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light探讨丨中国式父母社交:逢人必谈孩子,孩子等于面子

SPOTLIGHT

>

掌握父母之道

Be In The Spotlight

Start Living Your Dreams

<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想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父母望子成龙,为孩子的成长费尽心血,但现代家长的教育方式却有待商榷。父母们千万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千万不要把爱孩子变成害孩子。

“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

我相信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想过甚至说过这类似的话,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但考上大学以后呢?

“你看我念了大学,有了学历,结果还是没当个象样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学,一定要当大官!”

这是另外一部分高学历家长的说法。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

这就是中国的孩子,再过几天就要踏进大学校门了,还得回家问问父母要选择什么专业!此种后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

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当然,这只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之一,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一而再再而三的逼迫着孩子,不仅如此,spotlight教育还发现,父母对孩子期望太高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中国式父母社交:逢人必谈孩子,孩子等于面子。

有人在知乎上问:中国父母最喜欢聊的话题是什么?答案:孩子更精确点说,是“优秀的孩子”。

打开朋友圈,一大波花式炫娃让你眼花缭乱:

小王的儿子今年学校抽考全年级第一

小张的女儿,五年级就写了一本小说

小李的女儿刚参加完香港芭蕾舞巡演

炫完朋友圈,再到小区、办公室、聚会的餐桌上炫。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炫娃的父母。

01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闺蜜苏珊前两天参加了大学毕业10周年聚会,不少同学已过而立之年,带着孩子来参会。

酒过三巡,年轻的父母们便开始闲聊:

同学小A说:“养孩子太不容易,今年光给孩子报兴趣班就花了五位数”。

B接上话茬说:“现在孩子讲究全面发展,我家儿子从幼儿园就要学习舞蹈、钢琴、奥数。总算没辜负我的期望,上次舞蹈大赛得了全校第一”。

C一听话锋不对,说:“现在舞蹈、钢琴都烂大街了,要学就学冷门艺术,比如葫芦丝、唢呐,我家毛毛就学的唢呐,将来考试是可以加分的。”

同学们不停地夸自家孩子,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家娃的“辉煌成就”。

苏珊的女儿我很熟悉,小家伙长得眉清目秀,虽然没有太多“闪光点”,但胜在懂事乖巧。苏珊听到别人家孩子成绩优异,特长突出,心里很不是滋味,突然瞪了女儿一眼,说:

“让你去学芭蕾舞,你偏不去,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女儿听了,眼里泪光点点,默不作声。

五十年前,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

“面子、命运和恩典”

“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炫耀孩子的行为反应了中国人强烈的自尊和虚荣心理,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你是我的孩子,就是我的面子。只许比别人强,不能比别人弱,否则就是丢了我的脸。

易中天直言不讳地说: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

02

一封留给妈妈的信

满纸辛酸与无奈

新浪新闻报道了一位11岁离家出走的女孩,临走前她留给妈妈的一封信让无数网友泪崩:

妈妈,我走了,你不用来找我了。因为学习已经成为了我们小学生的压力,我不希望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你们就当没有生过我这个女儿!请不要再把压力给我们小孩子了!

再见爸爸妈妈哥哥!

——爱你们的女儿

2017年1月9日下午1点

更让网友泪崩的是,孩子被发现时躲在楼道的杂物里,蜷缩着身体,满脸泪水。

女孩说,她在班级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年年都拿全额奖学金,但妈妈总是不满意,时常拿她和别的孩子比,一旦比不过别人,各种体罚、侮辱性的话就像刀子一样砍过来,戳的她心惊胆颤,不堪重压才想到离家出走。

虚荣、攀比是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父母们亲手挖掘的。

语文课本《伤仲永》的故事流传至今,5岁就能作诗的方仲永,却硬生生被父亲拉着到处炫耀,最后落得个泯然众人,灵性全无。

只有极低自尊心的父母才通过炫耀孩子来填补内心的空洞感和焦虑,通过炫耀孩子,会让他们自尊感爆棚,于是就把过高的期望值过继到孩子身上。在父母极力的攀比之下,孩子有样学样,自小就有强烈的攀比心理。一旦无可炫耀,就怨天尤人,或对父母心怀不满。

03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

前两天看见豆瓣上一个女孩向网友求助:

她是一所普通二本学校的学生,在校成绩一般,表现平平,但她妈妈特别喜欢在亲戚、朋友面前炫耀自己,大肆宣扬她在大学修了xx和xx双学位,朋友多,爱参加各种活动,将来还准备考研,毕业最低都在外企工作。每次听到妈胡编乱造,她都涨红脸,恨不得挖个洞钻进去。现在她不敢回家,见到熟人只能绕道走。

作为父母,人到中年,青春渐消,工作波澜不惊,生活平淡如水,他们迫切需要找一种方式填补心里空缺,达到精神上的抚慰。言语上的炫耀,满足他们内心对憧憬美好的渴望,无中生有,恣意捏造,把平凡的子女包装成人中翘楚、无人能比,这种肤浅的虚荣心,让孩子不仅自觉压力过大,又对父母心生嫌恶。

《母爱的羁绊》一书中说,爱来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伤害也来自父母,而这种爱与伤害却隐性而沉重。

无独有偶,知乎上一个20岁男孩说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一次作文比赛,他的一篇作文获得了全校比赛二等奖,当时全家都高兴坏了,喜大普奔,恨不能让全世界人都知道这个好消息,奶奶更是把获奖作文打印出来,发给小区里的邻居,人手一份,逢人就夸自家孙子有出息,将来是当作家的料。

他没想到一次偶然的“突出”会让家人如此兴奋。父母的期望,虚假的优秀,像一记重拳砸在脸上,烙在心底。

那段时间他讨厌家人,更讨厌自己,那篇作文成为他心底一道硬伤,花了很多年,伤口才慢慢痊愈。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孩子比大人想像的脆弱且敏感,成长在父母言语夸耀中的孩子,难免压力巨大且焦虑。

父母从孩子身上借一道光,照亮自己的全世界。事与愿违,这道光最终带给孩子的却是一种痛。父母用虚假的胜利,达到虚荣的目的,孩子求真的价值观被扭曲,痛苦与嫌恶在心里交织,矛盾在心里翻滚。痛在心里口难开。爱攀比的父母们,别因虚荣而被孩子看轻!

04

爱炫耀攀比的父母

养不出谦虚的孩子

两周前,去姐姐家做客,姐姐的女儿今年5岁半,幼儿园大班的年纪。刚坐下,小侄女就奶声奶气地问我:

“你去过澳大利亚吗?你有英文名吗?”

原来她们班级另外一个女孩刚请假去了袋鼠国,小侄女天天吵着要去。

班级孩子都有英文名,妈妈和老师们告诉她,有英文名的孩子肯定学过英语,将来是要出国见世面的。侄女很羡慕这个能出国见世面的班级小女孩,偷偷跟我说,她打算跟老师请几天假,告诉同学们她也去澳洲旅游了,这样小朋友们才会羡慕她,喜欢她。

生活在父母和周围人炫耀的环境里,孩子耳闻目染沾染上攀比的恶习,本该露出灿烂天真的笑容,却深藏功与名,与别的孩子斗个昏天暗地。

笑笑是住在隔壁的三年级男孩,前几天和孩子妈妈闲聊得知,笑笑嫌弃妈妈给他买的鞋子不够档次,穿出去怕同学笑话,死活不愿意穿。更不同意妈妈开着十几万的大众POLO接他放学,而班级同学的保姆车动辄宝马奔驰。

著名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曾经说过:

“孩子的性格和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

爱攀比炫耀的父母,不会养出谦虚朴素的孩子。在父母极力的攀比之下,孩子有样学样,自小就有强烈的攀比心理。一旦无可炫耀,就怨天尤人,或对父母心怀不满。

父母们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炫耀就显得色厉内荏了。与其到处夸夸其谈,不如让孩子好好的低头看清脚下的路;与其焦虑攀比,不如让孩子好好开拓眼见。

家长们要记住,我们所爱的孩子,不是商品,不需要用标签来标明孩子的价值,,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孩子的好坏。别让自己到处炫耀的孩子的行为,毒害孩子,毁了孩子的前程。

正如《全职高手》中一句话:

如果喜欢,就把一切当做荣耀,而不是炫耀

另外,spotlight教育提醒家长,不要认为在学校老师会教育好孩子的,家长们就可以好好歇着不理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这里需要达成一定的默契。

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

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

如果经常不见面不接受家庭教育,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

spotlight导师—王小平
个人简介

SpotLight资深导师

知名企业HR

咨询服务

亲子教育、家庭关系、情感关系

个人成长、企业管理一对一教练

(0)

相关推荐