帝:千万别失传。他既不要钱,也不要礼。现在想想欠了人家一个大大的人情,借这篇小文表示诚挚的感谢。
过了心理医院,横叉出一条黄岛路,上坡的半步台阶与芝罘路环抱着一座4层高楼,似一彪形大汉威武而敦实,谁会想到,解放前是有名的平康东里,做卖笑生意的,如今似有“沉舟侧畔千帆过”之感。
前走不远是芝罘路45号,门并不气派,古旧而沧桑,这就是广东会馆旧门。现在正在改造,破门破墙,而广东会馆大楼粉刷一新。广东会馆成立于1906年,首任会长是大成栈经理古成章(广东香山人)、怡和轮船公司华人经理何永生(广东东莞人)。这是一座二层楼房,由广东富商赞助建造,既是广东籍商家集会议事之处,也是为广东老乡服务的地方。
别看不起眼,却接待过退位的孙大总统。1912年9月28日,刚从临时大总统位子上退下来的孙中山先生乘火车来到青岛,30日上午,他参加了在广东会馆小广场举行的欢迎大会,当天芝罘路、济宁路、四方路一带人山人海;下午,又参加了广东会馆的茶会,晚上,再次应邀出席广东会馆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
抗日战争期间,广东会馆停办。1946年恢复。为了解决广藉商人孩子入学问题,1946年,广东会馆附设一所小学,叫私立岭南小学,地址在芝罘路45号,归广东会馆管理。
其北面是三江会馆,名气较大。三江会馆,始建于1907年,地盘比较大,基本是四方路和芝罘路拐角那一片地。鲁海先生回忆,三江会馆临芝罘路是一个大影壁,两侧有一对带刁斗的高大旗杆。一共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是一个戏台,设备齐全,戏台、包厢(有顶)、池座露天;第二进院落是议事厅和客房;第三进院落曾开办三江诊所。
三江会馆,实际是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省旅青富商集资所建。为什么叫“三江”呢?原来清代中期以前,江苏和安徽属一个省,叫“江南省”,所以叫三江会馆。其作用和所有会馆一样,管理人员在这里办公、议事,并为四省旅青人员服务,比如找工作,吃饭、住宿,提供旅费等。
三江会馆,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和声社旧址;二是成立三江小学。
据王振金先生回忆,和声社是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成立,是集学习、研究、交流、演唱京剧的业余团体。一直到解放初解散,前后三十多年。首任社长黄珣伯,总干事陈晓初。
1933年,地址由湖南路24号迁到三江会馆,著名京剧演员王又宸、言菊朋、周信芳、金少山、林树森等来青演出时,皆应邀为名誉会员。著名剧作家洪深、演员俞珊也为正式会员。俞珊还演出过《贵妃醉酒》。其后,程砚秋、杨宝森、裘盛戎、李少春、李宗义、童芷苓等名角来青演出,无不来社与社员交流切磋技艺。和声社,无论在规模、水平在全市票房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为青岛市的京剧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其实三江小学原名叫“三江旅青私立高等小学”,是三江会馆1920年所办,是第一所由青岛人所办的私立小学。当时主要招收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四省旅青人员的子女。地点在三江会馆内。
1952年,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将三江小学和岭南小学合并,定名为芝罘路小学。1978年,市南区教育局和区工业局联合拆迁了三江会馆贴芝罘路一边的建筑及附近的煤店等,建筑了两座4层宿舍楼,南面是教师宿舍楼,北面是工业局宿舍楼。
芝罘路小学前门是四方路10号,后门是芝罘路45号。1987年市南区政府撤销了芝罘路小学,1988年进行改造,拆除平房教室,建立了三层教学楼,1989年竣工。市南区辅读学校由原四川路第一小学搬到四方路10号。原广东会馆作为学校的勤工俭学用房;所谓三江会馆议事厅也作为勤工兼学用房。2012年之后,原校舍改作他用。
四方路和芝罘路拐角是上个世纪90年代盖起的高楼,尽管20多年的风吹雨淋,岁月剥蚀,但依然有一种簇新的风姿。曾是商业局医院和宾馆饭店,后改组成青医集团的病房,宾馆饭店依然存在。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裕长酱园旧址,那黑瓦黑墙围城里,散发着酱菜的芳香。
裕长酱园,始建于1904年。章丘人沙裕福携带资金和章丘二三十条汉子,来到青岛在芝罘路上开创一番事业,裕长酱园应运而生。
其实,沙裕福并不懂酱菜技艺和业务,他原本是济南城里瑞蚨祥绸缎庄经理,来青岛办酱园,特从北京聘请一位宁姓章丘人,既是制作酱菜内行,又善经营。这样人才出任掌柜的,自然经营如虎添翼。那时,裕长酱园独霸一方,直到1912年,才有“同和福”“和兴”二家出山,1920年相继有“谦祥泰”、“万升”开业。
日占时期,虽然日本人开了几家酱菜园,由于口味原因,对中国酱菜并无多大冲击。裕长酱园的兴旺持续到1947年。1955年公司合营成为青岛酿造厂。
芝罘路西边,基本保留了三层或二层楼房,尽管进行了粉刷,但掩饰不住百年老楼的沧桑,当年《青岛晨报》办公的三层大楼依然屹立在那里。
《青岛晨报》,创刊于1932年,社长王景西,总编辑陈迈迁。王景西主要在上海办公,青岛的报社业务主要由总编辑陈迈迁打理。陈迈迁是地下党员,青岛左联成员,所以报纸就有左翼倾向,发表了不少左联成员的作品。
1933年,青岛地下党遭到破坏,陈迈迁离开报社去了蓬莱,加之王景西不在青岛,报社陷于瘫痪。1934年,中共青岛市委重建,市委书记高嵩,系警察局督察,为了掌握宣传工具,就花钱盘下《青岛晨报》,派党员刘永生出任报社负责人,又调荒岛书店孙乐文作兼职编辑。
是年6月,萧红萧军来到青岛,经介绍,萧军来到报社做副刊编辑,作家梅林、李普、黄宗江等均为报社编辑专刊。这份报纸,在青岛文学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笔。
西边,芝罘路和海泊路拐角曾是新亚大药房。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韩风岗先生医校毕业后,就在这里开了一家大药房,药房兼诊疗,护士姓刘。抗战胜利后,迁到四方路开诊所。1955年公私合营后,韩风岗和刘护士均到市南区第一医院做内科大夫。
史料显示,芝罘路北段靠近码头,所以货栈较多,其实是客货两用,既可住人又可存货。现择其一介绍之:货栈比较有名的是义德栈,占地较大,共有3个院落100多间房子,大间码货,小间住客,并设有餐厅,供老客吃饭。因为许多人都是常客,一般都直呼老客。
义德栈主要从日本进口白塘、海带;从广东、香港进日用百货。货栈服务一条线,为老客代办铁路、公路、轮船运输业务,很受顾客欢迎。义德栈的经理张克俊,属民族资本家,不为敌伪所用,所以解放后曾任青岛工商联副主任、民主建国会副主任等。
芝罘路,直抵沧口路,因胶宁高架桥的建设,沧口路荡然无存。现在只能看到李村路的半截。我站在这里,感慨万千。往事已矣,芝罘路尚存。看川流不息的车流,犹如大江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